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
時間:2022-03-15 11:22:00
導語: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朗讀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習語言,單憑講解思想內容、寫作技巧,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讀這一主線,反復實踐,精于指導,學生才能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種借助讀而達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創造力的,也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讀,包含著對語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積累──轉換創造”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要落實以讀為本,首先要以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即以讀的訓練為主線,并對朗讀流程的各個層面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求該準讀通讀順;細讀要求理解內容;精讀則要抓住重點句段,細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讀則要積累語言,以至背誦。其次要保證讀書時間,加大讀書的實踐。一般來講,一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時間最好不少于1/2,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要給全體學生有足夠的試讀、練讀和評議的時間,體現朗讀對語言學習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再次,讀書形式要多樣,指導要得法。朗讀有多種形式,如范讀、分角色讀、齊讀等等。教師要根據年級、學情和教材特點,區別各種朗讀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適用范圍,合理運用,并要加強指導。如果只有學生的讀書實踐,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就沒有體現語文教學的要義,稱不上是真正的課堂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指導,讀后有反饋,并體現個體差異。尤其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善于在讀書過程中發現疑難,并在深入閱讀中解決疑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意識和習慣,激發其創新思維的火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強調背誦
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于背誦。背誦還具有發展學生思維等多種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時期,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又大多文質兼美,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領悟體味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
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又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主席也說:“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益不淺。”當然,在理解基礎上背誦最佳,但有些讓學生“死記硬背”也未嘗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在自悟、反芻中將自然理解消化當初背誦的語言材料。修訂后的“大綱”第一次明確規定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篇數,注重語言的積累: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并在“大綱”后面附有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以此把積累語言落到實處。這反映了對語文教學本質認識的深化,必將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三、廣泛閱讀
多讀多寫,是獲得語文能力的唯一途徑。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充實語言倉庫。清代康彪總結讀書經驗時說:“閱讀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張讀書要“取其多”,即是說閱讀面要廣。呂淑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葉圣陶先生也強調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實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讀不可。可見大量閱讀的重要。修訂后的“大綱”在規定背誦篇數的同時,第一次明確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
此舉旨在用適當增加課文篇數的辦法,引導教師拋棄繁瑣的課文內容分析的教學方法,改革并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旨在用規定課外閱讀總量的辦法,引起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以較大的閱讀量來獲得較強的閱讀能力。可以預見,學生在小學階段有一二百萬字的閱讀量,腦子里裝著上百篇文章,八十幾首古詩,有了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寫能力定會增強。因此,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瀏覽、泛讀、速讀、精讀四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文體、不同讀書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在當今時代,尤其要注意速讀能力的培養,快速高效獲取有用信息。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閱讀基礎上寫讀書筆記,既積累語言;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引入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鮮閱讀內容,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某種不足,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能力。
四、重視復述
復述是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聽到的、讀到的材料表達出來的技能訓練。復述旨在訓練學生系統連貫地表述的能力。復述時要對材料進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詞語、句式和章法,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經過篩選,抓住重點。因而,復述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和積累語言,同時通過內化,規范了口頭語言,又訓練提高了學生理解、記憶、概括等多種能力。如果說背誦是小學生掌握和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那么,隨著年級的升高,復述同樣是掌握和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態的一種學習語言方法。
復述根據要求和難易不同,可分為簡要復述、詳細復述和創造性復述。要求抓住語言材料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復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創造性復述,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善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可讓學生扣住“掃興”、“垂頭喪氣”、“轉敗為勝”、“目瞪口呆”等詞語,詳細復述課文,后作默寫詞語的練習,并引導學生對田忌何以取勝發表不同看法。如此復述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內化語言的機會,使學生理解、積累課文語言材料時,又充分調動起其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自動激活、調出、選擇、重組,并在復述中得到檢驗,有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五、充實生活
“大語文觀”提示我們學生學習語言不應局限于有限的40分鐘,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間和有限的校園天地,而要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天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一本語文書,哪怕學生能倒背如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豐富生活,也就是在積累語言。語言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習語言只有同生動多樣的生活聯系起來,那學生的語言才真正是活的語言,才是富有鮮活的靈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也才會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實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融入現實社會,投身于大自然,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調查、做實驗,引進社會上的豐富語文教育資源,如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讓學由積極參與其中感受生活,創造生活,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增長見識,鍛煉膽識,培養健全的人格,應是語文教學的題中要義。
重視積累,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學好語文的金鑰匙,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