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積累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4:29:00

導語:語文積累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積累分析論文

一、語文積累是現代課程論在語文課程理念中的一種折射

現代課程論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明確基礎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為大眾提供必需的語言、知識、價值觀的課程,給每一個學生以發展的機會,所以非常強調課程對未來公民的適用性。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希爾斯(E.D.hirsch,Jr.)教授認為,學生們從學校獲得的東西是人們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這些“背景信息”幫助人們擁有普遍的經驗,是賦予生活以意義的人類存在不可或缺的條件。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首先當然應該是語文積累,是對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積累。這些積累是一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不具備就談不上有發展機會。

這意味著學生通過語文課程,要達到一定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水平。

具體來講,《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言積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對語文“核心知識”“核心知識課程”的確切描述。它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識字和寫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詞,積累大量的詞匯等,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二是語言運用規律的積累。口語交際、閱讀、習作,都有自己的規律。了解這些語言規律是語言發展的內核。三是規范語言的積累,如教材文本的學習、記誦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等。學生通過規范語言的學習,不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認識,更重要的是為語言發展獲得了借鑒。

另外,從《語文課程標準》所反映的課程結構來看,語文積累還體現了語文內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離的課程內容的作用。比如,語文學了語言積累,還必須注意文化積累和生活積累,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可以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吸收,通過對生活的了解、參與、改造來實現。

二、語文積累不是一個結果的描述,而是一種狀態的描述

語文積累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而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語文積累時,用了“豐富”“有”等描述體驗性目標學習水平的詞,表明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同時也是具有個體色彩的價值尺度。

當然,積累過程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語文課程標準》對此語焉不詳,但是我們應當認真地研究探討。以語文積累中的語言積累為例,語言積累不止是對語言博聞強識,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理解,就是明白語言含著的意思,把握住它內在的說法。理解的任務主要是準確地“再現”,是積累的起始環節。感悟,就是通過熟讀成誦,從對象的內容信息中引發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獲。感悟是學習者語言積累的較高層次,它能夠推己及人。鑒賞,就是通過欣賞性的閱讀、感受、品評、體味,揣摩表達的方法技巧,汲取藝術營養。鑒賞實現了由內容到形式的過渡,是積累的更高層次。記憶,就是將自己學習的收獲加以歸納整理,存入自己的經驗庫,并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記憶是積累的末端環節,最終決定著積累是否有效。語言積累的這些過程,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鑒賞是積累的基本條件。這里的理解、感悟、鑒賞是就學習者知識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淺層次的,但卻不能完全缺失。沒有理解、感悟、鑒賞的記憶只能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第二,理解、感悟、鑒賞、記憶四個環節不能絕對分割。它們如調色板上的顏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鑒賞,也有記憶;記憶中又會有新的理解、感悟、鑒賞。第三,四個環節是一種認知心理過程,但這些環節又不是絕對不變的,有時還可以略過或省去其中某個或某些環節。第四,從理解到記憶,積累往往需要循環往復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文化積累、生活積累與語言積累有共通之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語文課程標準》在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很好的提示:1.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教學環境要“信息化”“生活化”。傳統的語文學習只重視課本,忽視了母語學習的特殊性。其實,語文學習無處不在。《語文課程標準》單列一章,講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列舉的資源達21種之多,此外還特別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國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2.學習方法要“活動化”。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規律。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積累、生活積累都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理解、感悟、記憶、運用語言文字的具體訓練自然而然地進行的,不能脫離語文學習另搞一套。

三、改革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充分重視學生的語文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目前有些教師對語文積累的理解過于片面,視野不寬,針對性不強。如何真正有效地創設教學環境,指導學生科學高效地積累,還需要做許多工作。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我們應該有這樣一些視點:

一是從課程結構上把握語文積累。人們都在強調積累重要,但究竟該進行哪些方面的積累呢?我們不能局限在語言層面,還應考慮文化積累、生活積累。要跳出“小語文”的習慣思維,如果僅僅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視野當然就很難拓展開來,“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就不會受到重視,“語文”本應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就會被忽略。這樣的語文積累只能造就出唯書唯上、缺乏靈性的“書呆子”,卻很難培養出富有個性、充滿創造欲望的現代公民。一旦視野被蒙蔽,在語言積累方面,則要么只強調語言材料的積累,似乎只要記住一些好詞、好句,語文積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強調語言典范的積累,似乎只要多記誦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語言規律的積累,因為怕別人說是在作繁瑣分析,就不敢涉獵。這些都是對語文積累的片面理解。

二是科學地把握語文積累的內涵。首先,語文積累是個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抄寫寫,也不是死背詞語解釋、語段、篇章。當前指導學生科

學高效地積累,需注意糾正以下傾向:

1.忽視語文積累的記憶與理解、感悟、鑒賞等環節的聯系,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積累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不是知識的機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識別內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原經驗結構之間的具體聯系,是有效積累的前提。把學習者的理解、感悟、體驗逐出積累的領域,一味強調記誦,只能是事倍功半。許多人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等“重讀”傳統為理由,為不求甚解的讀書辯護,殊不知古人重“多讀”,更重“自悟”,沒有“悟”的“多讀多背”與死記硬背并無區別。語文積累確實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某些內容的理解、感悟、鑒賞很難一次完成,往往要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多次反復。利用最佳年齡時期多記誦一些優秀作品能夠終身受益。但最初的記誦吸收是以理解感悟為前提的,“悟”得越多,記誦的效果也會越好。

2.缺乏一種真正的教學對話。現代課程論的觀點是,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擁有不同文化和溝通文化的兩代人,在溝通中進行心靈碰撞,從而提供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契機。如果以教師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積累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必然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欲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積累需要教師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術手段和方法策略。

3.語言積累指導偏重于知識的擴充,忽視自主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培養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知識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能讀書。

4.在文化積累方面,過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批判創新明顯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鮮活的、具有時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對待名家名篇過分依賴,缺乏批判心理指導。這樣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學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觀念的形成,只能培養出盲目崇古、崇書、崇尚權威、亦步亦趨的文化屈從者。

5.生活積累方面,太強調了解、感受、體驗生活的必要性,把認識生活與參與生活、改造生活割裂開來。只看到生活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看不到語文學習又是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認識生活的目的模糊不清,語文學習仍然是脫離生活的純工具訓練。

語文積累似乎是語文教學的新課題,同時又確實是一個老問題。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仔細一想難度卻很大。語文教學要為學生語文積累而教,更要加強對語文積累的內涵。規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