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的重組與整合

時間:2022-06-11 03:03:06

導語:初中語文教材的重組與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教材的重組與整合

語文教學中教材的確定性為不系統的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相對系統的教學依據,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教材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教師絕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在使用教材時應具有整合教材的宏觀意識。教材提供的是一個范本、一個思路和一種參考,只是教學的一個起點和跳板。教什么,是由課程目標規定了的;怎么教,是無法限定的。教師在備課時要站在語文教學大綱的高度,統領教材,從宏觀上對語文教材進行整合。

一、類文對比———彰顯作品的主題與內容

語文教材的編排是有規律的,列在同一單元的文章,或題材相同,或文體相融,或內容相關,或主題相近,在教學中用比較的策略宏觀上審視同一單元的課文,分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對比來彰顯作品內涵,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由五首詞組成,分別是:溫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李清照《武陵春》、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詩人所處年代的順序教學,顯然比較散亂。筆者對這五首詞進行了研究之后,確定以“愁”為主題進行對比整合教學,先讓學生比較兩位婉約詞人筆下的愁和三位豪放詞人筆下的“愁”的不同;探討他們各自在為何而愁,哪個更愁;最后比較他們寫“愁”的表現方法有何不同。通過這樣的對比整合,避免了教學的零敲碎打,促成了資源的整合,學生對作品的內涵認識更為深刻,避免了教學的淺薄平庸。《三峽》、《與朱元思書》、《早發白帝城》同是描寫三峽風光的美文,但作者的個人情感卻不同,《三峽》描寫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朱元思書》則寫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早發白帝城》中詩句則處處印證著《三峽》、《與朱元思書》中內容。通過這樣的比較教學,學生對三篇文章的主題、內容異同的把握就更為清晰。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筆者把《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兩篇小說整合在一起講?!斗哆M中舉》通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形象和他扭曲的人格,揭露、鞭撻了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孔乙己》則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但仍舍不得脫下象征讀書人的長衫。這可笑而又可憐的個性特征,是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寫照,孔乙己成為這個社會的多余人。通過對比整合,學生認識到這兩個人物形象既有其個性,又有其共性,進一步認識到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是全方位的。通過這樣的對比整合,學生對環境影響人物性格的認識更為深刻,對作品主題的認識更為全面。這種整合本身就是一種比較,一種類聚,一種求同思維,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

二、生活輻射———延伸教材的空間與內涵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闭Z文這樣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必然與生活密切關聯,所以我們在進行教材整合時,一定要納入生活資源。這樣一種輻射,實現的是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延伸連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初中起始教學中,整合一二單元的所有課文,并為這兩個單元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談生命。由此學生從生命意識、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個角度對單元文章進行細分。如《紫藤蘿瀑布》是生命意識類,《行道樹》是生命理想類,《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生命智慧類等等。這樣的整合使原本散亂的單篇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格局,在一個較小的平臺上解除了語文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人生”、“生命”的初步理解談認識。在整合的過程中注意知識點的歸類比較,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朱自清的《背影》重點講解,全文以背影為焦點,凝聚了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會,“背影”為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杜_階》中的父親,《老王》中的老王,《信客》中的信客,只要求學生歸納出這些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就可以了。學過這些文章后,讓學生收集親人、身邊普通人的相關材料,在課堂上交流、感悟、講評,課后讓學生寫一篇類似文章。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的幾篇自讀課文都蘊涵著愛國主義的情感,通過整合相關文章再結合“釣魚島”時事,可以給學生上一堂以愛國主義情感為主線的塑造愛國魂的課。這種整合使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的外延,體現了語文學習資源的豐富性。這樣,語文學習才會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精神樂園。

三、專題梳理———整合知識的體系與框架

面對語文教材,一線教師最難看見的是它的知識體系,教材不呈現,但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呈現,但如何呈現又是個爭議頗多的話題。業內認為比較高明的呈現手法就是“隨文而教”,因為這種做法比較符合新課程理念。然而筆者認為,學生搞不清語文的知識體系,跟我們沒有清楚地呈現給他們知識體系是分不開的。所以,合理清晰的知識體系與框架的呈現是必要的,應采用“專題整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知識樹)。初三文言文復習,我們將專題分為“整理實詞,遷移讀文”,“化虛為實,準確讀文”兩大塊,句例由課內向課外遷移,進程由實到虛過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是,該專題將學生零散的古文篇章學習整合成了文言文翻譯的知識體系。在作文指導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某一階段的語言學習要求和學生習作整合各種作文指導專題,這種專題形式,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較為多見的。初三復習時,語文考點的整合,對中考成績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合三年語文學習內容時,分為古文、詩詞、現代文閱讀、寫作、語言積累和運用五項來整合。詩詞整合時,參考《中考考綱》附錄詩詞,在學生背誦理解的基礎上,歸納出經典名句重點復習,還歸納出哲理句、親情句、友情句、愛國句,以及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文言文整合時,參考《中考考綱》附錄中的文章,歸納出文言文中所有的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重點句子的翻譯,并把主題思想相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復習。現代文閱讀以《新概念現代文閱讀》為版本,歸納現代文的題目類型,解題技巧,尋找解題規律,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語言積累和運用歸納為:漢字、書寫、字詞讀音,詞語理解和運用,病句修改,信息概括和提取,中外名著閱讀積累,仿寫等幾項。

綜上所述,對語文教材的重組整合,是為了彌補從語文教材到語文教學間的不足,在諸多教材處理手法中,它的創新性和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所做的,是為語文教材的有效合理利用搭階梯。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也是教師教學創新的試金石。

作者:楊昌年 單位:甘肅省天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