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
時間:2022-06-10 10:15:49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和問題
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雖然作為基本課程在大學中開展,但是其在整個高效教學過程中卻處在十分尷尬的地位。由于在現今的高等教育體制中,大學語文既不屬于某一專業的二級學科,也不像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一樣有全國統一考試,因此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學的地位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在大學教學的學時分配上,大學語文其實沒有像政治課,英語和體育等學科的強制性規定,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實際上只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廣大的大學生心目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更是無足輕重。除去這些現階段仍然還未能改變的政策層面原因,大學語文課程自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實大學語文的立足點就是對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但是在整個實施過程中,能夠從始至終貫徹這一理念的大學少之又少。這主要還是廣大學校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理解偏差。從中學開始,學校就開始關注素質教育。但是中學只是片面地認為美術,體育,音樂等課程才是素質教育,這從開始就已經造成了偏差。而在大學中,理科生學些文史知識就成了素質教育,這樣的理解顯然加深了對素質教育的誤解。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仍然只是延續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文章的詞句串講,解釋文章的思想主旨,藝術特色來單純地理解文章本身。其實素質教育并不是關注文章的本身,它的目的是通過文章或者文學經典找到其中的“內在”。如果在對經典做出解讀的時候,只是把文章看作對歷史事件的載體,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這些文章只能是書本上沒有任何生氣的短句集合,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文章,讀起來只會更加晦澀難懂。而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早就已經不是讓不同專業的都了解一些文學知識和文章的寫作技巧,這仍然是中學中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大學語文其實是希望通過文學這一媒介,讓學生們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發散思維,進行自主的思考。文學的作用正是體現在讓人學,從文學中體現到生命的靈動和活力。也許文學并不能完全解決當前人們面臨的經濟和科技問題,但它能夠誘發人們對生命的啟示和思考。文學不是為了教化而學習的一種手段,它是為了通過文學,在了解歷史的前提下,讓人們知道自己與過去時代的相互聯系,從而產生共鳴??傊?,大學作為一門旨在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課程,它不是僅僅關注文學的本身,而是通過文學找到更加人性的內容。這不是表面和短暫的收獲,而是為了給大學生提供對整個生命都有深遠意義的東西,做到精神上的升華。
二、重塑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措施
(一)轉變教學理念,立足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的基本設定是工具性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教育部就批準高?;謴烷_設“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目的是針對當時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較低的情況,提高理工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時期的語文其實只是作為工具性學科,對那些在初高中沒有受過系統語文教育的學生提供一個“補課”的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1999年,中央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對“素質教育”的全面要求。而此時的大學語文就作為了實施具體素質教育的一個門主要課程,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并且豐富精神世界。從此時開始,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就已經實現了本質上的轉變,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閱讀提升大學生的內在素質,而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寫作和表達技巧。隨著《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的提出,對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再次進行了強調,大學語文的定位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而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在實施語文教學理念的基礎。素質教育是指“從時代的發展需要為基礎,與應試教育不同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引導高校學生學會求知和實踐,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獲得最終的發展能力?!碑斍拔覈逃母锏姆较蚴菫榱嗽撟儜嚱逃秊樗刭|教育。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看,真正的素質教育要從多方面來具體實施。素質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個人和身心的兩個方面。大學語文是為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構建學生們的精神家園而設置的,不應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教學,而是要配合相關的人文選修課進行文學經典的解讀,同時要適當開展文學實踐活動,讓大學語文的課堂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
(二)全面提升大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大學生學好大學語文的一項基本能力,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已經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因此培養語文素養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所謂的語文素養其實就是在對語言文字基本理解的基礎上,以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為核心,形成高尚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培養高雅的審美和品位。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沒有能夠貫徹這樣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不斷強化語文教學的政治性,不是根據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而是一味地滲透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則是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語文的人文色彩,只是通過呆板的表達方式詮釋作品,從而極大程度的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就要適當引導大學生從經典文學中獲得優秀的精神品質,得到人生的啟迪,而盡量避免書本式教育,照本宣科地講解文章主題。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和重點識記,培養一定的閱讀基礎,同時要加強認知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將閱讀中的心得體會完整表達出來,然后進行交流。通過全方位的指導,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明辨真善美,學會用文字洗滌心靈,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持,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語文素養。
(三)掌握大學語文特點,構建自主教學體系
語文課程除了本身的工具性特點,同時包含著多元化的人文色彩。因此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時候就要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注重對大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發揮語文的感情渲染作用。適當地引導大學生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正確認識,最大程度上發揮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給大學生足夠的自我發展空間,從而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語文課程還就要較強的實踐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將文章分割成不同的知識板塊,然后逐一進行練習和講解。這讓學生們只是簡單地了解到文章的表層,而完全喪失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要體現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就是要增加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突出“學”和“用”的有機整合,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主動作用。有效的課堂實踐并不一定要刻意追求對語文材料的系統了解,而是側重于自由性,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廣泛寫作以及相互交流,從文章中找到能讓自己體會深刻的內涵,真正找到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和其他課程相比,其實更加具有綜合性。在學學語文課程的過程中,還需要師生之間相互合作,學會探究性學習。真正效率高的課堂既要能夠發揮教師主導課堂的作用,靈活運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和課堂設計,同時還要能夠結合大學生各自的發展要求和個性需求,充分體現大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并且給予自由發展空間。因此在對教學內容而后方法進行設計和選擇的時候,就要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為目標。結合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追求,倡導合作和創新,全面進行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語文教學課堂應該不拘泥于對知識的掌握,還要廣泛涉及各種人文,社會和現實問題??梢詮V泛借鑒其他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更加靈活,可操作。將課內外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將理論知識框架和社會實踐相聯系,從而加強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了解語文教學特點的基礎上,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還需要構建自主的大學語文課程。大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必須在這一基礎上展開,以現實為基礎,然后延伸至未來。雖然在目前的大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注重知識的系統化,對學科的工具性過于苛求從而忽視了大學生在大學語文課堂在對綜合能力的培養。脫離現實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孤立單調的僵化教育,只會讓語文的實踐性逐漸降低。而構建靈活自主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體系正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的一項重要方法。這一體系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首先是對教學課堂的整體結構做出調整,這要求教師利用課外的充足資源,選擇和教學內容有聯系的內容進行相互聯系,形成學科之間的關聯。而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則要將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形成內容多元化,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倡導互動和交流,增加語文教學課堂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最終讓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四)深入解讀文學經典,進行自主性思考
經典文學都積累了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對一個時代精華的集中體現。要想在文學經典中找到精髓所在,這就與人們開發文學的方式和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對文學的教學是只是找到文章的主題思想,分析句子段落和寫作特點這樣機械的傳統式閱讀,納悶只會僵化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迷失閱讀的目的。經典文學的閱讀立足點和歸宿點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了能夠了解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能夠透過文字了解人的情感甚至是現狀。閱讀經典文學,就是想要感受文字中承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讓人們通過一次次的閱讀重新審視人生,重新找到生命的不同意義。錢理群先生說過,文學經典的閱讀是一種發現和開掘的過程,是對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做出探索,對自我的精神力量進行開掘。讀者想要的不是僅僅在閱讀中體驗歷史和政治氛圍,也不是想要通過對閱讀的真實性進行研究評判作品的優劣程度,其實,只要是能夠表現真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和當時的歷史還是存在著一些很大的差異的。文學的鑒賞意義不是解釋歷史的真相,而是要能夠在體驗文學的靈魂所在。當時的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都是和時代的變遷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唯一不會隨著改變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和心靈所在。人們在進行文學閱讀的時候,想要獲得的根本上還是對人生,對生活的體驗。從簡簡單單的文字中找到能夠激蕩心靈的一面,這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讀者能夠找到一種莫名的感動,這正是說明你已經被文字中的情感所吸引,這樣難能可貴的感覺才是作品需要展現的精華。表面那些浮夸的辭藻,生動的修飾,只能算是點綴的調劑品,即使沒有也不會顯得單調而枯燥。大學語文就應該從這些理念出發,從根本上讓學生們學會“心”與“心”的交流。讓心去閱讀,通過感性的閱讀,體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變化。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文學的類型,階級意識以及創作手法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當代讀者需要做的就是和作品的靈魂進行對話,然后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學會獨立思考,思想碰撞,找到適合自己的共鳴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三、結語
大學語文的教學理念是立足于素質教育的,這并不是簡單地要求每個學生能夠理解文學的修辭和表達,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作品這個媒介,拓展學生們的思維,深化他們對文學內涵的理解。大學語文其實是希望通過文學作品,傳遞文字的力量和價值觀,這也正是學生們在課堂上需要學到的。通過重塑法學語文教學理念,才能夠逐漸改善當前的教學現狀,真正實現文化傳承。
作者:趙越英 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上一篇:計算機技術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策略
- 下一篇:小學語文素質化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