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探究

時間:2022-09-23 02:47:03

導語:小學語文教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教材探究

一、適當取舍,選擇確定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可以用來進行教學的內容很多,可以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是閱讀策略形成的能力訓練,也可以是寫作表達方法的借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并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需要我們根據教學目標、編者意圖、學生實際、文本特點、導學系統等,對教材文本進行二度開發,尋找語文的核心價值,取舍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如《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悟。《觸摸春天》告訴我們:誰都有熱愛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它是一篇短小精悍蘊涵著深刻道理的散文,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八歲的盲女孩安靜用心靈觸摸春天的故事。課文語言簡潔,意境優美。根據導學系統、編者意圖、文本特點、學生實際(四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和體驗不會很豐富),我們可以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借助漢語拼音和已有的識字經驗,認識“暢、翔”等7個生字,會寫“瞬、磕”等9個生字。

2.通過品讀重點詞語“竟然”“撲騰”“撲閃”等,聯系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盲女孩安靜對生命的熱愛。

3.結合收集的資料,并聯系生活實際,努力理解“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的道理。能體現這些教學目標的最有價值的內容在第三、四、六、七自然段,所以學習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自然段中的重點詞句,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不論是朗讀、背誦,還是體會表達。而其他自然段和句子,則可以作為一般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大致理解。

二、合理統籌,加工組織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文本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對其進行加工組織,進行科學合理統籌,使教學活動有序高效地進行。

(一)教學內容加工

教學內容加工指教師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深刻解讀文本,對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和開發,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地重組、提煉和整合,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更易于消化和吸收的目的。教學內容的加工要遵循“四化”原則,一是深化,即深入開掘教學內容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或文化底蘊,使淺顯的教材深入,增加教學內容的厚度和學習難度,從而刺激學生學習興趣。二是易化,即對教學難點作深入淺出的轉化,如運用比喻法、類比法等,使深奧費解的知識淺顯化、通俗化。三是簡化,即把紛繁復雜的知識通過削枝葉突主干使之簡潔化、簡明化,從而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增大記憶容量。四是變化,即將教學內容加以適當改造,或改變教材的原有陳述順序,使之有利于教學的展開或學生接受。

(二)教學內容組織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合理安排組織教學內容,對其進行科學預設和策劃。首先教師要依據教學實際布局教學程序。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呈現程序很重要,程序安排得當,教學就會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則就會陷入混亂。教學內容呈現的程序應遵循事物的內在發展邏輯,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遵循學生認識事物及學習語言的規律,如閱讀教學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序列進行布局。同時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注重層次、結構和張弛節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先單一后綜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其次教師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語文學科特點和性質,要適應教學內容和目標的需要,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和素質發展,要考慮教師的水平和特長。如適當選用能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朗讀法、情境法、講讀法;再如根據小學低段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夠長、理解能力弱等特點,可多選擇直觀法、談話法和多媒體動畫等手段輔助教學。總之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最多的信息,培養各種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后教師要妙設話題,讓學生精彩生成。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緊貼文本、具有一定思維容量、思維挑戰性的話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圈點批注、整理思考、討論交流的時空,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引導點撥,推動話題的深入,使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三、活用小學語文教材,拓展豐富教學內容

一堂高質量、有內涵的語文課,必然要求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因此,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入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從而豐富教材內容,使教材發揮最大的效用。

(一)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

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適當的拓展延伸能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可擴充課堂教學的容量。但語文課外拓展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即立足課本,然后由此及彼,活化教材,拓展閱讀能力。那么,我們該確定什么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關鍵在于教師在鉆研教材過程中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方法五個角度著手。例如,在學習《井底之蛙》一課后,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會看到什么,又會想些什么?”在學白的《贈汪倫》一詩后,可延伸同類寫朋友之情的詩歌;在學習一位作家的作品之后,可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在學習一種文體后,可選擇同類文體或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在學習課文《燕子》后,選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寫法,抓住這種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寫一段話。

(二)跳出課堂,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

生活是語文的寶庫,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學校,我們可以跳出課堂,結合語文內容的特點,巧妙地將語文學習與生活溝通起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后,讓學生去調查生活周圍的環境,看看存在哪些問題,有什么對策。再如學習了《觸摸春天》后,按照課后學習伙伴的提示,讓學生搜集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組合作辦一期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板報。還有如課文《春聯》學習后,我們可以設計“走進社區讀春聯”、“春聯大收集”“、我來寫春聯”等活動,把課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踐之中。這樣課內外結合,語文與生活溝通,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總之,教材處理是一項十分艱辛而又富于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學時我們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文本內容和核心價值,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并針對教學目標、學生情況和學科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地剪裁梳理和調整組織,要用活教材,更要活用教材,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生活,讓其富有彈性和發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學,才是符合新課改精神的語文教學,也只有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開放有活力的教學!

作者:朱慶華 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