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29 09:41:52

導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概念界定

閱讀幫助人們通過文字獲取信息、感知世界,進而認識世界。小學階段是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教學中倡導個性化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批判性思維,提高閱讀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促進個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這是對21世紀素質教育中學生全面發展理念的落實。個性化閱讀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體的獨特感悟閱讀的一種教學形態。但大多數小學教師并不能準確地把握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質,認為這只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個“新名詞”。要想明確這一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個性化閱讀。

(一)個性化閱讀

許多研究人士對個性化閱讀下過定義,例如,“所謂學生個性化閱讀,是指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存在著個體差異”。類似的說法還有,“所謂個性化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把最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不同個性的學生,引導他們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從而培養閱讀反思的能力,并使個性獲得最優的發展”。概括起來,個性化閱讀就是指把閱讀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自我建構,展現自身的獨特體驗。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

把握了個性化閱讀的內涵,就可以真正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嗎?這應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深入思考。如若把兩者等同起來,未免有失偏頗。何謂個性化閱讀教學?目前還沒有專著對這一概念進行過深度的分析,只有一些學者和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對此做出相關研究。代洪敏指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宮雪松認為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利用多種多媒體拓展學生的閱讀平臺,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實現學生之間、人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互動。綜上所述,雖然各方表述不同,不難發現,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教會他們有效的閱讀方法,開拓思維,獲得更多知識。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閱讀興趣

眾多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更是為以后閱讀思考打下基礎的黃金時期。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知識的習得,忽視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小學生漸漸厭惡閱讀,身壓重負。而個性化閱讀教學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樂于閱讀、喜歡閱讀。小學生因其年齡心理的特點,只有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作品的美,他們才愿意主動去閱讀學習。因此,興趣的培養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二)促進個性發展

新時期,我國素質教育確立了個性全面發展的理念,而個性化閱讀教學正是為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現自我個性提供了平臺。正如有的研究者提道:兩個個性完全相同的學生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為如此,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必須要實施個性化閱讀教育。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文本展開積極對話,聆聽作者的心聲,從而分享獨特的體驗。

(三)啟發創新思維

個性化閱讀教學打破了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灌輸模式,倡導“教師引導性、學生自主性”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自己的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和交流,循著自己的思路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沒有內容的約束,沒有方法的限制,小學生才能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權威,提出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從而很好地啟發學生的創造性。

三、實施中的誤區研究

(一)角色錯位

在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對于個性化的程度把握不好,導致角色錯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片面理解《標準》的要求,認為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就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閱讀學習,導致學生個體學習無指導,沒有明確目標,使得學習低效。這種情況下的教師多以下列角色出現:閱讀課堂召集人,學生“哇啦哇啦”讀書,教師在一旁若無其事;閱讀課堂旁聽者,學生熱烈討論,教師不給予評論,爭論無果;閱讀課堂的捧場人,學生無論如何表達,教師直言說好,無指導改進。無教師引導的課堂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難以提高。因此,追求個性化并不意味著教師退出課堂,放任學生個性,而是在教師主導下的個性化。

(二)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實質

如今,個性化閱讀教學在全國盛行,相關主題公開課陸續出現。通過觀課,發現這些閱讀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教學形式標新立異、花樣百出,學生在課堂上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但語文知識究竟掌握了多少無從知曉。教師放任學生閱讀,只是對個性化閱讀的形式理解,這會讓學生在熱鬧的形式中迷失方向,對閱讀內容無所思考,失去“語文味”。

(三)知識面局限,理解片面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要讓小學生通過一篇文章就對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未免太難為他們了。小學生本身的經驗有限,知識面狹窄,對文意的把握也不準確,非常常見,但教師僅讓學生閱讀教材課文,缺乏閱讀方法的指導和延伸拓展,造成讀得多卻理解不深。

四、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

面對實施過程中的類似問題,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茫然不知所措。為了確保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順利展開,本文總結出如下的教學對策。首先,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重視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主導性是正確的個性化閱讀的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反復思考,這樣對培養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小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不強,可能理解了文章意思理解但卻把握不準主旨,這時教師要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引導他們對文中重點詞句進行反復閱讀和揣摩,理解文中表達的意思。其次,教師要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開展豐滿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再次,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實踐需要學生和教師合作完成。對于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感悟,教師不能置若罔聞,應通過教會學生自評、互評,最后給以總結,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歸宿。教師是整個評價環節的核心部分,應教會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大膽地進行自主評價。最重要的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順利實施應以大量閱讀為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指導他們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拓寬知識面。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為以后高年級的習作積累素材。

五、結論

通過上述資料的梳理,我們發現關于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對于以下問題,如準確理解個性化閱讀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異同還缺少系統的論述。通過概念對比,不難發現個性化閱讀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異同,雖然二者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后者更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貼近教學實際。因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在理解個性化閱讀理念的基礎上,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才能更好地落實《標準》,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此外,如何在個性化閱讀教學過程中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值得進一步研究。因此,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不能只是課改背景下的一時熱情,教師要把握“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深入貫徹落實,使個性化閱讀教學從理論提升到實踐的高度。

作者:蘆歌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