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實踐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4 10:37:00
導語:作文教學實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現代漢語中,“開放”一詞的一個義項是“解除封鎖、禁令、限制”。小學作文開放式教學是針對傳統教學的封閉性弊端提出的。開放式的作文教學指的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科與學科間相融合,學校與家庭、社會、自然界相融合以及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融合的廣大空間,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的空間里自由馳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內涵核心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一、開放作文教學目標
開放作文教學目標是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是習作本身的需要。
浙江教育學院汪朝教授認為,開放的教學目標應該符合多元性、交際性、個體性和內隱性的特點。開放式的作文教學目標也應具有以上特點。
(1)多元性。筆者認為至少包括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人文情感的張揚三方面內容。
(2)交際性。開放式作文教學提倡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傾吐與理解、表現與欣賞等,這就賦予了作文另一層意義——交際性。作文書信化、日記化、表演化等就突出了它的交際性目標。
(3)個體性。開放式作文教學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靈活地制訂個體性教學目標,變換教學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
(4)內隱性。教學目標有外顯性和內隱性之分,內隱性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潛能。根據作文教學的自然進展和學生在習作中隨時可能出現的“節外生枝”,恰到好處地制定內隱性的教學目標,是小學作文教學目標開放的必然要求。
二、開放教學內容
一般情況下,教學內容是對課程、教材內容的具體體現,同時又受它們的制約。然而,對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科以及社會、學生,教材總是相對滯后的。機械地照搬、生硬地處理教材內容肯定不合時代潮流。為此,作文教學的內容應該是開放的,即不應將課程和教材看成是一層不變的,而要多方聯系、系統思考,靈活地、創造性地實施課程、使用教材。在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上做到既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銜接,又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潛能。
1.拓展內容
立足課內,面向課外,立足課堂,面向生活,對習作內容作適當拓展,有時確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之效。如將第十二冊的作文《____愛我,我愛____》改成《我和_____》。這樣擴大了選題范圍,有利于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寫作資源,自由自在地選擇所愛,敞開心扉。結果,學生寫作內容的寬泛讓我們始料未及,《我和電腦》、《我和同桌》、《我和蘭花》、《我和“寶貝”》……文章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一篇篇各有特色。
2.改編內容
對于教材中滯后于學生生活、束縛學生思維、不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內容,我們要大膽改編。如第十二冊的習作訓練《燒不壞的手帕》,教學中要先做實驗。然而此前學生已有《燒不壞的紙船》的經驗,這一實驗沒有什么新奇可言,加之為了安全起見,實驗由老師操作,學生不能親自動手,只能觀看,因而吸引力不大。于是我們把實驗改為人人都可動手又有新意的《造紙橋》。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情趣高漲,既獨立探索,又合作研究的。結果,他們作文時得心應手,文思泉涌。又如我們把第十二冊的習作訓練《好____》改編成《我的故事》,讓學生既可寫真實的生活,也可寫合理的想像。哪怕是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個小小的微笑、一絲淡淡的心情、一點小小的向往,都可以在筆下自由表現。這真正做到了《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貼近學生生活,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寫出真情實感”。
3.巧妙練筆
要拓展作文教學的空間,開放作文教學的內容,加大習作訓練的力度,筆者認為讀寫結合,隨文練筆不失為一種成功的經驗。只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找準讀與寫的結合點,就能實現文本閱讀的超越,創出習作教學的新洞天。如模仿性練筆、想像式練筆、改寫縮寫式練筆、感受式練筆等。
小學作文教學內容的開放還應體現在課外練筆,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走進生活,時時處處綻放作文之花。首先引導學生融入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尤其是小學生,需要引導他們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觀察春天淅淅瀝瀝的小雨,捕捉它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觀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體會大自然的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特性,領悟大自然賦予它生命的意義,等等。這些都能成為學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這樣的積累,學生必定會寫出文思獨特之佳作。其次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廣納信息,加強實踐,增加體驗。美好的書報讀了寫,精彩的影視觀后寫,生動的敘述聽了寫,憾人的事件見了寫,奇妙的想法想著寫,好玩的活動搞了寫。
三、開放教學過程
傳統的封閉式作文教學通常是命題——立意——選材——構思——成稿,比較呆板,學生被動參與,被動作文。而開放式的作文教學注重作文氛圍的創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使習作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綠洲。
1.氛圍創設
在課堂作文訓練中,教師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找準小學生生活的熱點、焦點,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縮小作文和生活的距離,實現“生活向作文的轉化”,讓作文成為兒童生活的有趣部分。可設計“演一演”,如小品表演(玩具交流會、學做小導游、模擬法庭等);可設計“做一做”,在動手實踐中豐富生活,增長見識,增加體驗,言之有物又有情;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身臨其境之感。
2.表達自主
首先要開放習作的“情”。學生情感豐富,個性色彩濃郁,他們各自都有一個獨特的心靈世界。為此,習作就是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原汁原味”地表現出來,不說空話、套話,特別是不強加給學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價值傾向,讓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謳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惡丑。如第十冊的習作訓練《春游》,在組織學生春游蛟山公園的同時讓學生說說見聞、感受。有的學生寫美麗的春光,抒發了熱愛自然之情;有的學生寫愉快的活動,童心童趣躍然紙上;有的學生寫美好的傳說,贊揚了美的創造者;有的學生則寫游人的言行,傾注了對公園里一草一木的關懷之情……這一篇篇習作,不能不說是作者心底流出的“泉水”。
其次還要開放習作形式。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達,自己最有選擇權。如果把各種鮮活的思想和內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帶來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壓抑、個性的湮沒,這實在是不應有的悲哀。在《話說小港》(根據第十一冊習作訓練《寫一處景物》改編)的習作課上,我讓學生們自由選擇記敘、議論、抒情或綜合等表達方法和廣告詞、導游詞、兒童詩、記敘文、說明文等體裁,讓他們自由展示個性。《古老的長山橋》、《我愛家鄉的戚家山》、《這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外來小吃》等篇篇佳作應運而生。
3.鼓勵成功
學生的習作經歷了取材、構思、起草、評議、加工等環節,可以說習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作文成果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讓成功激勵成功”。
(1)編寫作文集。筆者認為讓學生匯編自己及班級的優秀作文集,再配上學生自己用電腦繪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長或老師寫的序言,不僅能夠展示每位學生的才華,而且能進一步激發全體學生的創作欲望,讓每一位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加寫作活動。
(2)向各級刊物投稿。為鼓勵學生投稿,老師可專門印發省內外小學生報刊、雜志的郵編、地址,供學生選擇,使投稿有針對性。學生作品一旦發表,應立即向學生表示祝賀,讓學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積極地做出行動。
(3)開辟習作發表園地。在班級的板報、墻報上開辟習作園地,并在一旁附有師生的小評議,諸如“自由談”、“心里話”、“新發現”等。當學生讀著師長、同伴的熱情贊揚、由衷希望時,心中的自豪感不由而生,那一張張欣喜的笑臉是最好的見證。
四、開放教學方法
作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運用什么方法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給小學作文教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作文教學形成了“師—生—機”立體交叉的多向學習環境。開放教學的方法還指多學科、多形式的操作手段的組合。如運用表演、歌唱、音樂、繪畫的形式,運用調查、參觀、采訪、通信、討論、講演的方法等。
1.日記作文
在我們辦公室每逢周一便可看到這樣一幅景象:老師們津津有味地批改著周記,有的時而面帶微笑,時而滿臉嚴肅,有的情不自禁地將精彩片段念了出來與大家共賞……周記中,學生無拘無束,聊天侃地,無所不談,內容是那么鮮活,那是命題作文所無法達到的境界。
與命題作文相比,日記的優越性起碼有以下四點:(1)時間的開放性。日記可以選擇適當的時刻——輕松的課余,悠閑的午后,清醒的早晨,靜謐的夜晚……當靈感來的時候,握一支富有生命活力的筆,刷刷地“噴涌”出融入自我情感的文字,那是一種愜意的享受。(2)內容的開放性。日記松開了學生的手腳,為其插上翅膀,把他們引進了一個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學生可以盡情的抒寫自己的耳聞目見、喜怒哀樂,小至花草寵物、風云雨雪、家庭瑣事、校園新聞、學習心得、人際交往,大至社會新貌、天下大事……(3)情感的真實性。真實生動的寫作,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帶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是一種物我同化的心理過程,得有一個放松清純的心態,才能漸入佳境。日記正是如此,它的價值不在形式而在內容——蘊含于文字中的、對生活的真實感悟,是“我”的心路歷程,“人融入了文,文高揚著人,達到了人文合一的境界”。(4)作文的習慣性。日記不拘形式,不限文體,不計篇幅,貼近生活,心有所悟,筆觸所至,讓學生回歸到寫作的主人位置上來,覓得一份自由舒展筆觸的感悟。“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天天練寫,有利于作文習慣的養成。因而筆者就將作文日記化,讓學生每兩周選擇日記中的一個素材,修改擴充成四百字左右的文章,以取代兩周一次的命題作文。這種自由度較高的主動寫作形式,把學生逐步引向“情動而辭發”的寫作之路。
2.多媒體網絡化作文
即利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交互、集成和資源共享等功能,開展作文教學。在多媒體作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運用多媒體的綜合優勢,創設優美的習作氛圍。如選擇與作文內容相關的音樂,各種容易喚起學生知覺的畫面、聲音及相關素材,努力營造喚起學生作文意識的良好氛圍。其二可以提供虛擬現實的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多媒體虛擬現實可以精確、生動而安全地再現一些在傳統教室里不可能出現的一些事物、現象、情景及過程,且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并可以讓學生獲得親切的真實體驗。如在《我喜歡的××》(寫一種小動物)的作文課上,一位老師除了播放小狗、小貓等常見小動物的鏡頭外,還從網上下載了大量日常生活中難得一見或根本看不到的小動物(鸚鵡、貓頭鷹、各類小型恐龍等)的畫面和材料。這樣就使學生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使他們的認知更接近自然,更加真切,有利于激發起學習興趣,進行個性化創作。其三可以選擇利用“超文本”材料,增添作文情趣。“超文本”即含有熱單詞、熱短語或熱圖形的文本。它通過鏈接的方式將信息合成網絡信息庫。點擊某一熱短語或熱圖形,瀏覽器就會跳到當前超文本的另一地點或另一超級文本。
3.活動作文
所謂活動作文就是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或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各項活動,獲得一定的生活體驗,使作文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傾吐情感的過程。由于活動包括游戲性活動、探究性活動、表演性活動、智力活動、競賽性活動等,因而活動作文的內容是較寬泛的。如游戲作文《踩影子》、《釣瓶子》,比賽作文《左手夾豆比賽》、《腳力夾球比賽》、《碰蛋比賽》以及表演類作文《看表演猜成語》、《我演……》等都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筆成文,學生的興奮之情躍然紙上。
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科學小品文語言精煉、說理透徹,而更吸引學生的則是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在小學生心目中是高尚而神秘的,能親自動手操作實驗、親自破解科學之謎,對他們來說是件很興奮的事。選擇實驗作為作文的題材,放手讓每個學生去動手,去觀察、體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條理就較清楚,描寫也較具體。據此,我們老師還可將這種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多探究、多實驗。如我班有位學生看到書上介紹螞蟻的判斷力很強,就用螞蟻、棉線、糖等東西做實驗,寫成了探究性作文《螞蟻的智商有多高》,很有意思。其實探究并不局限于科學知識,我們還可以把范圍擴大,如“你知道校名的由來嗎,寫一篇調查記好嗎?”、“學校是市級文明單位,校園里該處處盛開文明之花,你認為我們學校當之無愧嗎?”“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你知道小港有哪些動物資源?”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作文主題。此外,還有童話作文、想像作文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五、開放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了評價,才能使教學成為一個有結構的、系統的、循環往復的、不斷提高的可控過程。教學評價的開放是指單一到多元。開放式作文教學的評價機制,主要是在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上的開放。
1.自我評價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修改作文的權利首先應屬于本人。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推敲法,邊讀邊思,進行增、刪、換、改,并在文后寫下“我最欣賞自己_____,我還待改進之處_____。”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商量和欣賞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和孩子們共同修改文章。在這個共同的修改過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學會修改、學會評價,能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種事物。這里必須指出的是,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多元的,它應包括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長此以往,學生作文興趣將越來越濃厚,作文自信心將不斷增強,作文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2.互相評價
學生有了自評自改的基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互評互改。我們常常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評改,按相同內容或按相同表達形式為小組互相評改,或者把學生的作文本全部展出,讓學生自由選擇評改等方式,要求學生在評改時寫下修改意見,在虛心地汲取被評改作文的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大到全篇布局、思想認識的問題,小到一個詞、一個符號。學生在批改作文方面所展露的想像力,語言創造力,有的讓老師也自愧不如呢!如:(1)丟字現象嚴重,我猜想你是不是雨天常遺失傘?(2)句子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仿佛炎熱夏天喝了一瓶冰鎮汽水,舒服極了!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轉換,使他們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互相溝通,互相啟發,學會合作,學會評改。
3.合作評價
這里的合作評價,就是指開展靈活而有趣的改文活動,如設立“作文病院”,讓學生做“大夫”,相互合作“診斷治療”;建立“啄木鳥興趣小組”,把修改的典型文章寄給《寧波晚報》、《未來作家》專欄;組織“編輯室”,讓學生修改、編發稿件等。
4.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也是我們常用的評價方法。家長對評價自己的孩子的作文很有興趣。如果家長能夠慢慢地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孩子的作文,有助于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每一篇習作有同學、家長、老師多人的評語及簽名。若學生把自己的作文本保存下來,那將是一筆很好的精神財富。
- 上一篇:作文教學思考分析論文
- 下一篇:語文交流教學運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