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中語文評價提升學生素質補償學習成效
時間:2022-04-03 04:31:00
導語:深化高中語文評價提升學生素質補償學習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化高中語文評價,首先得明確評價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可見,高中語文評價的目的是義務教育的有機延續和提高,根本立足點仍然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鑒于此,我進行了如下思索與實踐。
一、改革評價主體結構,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補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在現行評價格局中,教師學生全都邊緣化,這既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又不利于課堂評價的落實。課堂評價應該是師生雙主體的交互活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師生共評和諧共生相得益彰的,學生自我意識的強化以及同齡人之間的親和力和競爭性必然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補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評價“多元化”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突出的是“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那么高中階段,則是“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相互活動。”其側重點應落實在“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上。
二、拓寬評價對象領域,展示教師人格魅力,提高學生補償學習的自我期望值
教學過程是師生認知結構,情意體驗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過程,“教師作為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因此,我將教師活動納入了課堂評價對象領域,教師的知、情、意、行諸種現象都成了課堂評價的內容,無形中強化了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榜樣”的優點的積極示范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榜樣”在教學及其評價中暴露出自身知、能、情、意等方面的缺漏也在所難免,不過只要不遮飾并積極完善自己,就能以“榜樣”有錯必糾有漏必補的人文素質、補償“身范”激發起學生補償學習的內在需要和強化他們補償學習的自我期望。
三、優化課堂評價行為,增強目的性和針對性,推動和維持學生進行有效的補償學習
1、評價目標多元化。語文素質結構是以認知結構為中心的知情意行系統,學生語文素質缺陷也不僅僅體現在認知發展單方面,因此,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要兼顧學生語文素質知情意行多方面。既要評價知識習得狀況,又要評價能力發展水平;既要評價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和清晰程度,又要評價知識鞏固得是否便于迅速提取和靈活運用;既要評價語言的準確流暢簡潔生動程度,又要評價思維發展水平;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能結構質量,又要評價學生非智力因素參與水平,更要讓學生通過積極的尊重他們勞動的評價汲取補償學習的動力和強化相信自己必能成功自我效能感。
2、評價內容具體化。籠統的“放之四海皆準”的無情景特征的評價是無效的,因為學生感興趣的是明確地了解自己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對未達標的項目更需要清楚努力的方向。評價具體,指向明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補償學習的針對性、對其他同學也有啟迪。
3、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不同,高中語文課程又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學生學習這兩種不同類型課程所達到目標的程度便構成了高中語文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因此,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必修課與選修課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
4、評價方法個性化。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課堂評價的關鍵在于被評價者的接受程度和意向,這就有必要研究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以采取相應的評價方法。教師必須慎重對待,本著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價值,進行體現差異性的積極評價。對缺乏成功體驗的學生要保護其脆弱的自尊,充分肯定以樹立信心;對素質發展優良然而沾沾自喜的學生要壓其傲氣,保其銳氣,及時客觀地指出補償學習的方向;對富有發展潛力的學生要著力引導他深化學習。
5、評價形式多樣化。為了提高課堂評價的效度,不僅要注重方法的個性化,同時也要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基本形式有自評、互評、師評之分或者語言評價、體態評價之別,另外還可以借鑒創造多種多樣新穎別致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激發創造性張揚競爭性的評價手段。“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這一要求是對長期以來人們所采用的單一的紙筆考試方式的一種否定,也明確提出了新的語文課程評價方式具有多樣化、針對性、綜合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