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低調陳述語言的順應性
時間:2022-03-09 03:56:00
導語:小議低調陳述語言的順應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試用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分析人們在言語行為中選擇運用低調陳述作為語用策略的情況,揭示了在言語交際中低調陳述策略選擇的語境的動態(tài)性和順應性,并指出此策略的選擇是與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順應的結果。
關鍵字:低調陳述順應理論語用策略
一、引言
語言的表達及其真實用意之間常常有一定的距離。如何理解言外之意和深層含義,對語義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我們在交流過程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同一個意思,為了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效果,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恰當的語言形式表達系統(tǒng)內部固有的意義。低調陳述正是說話人有意制造這種會話效果的方式之一。通常低調陳述被認作一種修辭手段,是說話者美化其言辭的一種文學技巧。其實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用修辭現(xiàn)象,其使用,識別,理解都涉及極其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語用學及其他學科的發(fā)展,人們對其本質的認識逐漸得到了關注與深入,并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分析。Grice早在1975年就試著從語用學的角度對低調陳述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他將低調視為對會話含義合作原則的背離,“違反了質量原則”。Leech在Brown和Levinson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并提出了新的禮貌原則。認為低調陳述是為了降低話語中的不禮貌信息最大限度地贊揚他人從而使交談順暢地進行。德國語言學家Huebler專門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認為低調陳述是一種為維護對方社會面子而采用的交際策略。他定義的低調陳述是用來修飾命題內容,降低陳述斷言力度的一種修辭。交際中言者的話語方式體現(xiàn)了他的交際意向性,對于低調陳述的使用者來說,這種“體現(xiàn)一種策略的結構形態(tài)就成了這一隱含意圖和傾向的特候和語言外殼。”
順應理論是比利時語用學者Verschueren在他的《語用學新解》中提出的,“語言使用是一個在不同意識程度下,出于語言內部或外部原因,對語言做出選擇的過程。”對語言的使用應從認知,社會,文化宗觀的角度進行研究。低調陳述實質上是參與者在交際過程中順應交際語境做出的話語選擇。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靜態(tài)的,本文試圖采用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對低調陳述為語用策略的應用規(guī)律進行動態(tài)分析。
二、順應理論
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認為語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做出不斷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以下三種特征:變異性,既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性,所有的選擇都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順應性指能夠從可供選擇的事項中作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這三種特征互為關聯(lián),但以順應性為主要特征,從四個方面去闡釋語言的使用:語境關系順應,結構對象順應,動態(tài)順應及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簡而言之,語言使用過程是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對語言結構與語境相關成分之間相互順應的過程。
低調陳述作為語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當中應用和實施的,因而它受到各種文化的約束,涉及人們的認知過程;順應論正是把語言,社會,文化和認知因素結合在一起考慮語用問題的理論。以下本文將采用順應論來解釋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低調陳述現(xiàn)象。
三、低調陳述的順應性研究
語言使用者能夠從可供選擇的不同語言項目中做出靈活多變的選擇,進而滿足交際的需要。在交際中我們要在多變的策略中選擇低調陳述作為策略,這需要經歷選擇的商討階段。在商討過程中,語言環(huán)境以及非語言環(huán)境都是制約和影響這一過程不確定性和動態(tài)性的因素。Verschueren認為交際語境屬于非語言語境,包括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所以低調陳述語言策略的使用必須順應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3.1低調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進入交際語境影響低調選擇與使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認知因素影響言者如何通過心智活動將客觀世界的經驗進行組織,將其概念化和結構化。與認知因素相對的還包括動機,意志,信念等在內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隱含著交際者參與交際活動時的不同情感程度。語言為交際者表達不同程度的情感,動機提供了多種選擇。低調是一種具有明顯意向含義的有標識的表達方式之一,它依賴于言者的交際策略和意圖,比直接的無標記表達方式更具有影響力,更能喚起受話者的心理感受,而這正是言者所希望達到的交際效果。低調陳述作為交際過程所選擇的一種語言策略,是對交際雙方心理世界的一種順應。
某選秀節(jié)目中,評委在點評某歌手的表現(xiàn)時說到其實你今天的表現(xiàn)可以更自然,更放開些,可以表現(xiàn)地更好。命題是句子所表達的基本意,包括指稱和述題。但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倆者的關系常常有偏差。對句子命題的理解需要交際雙方的協(xié)商和推理。上例中其實…可以更…話語的使用讓評委的話更加低調婉轉,而評委在相應的語氣層次上做出的努力正是順應了歌手心理上渴望受尊重和肯定的需要,也淡化了自己的指責與不滿,而這一策略也恰恰符合了Maslow的五個層次需求之一-----人要得到尊重這一層次需求。評委如果在眾人面前斥責,貶低此歌手的表現(xiàn),這就讓歌手的面子受到了威脅,所以為了維護這位歌手的面子,評委選用了低調陳述這一語用策略,可謂是用心良苦。這里低調的運用正是考慮了他人的被尊重感受而作出順應的結果。
3.2低調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場合,社會環(huán)境,規(guī)范交際者言語行為的準則和原則。交際者是否選擇低調的表達式及如何進行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語言應用的目的除了要傳達各種信息以外,說話者還需要通過語言的使用來維持或改變一定的社交關系和權利關系,因此說話人通過不同的語言策略選擇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目的。以下例子中賣方語言的選擇正是順應了這種社會權力心理。
“我方的應急燈質量好,使用壽命長,140美元的價格絕對合算。如果你真打算買,算你130美元,而且這個價格對你來說不吃虧。”(張瀅,對外經貿實務2001:15-17)
在商務場合的討價還價中,賣家的“價格對你來說不吃虧”這一低調陳述的使用拐彎抹角地,輕柔地強調了130美元對買主來說是個相當優(yōu)惠的價格,其他賣家根本就不可能有這個價格。賣家以10美元的折扣吸引買家的注意力,表明自己已經做出了最大的讓步。此低調陳述的應用正是順應了買家的渴望得到優(yōu)惠報償的社會權力心理,從而給買家一種強烈的滿足感,無意識中降低了買家的繼續(xù)砍價的欲望。
3.3低調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物理世界的諸多因素包括特定的主體,時間,空間(場景),話題五個因素。這五要素的任一變化都會使交際者產生特定心理,都會影響交際形式的選擇和語言的選擇[6]低調陳述的心理動機是在兩個時空參照系的對比中產生的。這里的時空體系不僅包括言者所處的物理時空,也涵蓋了他的心理時空。心理時空的期待被物理時空的現(xiàn)實所打破,造成言者處于一個錯位的時空。如:
某新聞會上,國內某著名導演在談到劇中女主角人選的時候說,因為某某是大牌,所以在邀請其出演時就勸其少收點出演費,由于倆人是朋友,所以此次演出費已是友情價了。當記者問這位女星的片酬時,女演員說:“現(xiàn)在物價漲地這么快,汽車油費這么貴,這次的片酬夠我加汽車的油費了。”這位女演員被記者問到片酬多少如此敏感的問題時,她沒有拒絕回答,一句“片酬夠加汽車油費了”把此問題處理地輕描淡寫,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是一種淡化問題的低調陳述表達。此演員低調陳述的語用目的是把片酬這一敏感話題模糊化,在掩飾自己收入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對方這一問題的間接性拒絕回答。此策略運用于新聞會現(xiàn)場,正是考慮到了這一特殊場合,此情景下自己的答語既要切題,禮貌回答還要自我保護,展現(xiàn)自己的機智巧妙地避重就輕。此例表明,話語的表達并不是任意的,不受情景語境約束的。相反任何一種語言策略的選擇,都是為了要獲得期望的人際交際價值,都只能是符合交際者語境制約的,合適和有效的言語行為。
四、結語
低調陳述是一種認知性較強有標識的話語表達方式,是言者交際意圖與動機的語言外殼。從以上的實例分析可見說話人選擇低調是為了要順應說話人或聽話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從而滿足特定的交際需要,適應話語所在的語境以及自己的交際目的。但是這并不是說某個單一的語境成分在制約語言策略的選擇,通常這些成分是在共同起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場合與時間,各種因素所起的主導作用不同而已。而且這些因素不是既定的而是在雙方語言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生成的,并且隨著交際語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變更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J].InCole,&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NewYork:AcademicPress,1975:312
[3]Leech,G.Pragmatics[M].NewYork:Longman.1983.
[4]Hubler.A.UnderstatementsandHedgesinEnglish[J].PragmaticsandBeyond4-6:1-192
[5]徐盛桓.會話含義理論的新發(fā)展[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108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55-56;76;95
[7]鞠紅.論低調陳述的理解過程及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
[8]熊學亮.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