語文課堂中語言藝術的成效

時間:2022-05-23 03:32:42

導語:語文課堂中語言藝術的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中語言藝術的成效

讓我們的學生去看到語言藝術的實在意義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學時筆者經常穿插一些妙用語言的故事,如古詩中賈島的推敲等。尤其是一些重要場合下一些名人義正、思敏、詞鋒的答問藝術,更能激發學生去探究語言藝術的興趣。李肇星曾擔任過我國駐美大使和外交部長,他的應對藝術一直為人們所傳誦。還記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使館卻不以為然,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還公然發難于李肇星。當一女記者提出帶有嚴重的發難性的問題后,李大使在巧妙的語言交鋒中,達到了心靈磨合,情感交流的綿中帶強、柔中帶剛的影響效應。應當說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的學生就會深深地感到:語言雖看似平常,但當語言出現在一定的環境中,則可綻放出亮麗的光彩。

想法設法挖掘語言潛在內蘊,碰撞出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火花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很早就這樣說過:“帶領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白寣W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的實質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對文章的語言進行細心的揣摩辨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情達意的。那么我們也必須引導學生去對語言進行重錘敲打,挖掘出語言中潛在的內蘊,使學生的心靈和作者的心靈碰撞出火花來。這就需要我們想法設法引導學生通過挖掘語言的潛在內蘊,去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碰撞出火花。挖掘語言的潛在內蘊其途徑亦比較多,需要我們靈活掌握,有的文學作品以環境的描寫去進行襯托,我們只要聯想環境描寫即能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作者情感的流露有時也正是蘊含在環境的描寫中。

有的文學作品則是以恰當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去表露作者的情感,如《孔乙己》一文,魯迅先生運用量詞時就顯得十分匠心獨具,不說“孔乙己排出九個大錢”,而說“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用于掌柜時反而是“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同樣用于錢,作者卻用了兩個不同的量詞,一“文”一“個”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淋漓盡致地勾畫出了兩者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的鮮明對比。從對比中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懶做卻假裝斯文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人物的憐憫和同情。由此可知,文學作品中字字重千鈞,需要我們認認真真而又踏踏實實地去掂量出它們的份量。

想方設法讓學生讀識語言表達的藝術

古人認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古人之言,讓我們感到詩歌之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但細細思考,何只詩歌如此,古往今來,凡經典名篇,都在情、言、聲、意方面立其標桿,引領于文壇。通過讀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去識出無窮無盡的情、志、理、趣、境、韻之美。應當說讓學生讀出的方法亦是比較多的,我們必須隨文而異。很多文學作品側重于人情世故,有的則側重于山川風景,有的則側重于家國天下,也有的是相互之間的交互。

要使我們的學生讀識,必須讓學生去與作者一同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所寫的瑣碎具體卻又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我們還必須充分看到作者所處的時代,其生活世界非常豐富,精神世界亦顯得十分廣闊。古往今來,社會與人生超出了我們的問題、大問題甚至是終極問題,往往使得文學作品變得無比厚重,也同時使得作者的情感變得無比凝重,不是有作品在深層思考著生死的問題嗎?這些問題我們的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的藝術將其表達出來的呢?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多種方法的讀,才能真正去識。如果讀的方法簡單,單調,那么則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

作者:魯金民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港上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