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2 06:03:00

導語: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論文

教學的開放性是針對傳統教學中的強制性、封閉性、劃一性等弊端提出的全新的教學理念。當前小語閱讀教學存在著師生教與學的觀念落后,教學時空局限于教室、學校而封閉,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而封閉,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僵化,師生關系緊張等現象,導致師生在課堂上搞空架分析,強輸硬灌,心理壓抑過大,教學效果較差。而在小語閱讀教學中滲透開放的教學理念是消除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徑。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其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就體現了開放性。一、更新觀念,創設開放的閱讀教學情境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觀念陳舊,用單一的師問生答的刻板的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追求統一的閱讀方向,統一的閱讀結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只有更新觀念,解放師生。

(一)樹立嶄新的閱讀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準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應減少繁瑣的分析,反對講深講透,反對閱讀過程繁瑣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處理閱讀信息的能力。閱讀教學提倡品味、體驗,重在情感熏陶、個性發展、語感的培養。

(二)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徹底擺脫“師道尊嚴”的心理,應建立一種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膽質疑,敢于辯論,敢于向老師挑戰,敢于標新立異的學習氛圍。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教師應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開放、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解放學生的心理壓抑,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

(三)構建開放的閱讀教學課堂語文課標要求:“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自我認知建構的過程,知識不是被動地直接從外界輸入到學習者的頭腦中,它將知識的習得歸結為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的結果,而且十分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自我主觀建構而成。在開放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求知欲,關注學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應盡可能地減少統一的要求,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新課標倡導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應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聯系,構建開放的閱讀教學形式

開放的實質是聯系。從時間上說是向前后輻射,從空間上說就是向校內外,家庭、社會輻射,從內容上說就是從書本向各學科、自然界輻射。只有注重聯系,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開放。

(一)加強同社會、自然的聯系,開放閱讀教學的時空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家庭、社會、自然是知識的源泉。開放的課堂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校園內,應加強同家庭、社會自然廣闊的教育資源的聯系。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語閱讀教材,許多內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遠離學生生活的實際的。因此,筆者認為,必須開放閱讀教學的時空,應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博物館、報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課程資源。如《五彩地》一課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五彩池的介紹和圖片資料;《春天》一課,可以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春天的足跡;《第一場雪》可以讓學生堆雪人,打雪仗,觀雪景;《放風箏》可以帶學生去開展放風箏的實踐活動;《荷花》可以讓學生去荷花池邊觀賞荷花等等,活化了閱讀內容,豐富了閱讀形式。

(二)加強生生之間的聯系,開放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未來信息社會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的。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合作學習的互相影響力。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應如課程標準所述的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生生之間的聯系,使之學會交流、合作。應形成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元互動的交往方式,通過語言、暗示、情緒感染、合作競爭、角色互換等交住活動。從而在交住中整合,歸納閱讀材料,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三)注重知識的滲透、整合小語閱讀活動是一次系統活動。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過學習過程中經驗的重要性。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觀賞和評價的能力”。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通過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合、歸納、回顧,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讓學生歸納總結學過的寫景的文章,感受寫景文章的特點;讓學生歸納學過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評價其作品的特點;讓學生回想學過的有關春天的詩句、文章,去欣賞,去體會等等。小語閱讀課同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新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閱讀教學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如《月光曲》一課,找出貝多芬同名曲來讓學生結合內容欣賞,加強了與音樂學科的聯系,陶冶了學生情操,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四)加強課內指導與課外閱讀的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且規定小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0萬字。筆者認為,要在保質的前提下達到140萬字的閱讀量,必須減少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借鑒山東煙臺雙軌教學實驗的經驗,加強課內指導與課外閱讀的聯系。在課內,應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閱讀指導課的主要形式應包括以下幾種:①閱讀方法指導課;②推薦讀物課;③自由閱讀課;④閱讀匯報課;⑤閱讀欣賞課。通過以上課型,指導學生如何去選擇課外讀物及閱讀的形式,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及時接受學生課外閱讀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課,可以布置學生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專題性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不同章節,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如筆者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課外舉行誦詩活動,知識交流會等,培養了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很快。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立足于開放,運用新語文課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學生才能在閱讀活動中求愉悅,求新知,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