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屬性下的大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10-30 10:11:20
導語:本質屬性下的大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大學語文是以漢語言文本為本體的高等母語教育
作為母語高等教育核心課程的大學語文就是在這樣的文化關系中顯示出特殊的價值。一個民族的興盛與其語言文字的興盛密切相關;一個人的心智發展也離不開語言的發展。柏拉圖曾說:“心靈在思想的時候,無非是在內心里說話。我認為思想就是話語?!保?]索緒爾也說:“從心理方面看,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保?]157語言模塑心智思維模式,思維反構語言心智模因。一言以蔽之“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5]這里的語言主要是母語。伽達默爾特別強調:“一般來說,語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語中才能達到?!覀兪怯媚刚Z的眼光學會看世界的?!保?]母語是鑄造我們心智和文化血脈的基因。學習母語意味著在這個民族語言世界中成長。母語能力越強,學習其他文化知識才越便捷,“語文是成材的第一要素?!保?]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其新著《回歸大學之道》深刻指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精確而優美的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說服力的口頭表達能力?!藗兒茈y找到其他哪門大學課程能像口頭和書面表達課程那樣,讓如此多的本科生終身受益?!保?]漢語言及其文字是人類史上唯一最早創造且至今生生不衰的語言文字。漢語文字“從象形文字出發,……構成了一種富有藝術性的,任意地建立起來的字符系統;……漢字字符在更大程度上成了概念的標志。”[2]48索緒爾也認為“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4]65也就是說,漢語漢字不但是形音義兼備的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之一,而且是一種具有概念意義的益智的語言文字?!罢Z言是構成思維的器官。……智力活動與語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智力活動本身也有必要與語音建立聯系,否則思維就無法明確化,表象就不能上升為概念?!保?]65所以,對于學習和使用漢語的人來說,不但要學好用好言語,還要學好用好具有“概念的標志”價值的漢字,能夠寫出規范的文章?!叭酥⒀裕蜃侄?,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癖灸?,知一而萬畢矣?!保?]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要立足于經典文本,從語和文(字)兩方面下功夫。不但要幫助青年學會自主學習,提高審美閱讀能力,而且還要在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母語能力方面多做有效的訓練,以提高大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正是語文教育與哲學、歷史、思品等課程不同的價值之所在。
2大學語文是以人文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課程
所謂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而文化基本上可分為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人文文化是‘為人之本’?!薄叭宋慕逃饕侨宋奈幕逃?,科學教育主要是科學文化教育。”[10]大學的科學教育主要依靠專業課程和部分通識教育課程完成;人文教育主要靠公共基礎課或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完成。傳承人文文化知識的載體主要是文、史、哲、藝、宗教等方面的著述,大學語文課程主要集中在人文文本教學,所以是有效落實人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平臺。語文教學有利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主席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保?1]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傳承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和神圣的使命。而語文課程內容就最大限度的容納了中國優秀文化知識,而且主要以文學的手段承載和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品,“語文不僅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構成,即語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保?2]大學語文是最方便學生集中學習高雅文化的平臺,誠如朱自清先生所說:“大學國文不僅是一種語文訓練,而且是一種文化訓練?!薄八^文化訓練就是使學生對于物,對于我,對于今,對于古,更能明達,也就是朱(光潛)先生所謂‘深一層’的‘立本’”。[13]作為未來國家準精英分子的大學生,只有熟悉或掌握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才會真正從靈魂深處熱愛祖國,才會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大學語文教學是一種精神熏陶和人生鍛造。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督導學生讀書和提高母語能力?!罢Z言與人類的精神發展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它伴隨著人類精神走過每一個發展階段。從語言中可以辨識出每一種文化狀態?!倍摇罢Z言彷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保?]52大學語文教材集中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通過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閱歷,激發民族豪情,提升生命感悟。讀書的過程就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養的過程,足以改變人的氣質。臺灣大學國文的教學目標就明確追求“使學生認識文學與人文現象的各種相關的問題,并且逐漸熟悉文學與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能藉此程序與方法,自行思考并能與人討論相關的人性經驗與人文價值”。學習語文,就是探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讀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折射其中,通過體悟,獲得人性教化,培植審美情操,凈化道德心靈,提升人文品位。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教學過程滲透著師生共鳴的高雅情懷、胸襟學識和情趣修養等因素,師生雙方的感情交流與契合,會潛移默化地完成潤物細無聲的心靈塑造。一個人一旦“感官升到較高的領域”,那么身心言行、品格風度也就可能得到凈化,就有可能如馮友蘭先生所說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學語文教學有利于智慧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不是技術理性能完成的,必須由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相交融才能發生;正確的、特別是杰出的科技創造必定有形象、想象、直覺、靈感、頓悟的人文思維。[14]這些思維方式是語文教學中普遍使用的。達爾文說方法比知識重要,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方法更重要;聯想和想象力是創新的源泉,人文藝術是培養想象力的溫床。近代的科技創造是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煥發出人的想象力的結果。“美國佩斯里研究發現:左腦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動有關,同系統的邏輯思維有關;右腦功能主要同文藝活動有關,同開放的形象思維、直覺、靈感、頓悟有關,其記憶量是左腦的一百萬倍。右腦是原創性的源泉。因此,應開發右腦,而文藝主要開發右腦。”[13]錢學森之問著眼于反思我國50年教育沒有培養出大師的原因,就是缺失人文藝術教育所致,他總結自己的成長經驗時說:“藝術上的修養不僅加深了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我認為,這些東西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新是很重要的??茖W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15]清華大學袁德寧教授也強調說:“創新教育的本質是人文過程。人文素質教育對各個科類的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闭Z文教學涉及大量的富于想象的文學藝術精品,是啟迪心智的最好媒介。語文教育本質上是語言藝術教育,其中滲透著豐富的直覺思維、藝術聯想和靈感妙悟,是一種詩性的五彩繽紛的靈魂的滌蕩。一個人通過語文展翅知性的蒼穹,在與自然的、民族的、直覺的、感情的、審美的和理性的東西建立起網絡觸突聯系,形成文理兼容的思想觀念,才可能真正構成健全的人格;只有滿懷創新激情和想象靈氣的生命體,才能成為有創新智慧的生靈。中外著名的科學家、學者、有遠見的教育家都深悟此理。蘇步青曾總結自己的經驗說:“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幫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他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發表“就職宣言”時明確表示:“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保?]當代著名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也認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有語文課可以負擔這個任務,其他課程無法替代?!保?6]
3改革大學語文教與學的策略和思路
面對有更高期待的大學生,大學語文再不能止于美文欣賞和文學史知識的介紹,而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養成,必須指導學生研讀經典,著力培育他們的語用能力和人文修養。用一組關鍵詞來概括大學語文的核心理念和任務即:“經典,語感,生命,覺悟?!背珜А把哉Z語用觀”和“人文教養觀”,期以大學語文課程擔當起重任。教育理念上,倡導“冰山理論”。人的言語技巧表現如同冰山浮在面上的部分,真正的能力基于水下龐大的人文積淀和涵養,教師最重要的責任是督導學生積累和歷練,探尋通過實踐將知識內化并轉化為能力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教學策略上,堅持“框架理論”。幫助學生搭建起比較系統的人文知識框架,培養學生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督導學生做健全自身的通識結構的泥瓦匠。教學方法上,提出“坎兒井理論”?!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選擇幾口經典泉眼抉英探勝,示范方法,沿波討源,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尋找源頭活水。在教師責任上,主張“導游教練觀”。法朗士揭示文本閱讀的意義時認為,文藝欣賞和批評是靈魂在杰作中的尋幽訪勝或探險。教師的責任只是傳授方法,做好示范和進行指導,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研讀的興趣及其能力。主張采用“專題-經典-美文-拓展-教練”的模式進行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3.1文化專題講座———貼近生活、生命、心靈,拓寬視野,升華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若從著述典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四書”、“五經”為淵藪;若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釋、道三家為其歸致,這三家勢為鼎足又相互滲透,自古就有“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之說,這些經典和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影響深遠,浸入血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結晶,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對中華民族發揮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是維系中華民族內在情感因素的精神紐帶和思想基礎。語文應最大限度地載負本民族豐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內涵,為傳播民族文化和培養民族精神搭建載體;同時發揮語文乃人學之特性,力求貼近生活、生命和學生心靈,吸引學生,啟迪學生,使之不斷地感悟,從而獲得身心健康。因此,教學要著眼于語言藝術文化,力求通過專題的形式梳理出古今中外語言文學和精神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為大學生搭建起合理的人文文化知識結構。力求突出思想主線,揭示承傳規律,貼近青年心靈,關注現實熱點,體現普世價值??梢詤⒄铡鞍偌抑v壇”模式,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評介相關大師、學派、思潮以及語言藝術表現形式,再輔之以多元化的情景問題設計,督導踐行體悟,幫助學生拓寬文化視野,汲取語言運用經驗,最終獲得審美藝術的享受和精神品味的提升。
3.2經典文本導讀———精讀中外元典,體悟先賢哲思,啟迪心靈智慧世界各民族都有一批能經受得起時間考驗、長久不衰的經典。每一部經典都是人類生命歷程的里程碑。特別是上古軸心時代出現的元典巨著,先賢們的哲思經久不衰,至今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令百代后生景仰觀止,千百年來滋潤著歷代人民的心田,永遠不會過時。他們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對學問頂禮膜拜的態度,以及對知識含英咀華的方法,都是現代大學生最好的精神營養。愛因斯坦說:“對世界名著、文學名著沒閱讀、不欣賞的人,等于高度近視的人不戴眼鏡?!庇暨_夫在《懷念魯迅》一文中也說過:“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憐的族群;有了偉大人物不知道擁護、愛戴和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边@些偉大的思想家、精神領袖的言行記錄和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靈魂的源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誠如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所說:“一個從來沒有讀過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書的人,怎能稱得上是受過教育的呢?”[17]倡導讀書,導讀經典,是大學語文的核心任務,也是被許多經驗證明了的提升大學生文化品味的有效方法。余秋雨先生認為:“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瓪v盡滄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造,閱讀是鍛造的重要一環。”因此,語文必需加強經典導讀,用經典的思想火花、先賢的智慧啟發學生,促其健全人格升華境界。教學過程可以采取“文化專題”引領“經典名著”和“精品美文”研讀相結合的方式,薈萃精品,呈現思想,啟迪心智。導讀力求深入淺出,盡可能引錄原著精彩片段進行品評論析,使學生觀斑窺豹;有時結合作者評傳,活化先賢神采,形象演繹先哲幽思;介紹一些拓展資料,擴展學生視野,使之觸類旁通;結合名著和人生設計一些情景問題、比較問題和言語使用問題,激發學生進行爭鳴和研討,從而培養學生多維思辨的能力。
3.3督導深思篤行———加強言語實踐,在語境歷練中提高母語運用能力中國傳統教育向來十分重視“知行合一”、“學思互用”。但近20年來,應試教育造成許多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嚴重削弱了創新思維和語用能力。王定華博士《走進美國教育》總結美國教育的成功經驗是深得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精髓,強調學生學習與實際結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積極探索、主動發現,注重教育教學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倡導大學語文“言語語用”教學觀,就是強調以言語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注重“語境”的因素,即多從社會的角度來對待語言,重視語言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的交際功能。這與目前國家勞動人事部和教育部倡導的“職業核心能力”之首要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職業漢語能力”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這一點來說,母語語用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基礎能力,大學語文應該瞄準職業核心能力市場的需求,做好大學生語用能力培養的教練工作,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對人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優勢。“聽說讀寫”被視作語文的基本能力要素,早已公認,但事實上最遺憾的是許多大學生缺乏思想,沒有靈氣,必然難以做好聽說讀寫。所以我們更強調一個“思”字。恩格斯有一名言:“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的精神?!保?8]大學語文教學第一要義是要努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心智。常言說“言為心聲”,“口乃心之門戶”,“心之官則思”?!奥牎⒆x”是汲取信息,是“思”的來源,但“學而不思則惘”;“思”是說寫的源流,說寫是思之內容的外化;沒有聽讀,就沒有思想,也就無從說寫。有了思想,不會說寫,說寫不好,也不行,這又取決于說寫的技能和方法。對于中學生來說,聽讀是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讀思更為重要。不但要多讀,還要博讀,更要勤思、多思、深思,才能為說寫提供資源和動力。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營造一定情境氛圍的現場,以“場”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就要特別重視在每一個專題和導讀之后設計若干啟發性作業題。題目力求結合現實生活和職場需求,比如要求拓展查閱大量資料,深入探索交流;或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實踐體悟,總結提升;或者責成學生進行現實文化策劃活動,全程自主操作;或者故意提出相左之見,讓學生展開論辯;或者要求學生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撰寫報告等等。努力幫助學生從自然言語實踐向自覺言語實踐邁進,盡可能多地獲得自覺言語實踐活動的歷練和積淀。提倡對話式教學。對話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它既是隱喻意義上的用語,也是實際意義上的用語。單純把對話理解為實際意義上的對話是對對話理解的狹隘化,容易導致教學中把你來我往、有問有答的形式看作對話,而實質并不一定具有對話的性質。對話不能單純以形式來判斷,關鍵是看其是否具有對話品質。對話的品質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對話也不一定是通過言語來進行。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舉手投足之間可能都在進行著對話。[19]教師是引導學生對話的導游和教練,與學生一起在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化中抉微訪勝。所設演練題目要努力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延伸到課外,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等多種渠道,積極引導學生生活實踐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使學生豐富人生經歷,歷練母語應用能力,獲得生命體驗,擁有健康生命。
作者:趙麗玲周金聲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語言文化研究所
- 上一篇:新課程下班主任德育工作論文
- 下一篇: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