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0 09:08:00
導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自主學習”不誤用,正確適度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自覺地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設(shè)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能樂意研究,想學要學。教師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練習的時間必須充足。可是某些學校只在形式上作文章,硬性限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時間,教師將課文讀一遍便撒手不管,讓學生自學,任其信馬由韁,學生不知所措。這不是爭取了而是浪費了他們學習的寶貴時間。
要走出誤區(qū),調(diào)控適宜,教師必須清楚: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倡導自主學習方式,不是徹底否定和完全拋棄接受性學習,自主學習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學習的欲望,加上老師的正確指導,學生就能學好。我曾有過這方面體驗:一次,我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時,先出示三個字條,其一為“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一盤青菜足矣”;其二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其三為“人貌十分疤麻全無一點春色”;再指出這些字不變,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會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意思,然后說出不同用心的人可利用改變標點符號讓字句為自己服務的相關(guān)故事。學生聽起來既覺得有趣,又深知標點符號的作用很大,便產(chǎn)生了主動學好標點符號用法的欲望。
碰到學生常寫錯別字,我同樣通過講故事來提醒學生注意。一個故事是:“期間一個孩子要‘上調(diào)’了,本是件喜事,指要升職調(diào)入好的單位,可這孩子給父親的信中寫成要‘上吊’了,嚇得他父親日夜兼程趕到兒子那里,虛驚一場”;另一個故事是:“某大學一位教師為了‘創(chuàng)收’,幫某廠家翻譯外文資料,把一種鋼材名稱棄錯了,只差一個字,損失幾十萬,為賠償損失倒霉一輩子”。這些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他們便甘心盡力苦練基本功,少寫或不寫錯別字。低年級學生因受太多管束,不愿聽別人說教,唯有故事是他們喜愛和相信的。可見教師激趣起作用,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起作用,它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好方法。但教師不能滿足如此,不能以此代替必要的指導和講授,更不能“大放羊”。
2掌握語文學科的特征,把握有度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征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包括理解、表達、觀察、思維等訓練。訓,即教誨、開導、解釋,訓練是使受教育者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有它獨特的基本原則。如: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統(tǒng)一;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語文知識教學與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相結(jié)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統(tǒng)一等。好的教師能全面把握這些原則和特征,也有某些教師經(jīng)常顧此失彼。
我們先看兩個較好的課例。其一是:有位老師上《小馬過河》,在與學生對話中,讓學生充當小馬角色表達其收獲,從中獲得思維與情感的發(fā)展。這節(jié)課既充滿活力,又完成了教學目標,符合多元化的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是一節(jié)較好的教學范例,值得借鑒。第二個課例是:萊老師上《三顧茅廬》這課,他引領(lǐng)學生先讀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領(lǐng)略諸葛亮的不平凡;再讀刻畫人物性格的句子,進入情境之中;然后細品劉備的話,也就不難領(lǐng)會劉備的“心誠”了。可是有位老師在上這課時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特征與原則:他和學生談人物一個接一個,談故事前前后后沒完沒了,秀不清這節(jié)語文課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
目前,語文老師卻不明白語文本質(zhì)的還有人在,他們把《理想的翅膀》上成了放風箏的娛樂課,丟掉識字教學,放棄對題的含義的理解;將《植物媽媽有辦法》上成自然課,忽視了朗讀與背誦的訓練;將《》上成思品課,什么感情朗讀,什么敘述順序,什么比喻句的學習和運用,所有一切全然不顧。還有的老師將語文課上成“表演課”或“電影欣賞課”。究其原因是將語文課的教學改革,革到語文課不姓“語”的程度上。希望這些語文老師馬上清醒過來,切記語文課著眼點必須放在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味、積累扣運用上,放在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上。3評價用語要有分寸,從不失度
馬克·吐溫覺得一句贊美的話可以讓自己快樂兩個月,這足以說明溢美之詞的效應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賞識、贊揚、鼓勵的話激勵學生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聽小學語文課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某些教師因看重這一點,在課堂上濫用稱贊的語言,這就適得其反了。一位老師發(fā)現(xiàn)某學生朗讀水平由差變好了,一時高興便贊道:“你讀得太好了、真牛!”那位學生知道自己與會朗讀的同學相比還差不少,不知道老師是真的表揚他,還是說反話,十分茫然。若老師改說:“你進步不小,再努力,一定會讀得更好!”該多好!老師夸獎夸過頭,弄得被夸者很不自在甚至反感。更糟糕的是某些老師不切實際,無視學生背書背得錯不錯,讀書讀得好不好,寫字寫得準不準,學習有沒有進步都拍手稱好。學生有明顯的錯誤或不足不說半點差,只是做點補充而已,怕學生接受不了,這是不要的。我們應該知道有疑問、有分歧就得分析、探究,有錯必糾這是不可否認的。贊揚不是萬能的,他不可替代批評、指正。廉價的表揚是不能達到激勵效果的。教師在課堂上,在眾多學生面前,評價一定要中肯,要適時,不夸大,要實事求是。有些褒揚的話可換成良好預測的話。不要認為表揚起作用而太隨意,評價須適宜和講分寸。
除上述外,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還涉及到以下常見的情況:
①預設(shè)與生成。如何做到兩不棄,既重教材又不破壞學生求異思維。
②教學時間與效率的要求。怎樣尋找出課堂時間的有限與多讀、多背、多寫的教學技巧,自如調(diào)控。
③怎能使運用愉快教育、快樂教學時,做到知理得法等。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度”的把握問題何止這些。要處理得當,做到最好,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并不好會走偏,加大出入;若得法,矛盾得到統(tǒng)一,顯現(xiàn)奇功異效。教學沒有萬能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方法。如果將他人的經(jīng)驗生搬硬套地拿來,機械僵化地學習,就注定要失敗。惟“悟”才是我們可做能做的,記住古人的話:“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用我們無窮的智慧,敲開得法之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