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途徑研究
時間:2022-06-08 03:44:49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利用語文教學平臺,挖掘教材資源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含著許多耐挫教育的資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深入研究,利用教學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耐挫力。在語文教材中如司馬遷身受宮刑仍著書立說,最后寫成史學巨著《史記》。張海迪與病魔作斗爭勇敢向命運挑戰的事跡,安徒生的童話中的丑小鴨不屈不撓最后變成一只白天鵝。《向命運挑戰》中的霍金疾病纏身,喪失語言能力,同命運抗爭最后卻成了最大的科學家。英國笛福筆下的魯濱遜靠頑強的意志,孤身在荒島生活許多年,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耐挫意識,讓學生真正理解挫折的內涵和應對策略。
二、利用第二課堂及社會資源,提高學生耐挫力水平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充滿激烈的競爭,要想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必須具備不怕困難的品質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要適應社會飛速的發展和瞬息萬變的節奏,語文教師擔負著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的重任,除了課堂教學,還要利用課外源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師要利用主題班會和講演比賽來激發學生耐挫能力的發展。教師還要組織一些競賽活動,讓學生真實體驗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并在活動教育他們如何面對困難挫折,如何去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這樣利用第二課堂他們的耐挫能力不知不覺就提高了能力,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的困難的挫折也能淡然處之,不至于一蹶不振。
三、提高教師耐挫力水平,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學生在學習中會對教師的思想行為不知不覺中產生模仿,所以教的自身素質一言一行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的精神面貌和處事方式直接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作用。要想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在學生面前,要有良好的耐挫能力,保持穩定的情緒,學生才有可能在教師的教育、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健康心理的形成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制約,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教師自身因素而言,一名優秀的,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師,必學要具備自我心理的調適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社會思潮左右,又要奉獻精神和全心全意為黨的教育事業做貢獻的態度,加強政治業務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遇事不驕不躁,沉著應對,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以學生為友,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健康托付給醫生,那么我們就要把我們子女的道德和心智托付給教育者,把我們子女的靈魂,同時也把我們祖國的未來托付給他們。”教師心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著祖國的未來。所以,要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必須保持健康的心態,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人格去影響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
四、利用家庭進行學生耐挫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上,家長要為孩子減壓,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降低對他們的期望值,客觀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壓力,制定切合自己能力的奮斗目標,在他們的時候,最需要的遇到挫折失敗時,家長要多安慰,少批評。總之,家長要經常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給于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擺脫心中的煩惱和壓力,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主動權,有意鍛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多一些成功的體驗。家長要身體力行,讓孩子看到父母在遇到挫折時如何冷靜的分析,客觀的對待。給孩子樹立榜樣。總之,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讓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讓他們認識到世界的真實,善于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讓他們認識到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錯誤,要善于自己調節自己的心理,在家庭的關懷下,走出困境,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國家和社會應該促進學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要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倡導公平競爭,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地方政府部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掌握和理解當今的充滿激烈緊張競爭的社會現實,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只要肯干、掌握好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在社會上同樣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要更加關注貧困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幸福快樂成長。
語文教師不僅是對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不但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和與心理健康的整合來提高學生的心理耐挫力,我們還需要從學校、家庭,社會來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師鳳玲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新添鎮楊家大莊小學
- 上一篇: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
- 下一篇: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