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讀評價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09 11:37:00

導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讀評價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讀評價改革論文

摘要:在小學語文中開展研究性閱讀,促使評價方式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從評價目標的轉變、評價對象的轉變、評價人員角色的轉變、評價手段的轉變來闡述小語研究性閱讀中如何運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進行正確、有效地評價。

關鍵詞:課程標準研讀評價

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作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的評價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傳統的評價標準對于新能力有相當的局限性,或者說,新的能力是不能用過去的評價方法度量的。在傳統教學中,評價基本用于區別勝利者和失敗者,而不是作為一種轉變性的協調發展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探索未知領域的活動。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與學習個體,不存在簡單劃一的評價標準,評價是為了調節學生的行為。究竟怎樣運用《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改革研讀中的評價呢?筆者在開展小語研究性閱讀的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研究性閱讀的推出,促使評價方式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一、評價目標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現差異。對不同于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研究性閱讀應由以往教育評價偏重總結性評價轉向重視形成性評價。評價應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評價行為應該貫穿整個研究性閱讀的始終,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情感、行為進行積極評價,而不是只注意學習結束后的說教與總結。抓住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有利條件,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和行為的細微變化,適時點評、適度點撥,必然會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研究性閱讀。教師的評價藝術,還表現在熱切的激勵性上。這種激勵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對優秀的反饋信息的激勵,如某個學生理解得很正確甚至有獨創性,回答問題正確、流利、干脆等,教師就可說:“某某學生答得很精彩,大家為他(她)祝賀!”這時,其他同學一齊鼓掌。教師還可伸出大拇指說“××,你真棒”或者說“你的理解很有創造性,希望你繼續努力!”等。與對“優生”的激勵相比,對“差生”的激勵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差生”的一個很突出的心理障礙是缺乏自信。而在這時,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譬如,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過程中,學生在研讀藺相如的語言時,有的體會到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教師馬上評價:“你的體會很正確!”;有的體會到了“藺相如身為宰相,為人謙和”,教師也高興地說:“你的理解很深刻!”;還有的學生說:“我體會到了藺相如是在說理,而不是在斗氣。”教師同樣給予高度地評價:“你真會讀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評價對象的轉變

以往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大多是將學生的行為或取得的成績作為教育績效的基本標志。研究性閱讀的實施,使人們意識到,學生的研究是他們在實踐中成長的必然過程,也是實踐中成長的象征和結果。學生獲得的積極的內心體驗乃是成長的結果和評價的標準。這一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得到了應征:“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實施研究性閱讀,不能用傳統的分數或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教育效果,對教育活動的評價,也不能只停留在“知”的程度上,而要關注學生在實踐中有沒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只要圍繞課題,占有了較為豐富的材料,而這些材料又能從不同的方面說明課題,我們就應給予較高的評價。”

如學習《赤壁之戰》一文時,教師讓學生研讀課文,說說在赤壁之戰中,誰當賞首功。一部分學生認真研讀后說:“黃蓋當賞首功,因為在赤壁之戰中是黃蓋提出‘火攻’的計策,并寫假投降信,還精心準備材料,火攻曹營。”這時教師立即給予肯定性評價:“你們真會研究,請把你們的研究成果簡要地寫在黑板上。”另一部分學生則說:“周瑜當賞首功。因為是他肯定‘火攻’是個好主意,并且帶兵追殺。這之前,他還調兵遣將,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哦,我看過《三國演義》,是周瑜巧借東南風!”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你們真善于抓住課文中的隱性信息進行研究!”這時有位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曹操當賞首功。”其他同學大笑起來。他接著說:“因為如果曹操不被假投降信所迷惑,加強防備,周瑜他們完全不可能獲勝。”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感到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周瑜他們的勝利還真得歸功于曹操呢!教師則興奮地說:“你的思維很奇特!的確,沒有曹操的掉以輕心,周瑜他們不能獲勝;但這是曹操的過失,不能說是他的功勞。”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把愛的陽光灑向那些易被遺忘的角落。使他(她)能在研讀的征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進步,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并逐漸由“差生”轉向“優生”。如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發言了,反饋信息中合理的內容,哪怕是一丁點兒,也應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揚。這就好比一棵斷樹,只要還有一根樹脈未斷,它就還有生存并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關鍵是能否用百倍的愛心去關心呵護它!

三、評價人員角色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研究性閱讀應改變過去“評價由教師說了算”的做法,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意見作為學生的集體決定,應十分重視小組評價與自我評價。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角色,要從教育者轉變為研究性閱讀的設計者與參與者。研究性閱讀的評價也應盡可能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特別應當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由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學生也應當成為評價的主體,隨著年級的升高,能力的增強,要組織學生參與評價,在學生互評、自評中,得到鍛煉,受到激勵。”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性閱讀是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的形成也應當是研究性閱讀的重要目標之一。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既可以保證評價的真實性,又可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與完善。研究性閱讀促進了教學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把重點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由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在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因為采用了研讀策略,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習方式,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并以自定的進度進行學習,所以評價方法也多以個人的自我評價為主,評價的內容,也不是掌握知識數量的多少,而是研讀的能力、協作學習的精神等。個人自我評價的優越性在于,學習者可以不顧及評價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評價會更客觀確切地反映學習者的實際情況。

如研讀了《鏡子小史》這一篇課文后,我讓學生自我評價,在這次研讀過程中你有哪些得失?有位學生說:“我通過研讀,知道了這篇課文是按鏡子的發展史來寫的。”這時又有一位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我不但體會到了這一點,還發現我們身邊的許多東西也有它的發展史。像從1946年誕生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到現在的新一代計算機,它的發展真正稱得上日新月異,我可以通過查資料來完成《計算機小史》這篇文章。”另一位學生說:“我通過研讀,也體會到了這一點。我也可以寫《灶的演變》,研究一下柴灶、煤球爐、蜂窩煤爐、液化氣爐、煤氣灶(天然氣灶)、電爐、微波爐等。”有一位學生則不好意思地說:“我在研讀時對青銅鏡太感興趣了,導致在這一部分內容上花了很多時間,來不及好好研讀其它的內容。”

又如在學習《說茶》這一課時(主要寫了茶葉的種類、飲茶的好處、茶具的造型),教師讓學生開展研究性閱讀,可自由組織學習小組,愿意研究哪一方面的內容就去研究。當各學習小組交流完之后,教師讓學生評價:“你們交流的三方面,哪一點在課文中最重要。”一開始學生由于不愿服輸都認為自己小組研讀的最重要,經過自我評價,發現這三方面在課文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而自己發現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寫的。公務員之家

對同一內容的研讀情況,不但要盡可能地讓多位同學評價,還要允許一位同學作多次評價,直至他們滿意為止。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四、評價手段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還強調:“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研究性閱讀應重視評價的多樣性,否定評價的單一性。由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個性化,加之他們的感悟能力的差異性,同時又受到現代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研究性閱讀的評價應該以每個學生為評價對象,將其在研究性閱讀中的感受變化作為具體評價內容,構建一個新型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手段,可以是在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考核與評價,也可以是研究性閱讀后的相互點評與自我小結。討論、評比、成果展示、少年論壇、記學習筆記、寫學習體會等都是可以采納的。

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一等獎獲得者——虞大明老師在執教《廬山云霧》一文時,讓學生以課文第5自然段為內容,嘗試制作一個風光解說片。學生研讀課文后制作了由文字、圖片和音樂組成的絕妙的風光解說片,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悟到廬山云霧的壯觀和語言文字的美,并表達了自己所感悟到的美。如研讀《詹天佑》一文時可以討論“詹天佑的‘杰出’表現在哪里?‘愛國’又表現在哪里?”;研讀了《趙州橋》,可讓學生去研究家鄉的橋,以獲得更多的有關橋的知識,同時可以學習《趙州橋》的寫法,寫一篇《家鄉的橋》;研讀了《桂林山水》,去研究家鄉的山或家鄉的河,寫一篇寫景文章或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等;研讀了《田忌賽馬》,可舉辦一個少年論壇——“在第二次賽馬時,田忌雖然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但是否必贏疑?”;另外許多課文研讀過程中都可以適當做些學習筆記;研讀后可寫寫學習心得……在評價中,一定要反對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導致滋長學生說大話、講套話的陋習,走向研究性閱讀的反面。

總之,我們應該像《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這樣,必將激勵學生在研究性閱讀中從成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