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杜詩歌創作異同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3:54:00
導語:小李杜詩歌創作異同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代文學批評家都承認,李商隱詩學杜甫而自成一派。從表現角度而言,杜甫、李商隱二人同樣深于情而長于言情。又都深受儒家詩教的影響,所以詩中的情感都表現得溫柔敦厚、忠愛纏綿。然而二人詩作卻又備具面貌。杜詩用情博大。李詩用情深摯。究其個性原因,杜李二人雖然天性相近,但因生平時代影響。杜甫是典型的政治人格。受屈賈文學影響較多;李商隱則是純粹的詩人人格,更多的受宋玉的感傷主義的影響。
關鍵詞:詩歌情感品質;表現手法;創作個性
杜甫和李商隱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家,李商隱是杜甫的后輩。歷來文學批評都認為兩人在創作上有著鮮明的繼承關系。宋《蔡寬夫詩話》云:“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清人金武祥也指出:“李義山極不似杜,而善學杜者無過義山。”(《粟香隨筆》)李杜之間的這種繼承關系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注意。近年來相關的論文比較多。這些文章多采取將同題材詩歌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二人的政治詩或詠史詩拿來比較;或對同體裁詩歌進行比較,如對二人七律創作的比較。目的是找出李商隱對老杜詩歌創作的發展創新之處。然而誠如清李調元所說:“學杜而處處規概,此笨伯也,終身不得升其堂,況人其室。唐人升堂,惟李義山一人而已。”(《雨村詩話》)要知道,李商隱學杜甫不僅僅停留在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筆者認為李商隱之所以學杜甫而能得其神韻,其實質是因為二人骨子里都是天性特別醇厚的詩人。都是深于詩而多于情。“憂樂俱過于人”,發為詩歌,才有著特別強大的感發力量。表面看來。杜、李二人詩歌的主要創作內容和創作風格都不盡相同:杜甫長于寫實敘事。而抒情詩也多是對社會現實的曲折反映,他的許多詩作被尊為“詩史”,有很強的政治性和現實性。而李商隱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被稱作“無題詩”的愛情詩篇;杜詩沉郁頓挫,李詩深情綿渺;杜詩更多關懷民瘼。李詩主要囿于表現自我。然而通過對作品的深入細致的研讀可以體會到。在表面的題材風格的差異之下,二人詩作有著更深層次的相似。這就是分別表現在杜甫的政治詩和李商隱的愛情詩里的情感品質的驚人一致,它們同樣流露出“溫柔敦厚”的心性和“忠愛纏綿”的態度。
“溫柔敦厚”本是儒家的詩教傳統,最早見于《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教者也。”即要求作家性情和柔,態度“止乎禮義”。“忠愛纏綿”則是指一種執著不放棄的感情態度,而且這種感情具有一種愈挫愈勇的品質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索諸二人詩集。這種情感品質都有著鮮明的體現。
杜甫“忠愛纏綿”根于心性,又深受儒家“仁”的思想的浸染,因此詩中無論是對國家,對君主,對人民,對朋友,對妻子兒女,對兄弟姊妹,對陌生人,甚至對天地萬物,一蟲一鳥,一草一木。無不飽含深情。杜甫對妻兒感情深摯,詩中多次寫到對家人的思念,如《月夜》:“今夜廓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又如《得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且定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杜甫對朋友也是以誠相待,詩中同樣飽含理解和同情:“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對于偷棗的老婦,杜甫是將心比心,體貼備至:“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又呈吳郎》)甚至他對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尚憐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里憐”(《寄題江外草堂》)。《題桃樹》詩云:“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高秋總饋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簾戶每宜通乳燕。兒童莫信打慈鴉。寡妻群盜非今日,天下車書正一家。”對于此詩,楊倫評曰:“此詩于小中見大,直具民胞物與之懷”(《杜詩鏡銓》卷一)。以上種種,俱可以感受到老杜博大慈愛的仁者襟懷。無怪乎梁啟超說杜甫是“詩圣”。更是“情圣”。
杜甫的情感之中飽含大仁大愛。尤其體現為對國家前途強烈的憂患意識。早在開元末年,大多數詩人還沉浸在盛世太平的幻想之中。杜甫就已逐漸從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盛唐詩壇游離出來。看他早在安史之亂以前的詩作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飲中八仙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已經表現出清醒的批判意識。更可貴的是,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心系國家人民的命運,直至臨死前的最后一首詩,仍然惦念“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所以宋人總結說“少陵有句皆憂國”(周紫芝《亂后并得陶杜二集》,《太倉梯米集》卷一0、“一飯未嘗忘君”(蘇軾《王定國詩集序》),這正是對杜詩“忠愛纏綿”品質的最好注解。
杜甫之所以能有如此高尚的襟懷。是因為他具有以儒家精神為底蘊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人格。主動地承擔起人間的一切苦難和憂患。當他遭遇到“入門聞號陶。幼子餓已卒”的慘痛不幸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在“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困苦處境中,卻希望天下寒士都能有棲息的處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能跳出一己之得失,胸懷天下之憂樂,這正是杜甫高出于同時代其他詩人的地方。
“溫柔敦厚”在杜甫詩中已經自覺地轉化為一種創作原則:即以委婉之詞寄寓諷諫之意。批判的態度背后又含有深深的悲憫。這同老杜的創作態度有極大關系。一方面,他對時政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昏聵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對國家的中興又抱有不切實際的熱切期盼。而這種復雜情感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君主的眷戀與對國家人民命運的憂慮。這種情感表現在詩中。就是一種“半露半含。若悲若諷”(黃生評《哀江頭》)的獨特寫法,從而形成“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詩歌風格。
如在《哀江頭》這首詩里,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復雜的,其中既有對玄宗、楊妃的批評,也飽含了深深的悲憫之情。更流露出對國破家亡的深悲巨慟。正因為詩人對曲江池苑的今昔對比懷有十分復雜的情感,所以此詩寫得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又如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中,詩人對造成戰亂的統治者和叛將表示了嚴厲的譴責,對苦難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在詩中卻又不得不勸說人民為國家忍受巨大的犧牲。這種看似矛盾的感情態度其實正透露了杜甫忠君愛國、濟世救民的拳拳赤子之心。所以我們說感情的深摯和思想的深刻是杜詩溫柔敦厚詩風的最深層的內涵。
而李商隱盡管也深受儒家詩教的影響,可是除了《行次西郊一百韻》、《哭劉賁》、《哭劉司戶二首》等少數作品,直接反映現實的作品并不多。他的詩歌大多數是借比興寄托的手法抒一己之感傷懷抱。紀昀《玉鎂生詩說》里評價說:“《無題》諸事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遺以曲傳不遇之感,故情真調苦,足以感人。”(沈厚蛺《李義山詩集輯評》)李商隱也自稱是“徘徊勝景。顧慕佳辰,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啟》)總之并沒有跳出晚唐詩人格局狹小。注重自我的局限和感傷的路子。其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隱的無題詩。
無題詩,包括李商隱詩集中標為《無題》及以篇首二字或篇中任意二字為標題實等同于無題的作品,如《錦瑟》、《為有》、《碧城》、《哀箏》等詩,共60多首,占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一。對于這些詩歌的意旨,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有一段精彩的解讀:
“(無題)此類意境空靈虛幻、迷離惝恍之作,可能由某一具體情事觸發,然當其融合其他情事,形成有典型性之藝術境界時,意義自不限于某一具體情事。若必欲探求義山何以有此類作品,則其一生政治與愛情方面之追求與失望,皆為其生活基礎,其給予讀者之實際感受,亦即前述如怨如慕、執著追求而又不勝悵惘之情緒。”
李商隱的這種感傷主義詩風應該說是晚唐時代的社會不景氣和知識分子無出路所造成的濃重感傷情緒在藝術上的典型反映。
雖然李商隱未能跳出一己情感的局限,成為像杜甫那樣偉大的詩人。但李商隱在創作視野與思想境界上與杜甫的差異,并未影響他的詩歌創作中對情感深層次的表達。詩歌表現對象不同,但情感力度卻同樣力透紙背。
李商隱無題詩里的情感大都具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特點。是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最早見于《論語·八佾》,是對《詩經·關雎》的評語,它強調的是情欲的正當而有節制,要“發乎情,止乎禮義”(《詩大序》)。《荀子·大略》里也說:“《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內于宗廟。“不愆其止”是指“行動上不違背禮義”,具體是指作者寫情時要態度誠懇,用情深摯,境界要高。而李商隱無題詩所表現的愛情,超越了感官的滿足,追求的是一種心靈的契合,所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能脫離中唐以來艷情詩的傳統,提高古代愛情詩的美學品味。如《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腕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這首詩刻畫的是一段悲劇的愛情和無望的相思。“紅樓隔雨”,愛人可望而不可即,可見這種愛情面臨的阻隔之深;“緘札難達”可見兩人已是久未通消息;“悲春晚”、“夢依稀”極寫相思情感的熱烈纏綿;“悵臥”、“寥落”則突出主人公無法自拔的情緒狀態。這首詩在李商隱的無題詩中很有代表性。首先。不同于前人的以代言體面目出現的寫愛情相思(女子思念男子)的作品,它是男性作者以第一人稱口吻來寫自己親歷的愛情體驗;第二,詩的描寫對象不再是聲色之美而是著力塑造一種感情境界。擺脫了對女子“物化的打量”。充分體現了對女性的尊重和平等的態度;第三,詩人對待愛情的態度,凄婉而又熱烈,有著飛蛾撲火般的悲壯。面對由于門第、身份的阻隔而不被社會所許可的愛情。詩人愈發表現出一種生死以之的深情,“裱麗之中,時帶沉郁”(施補華《峴傭說詩》)。李商隱這一類的詩歌還有很多,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颯颯東風細雨回》、《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等等,這些詩歌同老杜的愛國詩篇一樣以其用情之純粹深摯、表達之真率熱烈而有著極強的感染力,所以孫玄常評價它“深婉細膩,非深于情者不能為,故獨步晚唐,后賢難繼。”
一直以來文學史上對李商隱無題諸詩中是否包含寄托這一點看法頗有分歧。以張采田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無題”詩均屬“托意”、“寓言”之作。以蘇雪林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無題”盡為“愛情、艷遇”篇什。陳貽锨在《李商隱戀愛事跡考辨》一文中甚至提出了“無題詩純寫戀情,別無深意”的觀點。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于“無題”詩是否確有寄托。究其用意。“寄托說”無非是想洗去對李商隱詩歌艷情的評價。以提升無題詩的品味。其實,誠如王國維所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人間詞話》),對無題詩的評價也不能光看詩歌的內容。李商隱的無題詩雖然是以愛情生活為主要依據的感傷身世的作品,并未飽含宏大的主題和敘事,但恰如張戒《歲寒堂詩話》中所說:“其言近而旨遠,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不僅其中流露的卓異的愛情品格感人至深。并能夠引發我們深遠的聯想。
李商隱的無題詩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詩中所描寫的往往是“東風無力百花殘”、“更隔蓬山一萬重”這樣一種備受現實打擊摧殘,永無實現可能的愛情,而對此主人公始終抱以一種固執的堅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輕狂”,看似無意義的掙扎里。正體現出詩人“忠愛纏綿”的情感品格。他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宗教徒似的以身殉情的決心。那種表面的柔弱之下埋藏著的剛強。都有一種特別打動人的力量。再比較同時代愛情詩作,杜牧的風流自許,元稹的輕薄為文。李賀的用情不深。以及六朝宮體詩的寫女性而流于淫艷,李商隱的愛情詩可謂“沉博絕麗”(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深情綿渺”(劉熙載《藝概》),在這些悲劇的愛情詩中。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貞品質、執著意志和纏綿情思都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這樣一些詩句中所體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追求、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杜甫愛國情感的表現形態是何其相似!在面對幾乎絕望的處境時。杜甫和李商隱都表現出了義不容辭的責任感和擔當的勇氣。所不同的是,杜甫面對的是無法挽回的國事,而李商隱面對的是不可能實現的愛情。
杜甫和李商隱。雖然選擇了不同的詩歌題材內容,但表現出來的情感何其相似。首先,這和二人的性格氣質有關。杜甫詩中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感是與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融為一體的。它既來源于孔、孟的思想體系。也來源于屈、賈的文學傳統。杜甫是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文學史上政治性最強的詩人,他一直懷有強烈的濟世宏愿,“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作品中還多次詠諸葛亮以自比。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信念是至死不渝的。對于杜甫。我們實不能僅以一詩人目之,他的詩集中多次流露的敏銳的政治預感和知本察隱的政治器識曾令陸游慨嘆:“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萬不一施!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讀杜詩》,《劍南詩稿》卷三三)清人蔣士銓亦有同感:“先生不僅是詩人,薄宦沉淪稷契身。”(《南池杜少陵祠堂》,《忠雅堂詩集》卷二)所以,杜甫政治詩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本色,作品關懷現實。議論切中肯綮。而李商隱本性則更接近宋玉。集中歌詠宋玉的詩作有十首之多。他是典型的詩人氣質,多愁善感,詩中多為由個人曲折情感遭遇和坎坷人生際遇所引發的感傷情懷。體現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自我意識。
另外,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個人的政治際遇不一,這些對他們的詩歌創作也有很大影響。杜甫生當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親歷了開元盛世的盛況。對李唐王朝的感情很深,所以一力主張王朝振起,對國事還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在詩中奮臂疾呼,痛心疾首,忠愛纏綿之情流瀉筆端,不可遏止;李商隱“生逢末世運偏消”,身處“夕陽無限好”的晚唐。黨爭紛起,國事衰頹。在無可作為而又沒有出路的情況下難免染上感傷沒落的時代哀音。所以李商隱自述是“我有苦寒調”、“聽我苦吟詩”(《戲題樞言草閣》)。可見他對自己詩歌重內傾的感傷主義情調是有著清醒認識的。況且李商隱從未曾進人權力上層,長期擔任九品小官(校書郎正九上,縣尉從九上,正字正九下)。后來得到的侍御史(從六下)和檢校工部郎中(從五上)都不過是一種空銜。可以說。李商隱從未接近權力中心。由于政治地位的不同。他不太容易產生屈原那樣的懷抱和感觸。而杜甫畢竟曾廁身朝廷。擔任過諫官的重要職務,也曾接近過玄宗肅宗,有過短暫的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
總體看來,杜甫和李商隱,一為客觀的詩人,一為主觀的詩人,性分差異加上所處時代的因素影響了他們詩歌的取材,但在表現上,他們卻達到了同樣的情感境界和深度層次。
- 上一篇:建筑公司財務負責人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建筑規劃設計公司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