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途徑探討
時間:2022-03-25 11:14:04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途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高職院校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培養策略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習成績已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準之一。大學語文是貫徹學生學習生涯始末的一個重要學科,不僅能夠作用于學生的學生時代,還能作用于學生未來的就業生活,和學生之間緊密相連。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既需要向學生傳遞基礎語文知識,還要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的真正內涵,以便于能夠對語文相關的領域提出自己獨道的見解,以此升華自身的精神境界。同時,還應該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經典的思政教育理念,實現文化知識和精神境界雙提升的目的。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滿足實際的思政教育需求,需要高職院校探索適宜的有效途徑,以促進大學語文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思政教育;有效途徑
1大學語文的教學特征
1.1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語文知識來源于人類社會歷史的更迭,并受到人們生產生活和歷史變遷的影響,歷經長時間的歲月積淀,形成的文化積累,是人類歷史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成果。因此,大學語文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是一門關于文化歷史、社會文明的學科,以文章的形式展現某一階段內的歷史文明和社會發展狀況。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就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在大學語文中進行思政教育的基礎所在[1]。1.2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大學語文教學素材蘊藏著較強的感染力,這個感染力來自于作者的創作情懷和情感表達,而教師的教學方式能夠對相應的感染力進行挖掘。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對相應的情節和語言進行主觀臆斷,融入自身最為直觀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解語文教材的過程中,也會加入主觀性的情感分析,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感染力,語文教材中的情感一旦被學生吸收接納,將會在較長的時間內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在大學語文素材中融合思政教育知識,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以語文知識的感染力升華學生的精神意識,強化思政教育,給予學生意識上的啟發和認知[2]。1.3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語文是我國一貫用之的語言,其中不僅包含語言的用法和行為分析等內容,還囊括情感表達等內容,學生熟練掌握這些內容能夠提高自身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逐漸知曉如何才能正確使用語文??梢?,大學語文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這種實用性足以支持學生步入今后的工作崗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學生的專業價值。尤其是在融合了思政教育之后,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活動更能實現學生文化和精神需求的雙重統一,有利于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2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原因
2.1大學語文課程中具備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課程,和思政教育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兼具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語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若是輔以思政教育,學生將會養成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品質,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大學語文課程中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真正內涵,并且受到文化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人性和品德的認識,讓學生從語文教材的豐富多樣中窺探人生百態,體會其中的思想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2.2大學語文課程和思政教育之間具有文化共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隸屬于實質性教育,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大學語文隸屬于公共基礎課程,在培養人的綜合素養中不斷鞏固學生的理想信念,屬于隱性教育的范疇,但是,同根同源,思政教育和大學語文教育都屬于人文課程,文化是兩者的共性所在。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擁有統一教學的基礎,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求,在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而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師善于發現語文教材和思政理念之間的鏈接點,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切入點。大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屬于經典優秀的文學作品,涉及到社會歷史以及哲學的方方面面,是開展人文教育的主要載體。很多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對歷史的反映和自身情感的表達,對課堂具有較高的思想感染力,和思政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3]。
3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3.1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綱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師應該明確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標,以此作為后續教育計劃規劃的重心所在,確保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都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以此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率。然而,在實際的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部分語文教師缺乏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回憶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判降低了教學評價的客觀性。為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綱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在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價值觀念的輸出,將主流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和知識的傳遞進行融合,以發揮語文教學課程育人的基本作用。同時,大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充分而又細致的了解,合理規劃學生所需要接受的語文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4]。3.2開展模塊教學,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始末。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具有多樣性,但唯一不變的是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面對大學語文這類具有較高意識形態屬性的人文課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根據語文教材的相關內容,融入具有鮮明思政教育特點的作品和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開展系列性的主題模塊教學。比如,在講解到“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情厚義”等重要思政教育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陸游的《沈園二首》以及老舍的《我的母親》作為一個模塊進行教學。其中,《送友人入蜀》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不要沉迷于追求名利財富的勸誡;《沈園二首》是陸游游歷沈園以后,觸景生懷所作,表達了詩人對前妻唐氏的眷戀之情;《我的母親》則是作者以無限哀痛的筆觸敘述母親去世時還年輕的事情,對母親身上的品質進行概括總結,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這些文章雖然出于不同的作者之手,創作于不同環境當中,但是這些文章都具有一個共同性,都是自身情感的表達,這些情感涵蓋了友情、愛情和親情。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這3篇文章進行聯系講解,開展模塊教學,讓學生從個人和歷史的角度體會作品中蘊藏的豐富情感,加深學生對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情厚義”的理解,以此達成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育人功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5]。3.3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貫徹落實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理念。在以往的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視程度較低,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深入挖掘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技能教學,而是將大學語文課程視為單一性的基礎理論課程。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的重視程度較低,更無法在大學語文教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貫徹落實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理念。為此,教師應該和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既要對學生的課后練習進行督促,也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優質的思政學習案例,以豐富學生的素材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相關閱讀,讓學生將自身的道德教育素養和日常的情感體驗以及實踐活動相融合,以提高大學語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用[6]。比如,在講解民本思想時,應該結合語文文本中的《孔孟語錄》,讓學生立足于實際生活,以自身的身邊體驗為切入點,談談各項惠民政策對自己的家庭和家長的影響,幫助學生了解惠民政策的益處,并以此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4結語
總而言之,探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思政教育有效途徑是提高大學語文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需要相關人員予以重視。大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因此,在實際的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大學語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以適宜的教學手段在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思政教育理念的滲透,在提高學生文化的素養同時,充分挖掘大學語文的思政教育價值,以具體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文化知識和精神境界的雙重提升,以此達成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教育目標,為社會培養道德知識全能的人才,以此繁榮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巨紅.高職院校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化教學的有效途徑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6):139-141.
[2]楊書龍.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校本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96-100.
[3]張新軍.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0):77-78.
[4]王瑩.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6):69-70.
[5]張建寧.“課程思政”引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方法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8,616(26):173.
[6]馬松.大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優勢及有效途徑[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3):62-66.
作者:楊琴 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中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