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千層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8 10:25:00
導語:語文千層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1997年11月以來,全國諸多新聞媒體就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紛紛發表文章或舉行座談會,展開熱烈的討論,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
引發這場大討論的是《北京文學》1997年第11期的三篇文章。以“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為專題,此刊刊登了一位小學生家長、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一位大學文科教師的三篇文章:《女兒的作業》《中學語文教學手記》《文學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涉及的問題很多,例如,《女兒的作業》談到,學生的作業要花很多時間去分析字(部首、筆畫、讀音、義項),很像在搶辭學家的活;教師要求練習答案不能與標準答案有絲毫出入,否則就算錯;學生作文很多都是兒童八股,充斥著假話、假感想、假故事。《中學語文教學手記》認為,目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內容陳舊、落后。以高中第一冊為例,真正從語文角度來編選的篇目大約只占一半,全書竟沒有一篇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議論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從初中到高中,議論文的分析和寫作教學都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條著名公式來進行的。1997年12月4日,《北京文學》雜志社召開了關于“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研討會。《文藝報》1997年12月13日,在頭版發表會議綜述。綜述提出的問題主要有這樣幾點:第一,不管走到哪里,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學方法都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第二,教師、學生和命題者都圍繞著考試打仗,題目所要求的答案越來越苛刻;第三,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利潤而被有關部門壟斷。同一期的《文藝報》還發表了題為《我不同意這樣評價中學語文教育》的署名文章,針對《北京文學》的幾篇文章展開了爭鳴。
在《北京文學》雜志社的這些舉動之后不久,《中國青年報》在“專題報道”欄目里,選登了這期《北京文學》的兩篇文章,對其標題作了評價性的改動——《對女兒那些毫無意義的作業,我們真是深惡痛絕》《中學語文教育實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并附上了“編者按”。為把討論引向深入,讓更多的人認識語文教育的現狀和未來,《中國青年報》從1998年2月26日起辟出專門版面——“教育導刊”,進行“語文,該怎樣教”話題的討論。“話題討論(一)”首刊該報記者的專題報道——《語文,該怎樣教》,并配發了一幅壓題照片。該文以北京一高校教師和少兒出版社一編輯的女兒的作文為例,指出了作文內容的假大空、八股氣。在3月4日的“語文,該怎樣教”“話題討論(二)(三)(四)(五)”中,發表了如下的文章:《我們無奈》《教師身不由己》《學生:作文如“八股”》《教師:語文教學本末倒置》《人文精神的失落》《語文貴在實踐》……
就在大眾媒體正在開展語文討論的同時,《北京文學》繼1997年第11期之后,1998年第3期再次刊載署名的討論文章。3月10日的《中國青年報》在“專題報道”欄目中,搶先摘發其中的兩篇文章——《誤盡蒼生》《我們失去了什么》。《誤盡蒼生》一文認為高中語文課本以及相關的“教參”、考卷,給人總的感覺是煩瑣而荒唐,試題花樣層出不窮,出題考人成癮成癖。因而,這實際上已不是誤人子弟的問題,而是一件誤盡天下蒼生的大事。因為所有的老師都得用這種課本、“教參”教書,都要想盡辦法讓學生們能對付這種試題,還有天下所有當父母的,都得為這種煩瑣荒唐付出財力、精力。《我們失去了什么》指出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并分析應試教育在我國的幾種顯著特色——一是課程的難度、深度已成各國之最;二是重點學校制度和異乎尋常的教育競爭;三是形成所謂“唯理性教學模式”。《北京文學》可謂一不做、二不休,1998年第7期又發表了《清理與反思——著名學者教授談中國教育》的專訪稿。該文中四位著名教授(文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對語文教育的即興式發言,意在從理念上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清理,試圖找到走出語文教學誤區的出路與途徑。1998年11月25日,教育部基教司專門邀請部分在京學者教授,召開“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討會”,共商語文教學改革大計。會上,學者教授們在指出當前語文教育教學種種弊端及危害的同時,提出了許多頗具建設性的意見。
力求比較客觀地闡述語文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辦法的是《中國教育報》專辟的“調查報道”欄目。1998年2月底至3月中旬,該欄目連續五期刊載該報記者的系列報道——“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圍繞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究竟是什么、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和困惑有哪些、語文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調查與思考(一)”從“認清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角度,闡述了部分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共同看法——中小學語文教育有“應試教育”影響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也有學科本身的問題。主要問題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語文教學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視對人的全面培養。“調查與思考(二)”提出“閱讀教學亟待加強”的論題。文章透析了由于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寫作為中心的,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一種傾向,即忽視閱讀教學,尤其是忽視課外閱讀的狀況。分析了語文教學過分注重考試內容而忽視基礎的培養,其結果使人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教條、刻板的問題。“調查與思考(三)”希望語文教學“走出識字教學的誤區”。在強調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的同時,特別闡明小學階段應使學生能認好字、寫好字、讀好課文,聽懂別人的話,說明白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中學階段應全面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使學生具備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要變單純的講解為學與練,變單純的傳授技巧為綜合性的訓練,走出僵化的教學模式。“調查與思考(四)”呼吁作文教學必須“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文章列舉了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一是讀與寫嚴重脫節,學生不會從課文中汲取營養用于自己的寫作之中;二是寫作公式化;三是重視寫作技巧的指導,而忽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啟迪;四是課文與作文脫節,教師缺少課后指導作文的材料。“調查與思考(五)”分析了當前考試指揮棒仍然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而要克服“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
如何改革中小學語文教學,已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問題,1999年6月上旬,《中國教育報》又陸續四期刊登該報記者的系列報道——“如何改革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改革(一)”指出“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改革必須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走出作品分析的模式。返璞歸真,以人為本。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討學習語文的規律,必須始終把握生活是語文能力培養的源頭活水。“如何改革(二)”認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根本出路是“走出串講串問的模式”。文章列舉了提問式分析方法依然統治著語文教學,致使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事例,提出閱讀教學應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簡練精當、講求實效的教學過程,把教師的活動大幅度減下來。要將矛盾的焦點擺在學生面前,用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如何改革(三)”認為閱讀量不夠,語言的吸收與積累太少,必然影響學生的表達。呼吁語文教學要堵住煩瑣分析的老路,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在精講中精讀”。強調深鉆大綱、吃透教材、抓住關鍵,把要解決的問題凝煉于精講之中。以學習語言文字為目的,以讀寫為主要訓練手段,達到課堂教學以“精”取勝,課外閱讀以“博”為佳之目的。“如何改革(四)”闡明改變語文教學中串講串問的現狀,關鍵一環是要轉變教材觀,因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此,語文教學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加強語言訓練,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只有把語文訓練立足于課內,并把問題解決于課內,學生的負擔才會真正減輕,質量才會真正提高。
也許是要給大眾媒體的質詢以一個明白的說法,對納悶中的廣大語文教師有個交代,1998年3月7日,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人教社中語室、人教社報刊社、北京市中語會等單位在北京聯合召開了以“語文教學的成績、問題及改進方法”為主題的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語文界教育專家、特級教師、教育部基教司研究員及《人民教育》《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的記者。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張鴻苓主持了會議。會后,《課程·教材·教法》等報紙雜志刊發了座談會綜述(或紀要)。綜述(或紀要)指出:社會各界都來關心中小學語文教學,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評價任何一件事都應當用全面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待,語文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更應該把它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來分析和評價。應當肯定二十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果,這是有目共睹的,是功不可沒的。第一,“”以后教育戰線撥亂反正,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原國家教委頒發了《語文教學大綱》,恢復了語文課應有的性質和功能,實現了“一綱多本”,已經審定通過的實驗課本就有八套之多。第二,語文教育科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上一篇:學生遷移能力管理論文
- 下一篇:閱讀教學過程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