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波努河》的語言藝術
時間:2022-04-13 09:28:15
導語:論《波努河》的語言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瑤族作家藍懷昌的小說《波努河》,用簡潔的短句、詩意的描述、多樣化的修辭手法,加上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布努瑤神話、歌謠的穿插,非母語寫作的陌生化效果,為小說打造了一個神秘、瑰麗、奇幻的藝術世界。《波努河》的語言藝術值得當下的少數民族文學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波努河》;方言;短句;修辭;神話和歌謠;詩化模式;非母語寫作
瑤族作家藍懷昌的長篇小說《波努河》雖已問世三十載,魅力卻歷久彌新,猶其是文化越來越趨同的今天,許多少數民族已經主動或被動的去民族化,從而丟失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故而民族化的寫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波努河》在表現布努瑤文化和布努瑤民族心理、民族命運方面取得了眾所周知的成就,對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布努瑤人民和布努瑤文化的前途命運作了先趨式的探索和反思,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農學冠、雷猛發、彭洋等專家學者對這些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本文重點在于探討《波努河》極具特色的語言藝術魅力及其成因。《波努河》講述了布努瑤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迷惘、困境與探索,最終找到一條康莊大道的故事,塑造了玉梅、玉竹、鄭萬明等一批形象鮮明生動、富有現代氣息的瑤族現代青年形象,是瑤族文學史上頗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描寫民族心態和傳統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營造了一個神秘而充滿瑤族氛圍的藝術世界,并寄托了作者對改革開放的思考和對本民族前景的憂思。小說的語言藝術也極具特色,作者用簡潔的短句、詩意的描述、多樣化的修辭手法,加上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布努瑤神話、歌謠的穿插,非母語寫作的陌生化效果,為小說打造了一個神秘、瑰麗、奇幻的藝術平臺。
一、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充滿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方言土語的運用是《波努河》的一大特色。布努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北部和貴州、云南的一些地方,母語為布努語,有部分人懂得一些漢語方言,即西南官話。無論是瑤語還是西南官話都極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為小說增添趣味,突顯了小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老同”,原是南方少數民族民間的交際方式,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人結成兄弟或姐妹,后引申為一般問候性的稱呼,代替“大哥”、“先生”、“師傅”、“老鄉”等,相當于江西的“老表”;“妹仔”,是年輕女子;“娃仔”、“鬼仔”皆是對小孩子的帶有寵溺性的稱呼;“臭猴女”是責罵污蔑女性的詞;“螞(蟲另)”指青蛙;“癲”,在漢語里指精神病,一般不作為罵人的話,但在南方口語當中卻經常用來罵人,指人的行為犯傻或異于常人;用“莫”替代“不要”,例如“莫來”即“不要來”,都是南方的習慣用法;另有受方言影響的普通話,如“記者”說成“寄姐”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方言土語的靈活運用令普通讀者有一種新奇陌生之感,但對當地讀者來說,又能從中獲得許多親切的體驗。
二、短句的大量使用,受瑤族山歌格式及瑤語思維影響
短句的大量使用是《波努河》語言藝術的另外一個鮮明特點。無論是寫景、抒情、敘事還是人物對話,都采用字數短少而精悍的短句,極少出現用關聯詞組成的長句和復雜的復句。例如小說開頭對景物的描寫:“霧。白茫茫的霧。霧。濕漉漉的霧。從山谷底升騰起來,從天庭里卷下來。遮住了山,遮住了樹。”①又例如敘事性描述:“要夾菜,筷子同時下,同時上。平時的紅白喜事,菜上的多些,夾起來,吃不下,不要緊。暫時放在碗里。待散席時,各自拿一張桐子葉、芭蕉葉包起回家。”②又如人物對話,同樣有許多短促而簡練的句子:“……記住母親的話吧,有水的地方就有花香,有樹的地方就有樓房。安好家,種好糧,待到樹結果,待到花滿山,待到羊滿圈,就帶著你的兒女來望你爹、望你娘。”③短句的大量使用,顯然是受到山歌的影響,瑤族山歌有五言、七言、兼有雜言,體式短小卻可容納豐富的內容,小說語言受到山歌影響,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都或多或少的呈現出歌謠的特色。另一個客觀原因是布努瑤的傳統居住環境相對閉塞,生活方式簡單,少量的詞匯、簡單的語法就可以描述所見所聞、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沒有特別復雜、需要用大量長句描繪的事物,造成了短句多的表達習慣。“波努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波努山里,世世代代浸潤在源遠流長的波努古文化之中,古文化流淌在每一個波努人的血液之中,他們的思維都具有一種人類童年時代的幼稚純真,最宜用詩的語言來表達。”④“詩的語言”,亦即短小簡單的句子。
三、神話、歌謠等民間文學的大量穿插
小說一開始就提到“岜桑彌洛特”,并注明她是布努瑤的創世之神,即布努瑤的始祖神、老祖母--密洛陀。整部小說都彌漫著一股神秘的氣息,密洛陀的身影無處不在,影響著她的子孫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形成,也離不開密洛陀的影響—傳承她的品德、她的勇敢、她的創造性。密洛陀是信仰、是動力,作者給古老的神話傳說賦予了新的涵義—正在開創新時代的瑤族青年一代,何嘗又不是密洛陀?“玉梅”這個形象,就承載著密洛陀的許多美好品質,是作者寄予厚望的一個人物形象。除了密洛陀,布努瑤神話傳說中的雷神、罪惡之神西瓦海倫、美神依娜等神祗都有出現,另有兄弟放鳥傳說、山的傳說等,各有指代和寄托,為小說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厘清了諸多行為和意識的源頭。山歌的引用也為小說增色不少。“作家敘述或人物敘述的語言,多用節奏鮮明的多重排句,具象鮮明,或穿插很多民歌、民瑤、新詩或散文詩,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⑤小說中共出現了25首山歌,充分體現了瑤族這個山歌民族愛唱歌的特性。歌謠作用各不相同,有些抒情、有些敘事、有些代替歷史記憶、有些運用于人物對話,甚至有些是人物心理描寫。山歌的運用,令小說語言充滿了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語言韻味和生活智慧。例如玉梅用山歌來表達對愛人思念:“路邊的花開了,我抽煙留半節給你,黃昏的鳥進林了,我抽煙留半節等你,月亮走到山頂了,我抽煙留半節等你……”⑥既貼切寫實、又親切感人,表達了年輕姑娘對愛人的纏綿的情思,十分感人。
四、象征、比喻、排比、對偶、押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小說中各種修辭手法隨手可拾,如象征、比喻、排比、對偶、擬人、押韻等,這些手段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藝術性,且十分巧妙地與人物心理和故事背景相結合,更添藝術效果。如“冬天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了,確實走得很不輕松。就象鄭萬明所熬過的嚴寒的歲月一樣。”⑦運用擬人的用法,將人物命運與季節變幻相結合,情景交融,相互映襯。另一些修辭手法則為刻畫人物心理服務,例如:“那歌聲,有的纏纏綿綿,有的凄凄切切,有的悲嘆人生,有的怨恨歲月。總之,玉梅和玉竹心里煩,聽這些歌,心里就更煩了。”⑧用排比、反襯來描述歌聲擾人,其實擾人的不是歌聲,而是心里的煩悶。
五、詩性的語言、詩化模式,使小說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詩性的語言、詩化的敘事模式是《波努河》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和主要特點。諸多研究《波努河》的學者都注意到了小說的這一大特色。正如著名學者農學冠所說:“‘詩化模式’是指詩的語言和詩的意境。《波努河》中的景物和對話,幾乎無一不是用詩”⑨。首先是運用于寫景敘事當中,例如:“霧,溫柔的霧。飄進古老的木樓來,吻著玉梅的嘴唇,玉梅笑了。”⑩人物的對話也有詩化語言的特點,例如鄭萬明質問玉梅:“你懂得泉水是從哪里流來的嗎?你懂得森林是怎么長大的嗎?你懂得云彩為什么是云彩嗎?你懂得大山為什么叫大山嗎?你懂得花蕾為什么開花嗎?”氣勢逼人又極具沖擊力,分句排列就可以成為一首震撼人心的詩歌。“啊,岜桑彌洛特圣母,請您饒恕我吧,我將用我的拳頭將我愛的心砸碎!”這是懊惱的自言自語,卻具有詩歌的意境。心理描寫也精工細琢:“啊,我得冷靜,再冷靜,造成不能讓他看出我靈魂的煙云。”這些詩情畫意的語言,韻味悠遠的情懷,為小說營造了詩的意境,使小說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六、非母語寫作的陌生化效果,讓小說語言具有一種新奇的、異質的品質
作者藍懷昌是地道的瑤族支系布努瑤人,家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都安縣是布努瑤的聚居區,民族文化濃郁,所操的布努瑤語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作者從小在布努瑤的語言環境中長大,瑤語是他的母語,反倒是后來上學后學習的漢語,對他來說是需要努力學習和適應的“外語”。瑤族沒有文字,要進行文學創作,必須精通漢語。作者雖然能夠熟悉的掌握漢語寫作,但他的語言習慣、思維模式,仍舊是“布努瑤”式的。故而他的小說語言,就產生了有別于漢語表達習慣的用法,給讀者一種新奇的、陌生的體驗。例如玉竹收到龍飛的絕情信,十分痛苦:“愛情為什么對我這么折磨著,難道這一輩子就沒有男人來愛我?”“對我這么折磨著”并不是常見的漢語表達,而是“這么折磨我”,但換一種句法和順序,卻更能表現玉竹的悲觀和哀怨。又如,“辯護律師是個地地道道的波努人。寬寬的額門,大大的眼睛,這眼睛只有獵人才有的那種光彩。他在臺上站著,很不起眼。只有被告人感到震驚。”這段外貌描寫,也異于常人思維,“腦門”、“額頭”成了“額門”,新鮮奇異;“這眼睛只有獵人才有的那種光彩”句子有些拗口,但給人印象相當深刻;“只有被告人感到震驚”,前面省略了一般人的反映,而主要突出被告的心理活動,效果出奇,令讀者對這位律師的身份更加好奇。這些語言的陌生化,令小說具有別樣的魅力。《波努河》的語言魅力并不因時展而沒落,反倒歷久彌新,閃光著民族文化的光輝。在當下,廣西涌出許多少數民族青年作家,他們以漢語為寫作工具,表達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如何在非母語寫作的語境下靈活自如地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傳統文化,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深思的問題。《波努河》在語言藝術方面的成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能夠為當下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提供很好的啟示和借鑒。
作者:石麗芳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注釋:
①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2.
②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40.
③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117.
④雷猛發.《波努河》深淺蠡測[J].小說評論,1991年3月,P68.
⑤農學冠.《波努河》的文化分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10月,P8.
⑥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68.
⑦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140.
⑧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46.
⑨雷猛發.《波努河》深淺蠡測[J].小說評論,1991年3月,P67.
⑩藍懷昌.《波努河》[M].漓江出版社,1987年12月,P3.
- 上一篇:文化視域下藝術歌曲的發展
- 下一篇:淺談王單單詩歌的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