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化走筆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9:02:00

導語:語文文化走筆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文化走筆管理論文

(二)既有強烈的優越感,又有去不了的悲情意識

陳百潭創作的《愛拼才會贏》,20世紀80年代中期唱紅了臺灣,不僅唱出了臺灣人人想“出頭天”的心理,關鍵是落在一個“贏”字上。臺灣人認為在財富上、生活上,他們贏了。一般臺灣人都為這半個世紀臺灣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產生一種優越感,認為臺灣錢淹腳背,隨之而來的是盲目自大,有機會動輒臺灣這個第一,那個第一,有時也愛有意無意地在島外人面前顯示財大氣粗,但隨之在心靈深處又有一種難以訴狀的悲情和痛苦。這種既優越又悲情、既妄自尊大又妄自菲薄的現象,也許是臺灣人的特殊情結。目前臺灣流行一句話,或許可為這種情結作注:“過去到大陸,大陸人問我們是不是來投資的;現在到大陸,大陸人問我們是不是來旅游的;今后到大陸,大陸人可能會問我們是不是來打工的。”這些話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危機感,同時也折射出一種優越與悲情混合的復雜心理。臺灣人的悲情意識有其歷史淵源,臺灣先民當時渡過波濤洶涌的海峽來到吉兇未卜之地時,帶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心態,一首《渡臺悲歌》詳細描繪了先民們在臺灣開墾的艱難,其“悲”字貫穿全詩。魏秀堂在《話說臺灣人》一書中,有一章節專談“悲情的臺灣人”:“臺灣在歷史上曾屢受外族入侵和蹂躪,先是荷蘭人統治,后來又被日本占領長達50年之久,真是命運多舛。光復之后,臺灣同胞懷著一片愛國的赤誠之心,迎來了祖國派來的人,但不久又和前來接收的這些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并因此受到殘酷的鎮壓。后來,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又因為當局以各種理由阻撓與祖國大陸的統一,長時間和海峽彼岸實行對峙。兩岸關系時而緩和,時而緊張,至今‘三通’難通,兩岸之間的交流和交往還是有諸多不便。這種反復不定的過程,難免造成臺灣同胞思想和價值觀的混亂,并使他們對命運經常感到無奈和茫然。從福建來的臺灣人,本來就受到沒落貴族文化和心態的影響,再加上臺灣自身這些因素作用,不啻是雪上加霜,在他們心中成了一種喪家之痛。”最能表現臺灣人悲情的可算是歌仔戲的曲調。300多年前,閩南民歌小調“歌仔”隨著漳州移民而傳入臺灣,后演變為歌仔戲。歌仔戲的曲調悲戚感人,凄楚哀痛,以一種令人哀嘆心悸的哭腔,表達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悲情。由于歌仔戲準確地傳遞出臺灣人內心深處的感受,因此常演不衰,成為臺灣的代表劇種。臺灣人的悲情意識似乎無時不在,難以擺脫。如臺灣某次文化節推出南管系表演,這本是一件高興的事,但舞臺上的背幕,卻打出“痛惜咱的情”幾個大字,“痛惜”兩個字,一副悲戚自憐的模樣。再如臺北市一方面總在標榜一年出島到世界旅游的人數為臺灣地區最多、到世界各地旅游的經驗最為豐富等等,但另一方面又優越自豪不起來。因為世界上與臺灣建交的國家極少,自然外出旅游多有不便,有時倍覺尷尬。

(三)既精明,又好施;既斤斤計較,又慷慨大方;既不愿吃虧,又樂做義工

臺灣人向來以精明著稱,這與臺灣歷史上長期受海洋商業文化影響有關。臺灣是一個海島,資源缺乏,對外依存性強,因此商業發達。利潤是商人的動力,不精明必然被淘汰。在獲得利潤動機驅使下,只好精打細算,斤斤計較,有時因唯利是圖而人情味淡薄,為獲得更多利潤而狡獪投機。但與此同時,臺灣人又有慷慨好施的一方面,一旦有事,捐款捐物在臺灣習以為常。有的人整日盤算怎樣從屬下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為省一點錢而處心積慮,但有時捐款、捐公益品卻絕不含糊,出手闊綽。有的人工作節奏極快,沒日沒夜地干,在時間上對自己已到苛刻程度,但卻又花大量時間當義工。特別是一些諸如環保、慈善、文化、衛生方面的義工,人數之多,讓人驚嘆。僅臺北市就有近百個義工團體。筆者在臺北曾遇見一位從事藝術品生意的商人,極為講求辦事效率,可謂爭分奪秒。但一次他陪筆者到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宗教文物展參觀,見有學生組團前來,適逢講解員不在,他竟主動充任講解員,不厭其煩地逐一講解了一下下午,直到閉館送走最后一個人。臺灣有些演出團體完全是義務性的演出,參與其中的一些藝人或為教師、或為公職人員,在單位工作時也是爭分奪秒,但一旦投入義務性的排練演出卻毫不含糊。最為典型的是臺灣一些專業人士,在干本職工作時要價甚高,少了不悅,但卻熱衷于公益事業。臺灣有許多諸如“保護你專線”、“失意人專線”、“生命線專線”、“環保環線”等電話專線,都是由這些專業人士義務值班。承擔這份工作后,不管刮風下雨,不管個人工作、生意如何繁忙,也要按規定時間上班,決不能遲到早退。另一方面,臺灣人的精明有時到了極致。臺灣俗話稱“有錢人,乞丐生命”,意為已經有了,但還要為得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利益做文明社會的乞丐。如臺灣實行全民健保后,一些并沒生病的人(其中不乏忠厚老實者)常拿保單去開一些并不需要的潤喉片、綠油精等,甚至不惜全都浪費,這些人認為每年交二三千元的醫療保費,不拿些藥太虧。以致臺灣健保年年虧損。

(四)既崇尚科學,重視教育,又盛行迷信,講究風水

臺灣的經濟起飛,有賴于臺灣科技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從80年代以來,臺灣科技發展較快,特別是代表新技術革命的信息產業長期居世界前列,一些技術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民間社區,一些科學宣傳活動也開展得較為普及,臺灣教育賴于經濟的繁榮也得以發展。“由于臺灣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口文化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但與此出現的反差卻是島上的迷信極為盛行,風水先生、相命先生大行其道。各種迷信活動名目繁多,如算命、看風水、查黃歷、抽簽卜卦、西洋占星、劃符捉妖、安太歲、安土神、收驚、求雨等。一些迷信活動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如升遷、生意、考試、炒股、賭博、外出、婚嫁、分娩、建房、天旱、洪澇、病痛等,或自查命書,或問風水先生,似已成規矩。據統計,臺灣一般家庭敬鬼神的大小“拜拜”不在少數,僅臺北每戶家庭每年大小“拜拜”平均就有94次。迷信觀念不僅在一般民眾中流行,而且在政府高級官員、高級知識分子、企業界精英中也相當流行,已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臺灣企業界流行所謂“企業相理學”,公司主管用面相和八字來管理人事。臺灣從事建筑業的首先必須懂風水,要通曉如何避沖、避邪。筆者曾在臺北市目睹一令人費解現象:一伙青年人從臺北市一家圖書館看了半天書出來后,經過一地下通道時,一一找相面、測字的風水先生卜卦(此地下通道有一字排開的十余間相命館,館中各類男女相命師個個正襟危坐,閑情定氣,從容不迫),人頭攢動的地面上現代圖書館和生意興隆的地下通道相命館構成極不合諧的臺北景觀。臺灣的風水師、相命師、卜卦師、測字師隊伍日益壯大,素質和學歷也不斷提高。從早年的江湖出身,到近幾年的擁有博、碩士學位,令人刮目相看。一些算命先生成了企業界大佬不可缺少的“指點迷津”的左右臂,有聲望的算命先生甚至奇貨可居,待價以沽。臺灣甚至出現了高科技與算命術結合的“八字命理解析專家系統”、“陽宅勘輿學”、“紫微斗數大全”、“名貴四海相命學”等電腦軟件,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五)既囿于傳統,又熱衷新潮

說臺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傳統的社會,這一點沒錯,臺灣人對傳統文化的保存、依戀、熱愛,是無可置疑的。如臺灣每年的11月28日是祭孔日,由“政府”主持每年的祭孔活動,所有“要員”都要全部參加,其內容和儀式皆參照古禮。在臺灣21世紀基金會主編的《臺灣人的文化觀》中,民調顯示,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筆者在臺灣考察期間,發現許多臺灣人都專辟有一間房子供奉祖先的靈牌,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在臺灣如:生意講信用、重節流輕開源、對父母盡孝道、重靠讀書獲取功名、講究門當戶對等。但另一方面,新潮事物洶涌而來,轉換之快,讓人目不暇接,從70年代的西門町文化(內容如:電影街、冰宮、咖啡廳、中華商場、定做制服店、出版社自營書局、點心世界、衡陽路布莊、今日百貨、日本偶像海報店),到80年代的東區文化(內容如:名牌服飾店、個性餐廳、地下舞廳、主題商店、中興百貨、國際連鎖便利商店、金融辦公大樓、花園住宅名廈、金石堂、誠品、椰如、舊情綿綿、MTV、KTV),再到新世紀的“辛香料族”、“花子(Hanako)世代”、“頂容族”、“玫瑰世代”、“水瓶座世代”、“新挪威森林世代”、“MTV世代”、“任天堂族”、“草莓族”、“香奈兒族”、“援助交際族”、“叩機族”、“百合族”等,真是不一而足。

(六)社會生活中互相矛盾的現象也極為突出,如一方面社會治安日趨惡化,刑事案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送愛心、參加慈善活動者與日俱增

臺灣社會治安的惡化,已成為臺灣一大頑疾。臺灣《新新聞》曾載文評論臺灣的治安:“稍微敏感一點的人,更可以感覺到自己生活周遭,到處彌漫一股戾氣、殺氣、怨氣以及冤氣。美麗島被人改稱恐怖島、罪犯之鄉、野蠻社會,精神科醫生甚至形容,這是末世的征兆。末世的征兆,可以從數字中看出。臺灣的犯罪率曾高達世界第二,有些犯罪令人發指,甚至讀來令人對人性本身感到絕望。據有關資料表明:臺灣地區每2.6分鐘發生一件刑案,而每2至3天發生一起掠人勒贖案件。但與此同時,臺灣不少人積極參加社會慈善活動,最有代表性的如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以濟困扶危為宗旨,參加者達二三百萬人,不僅有家庭婦女,還有社會各界人士,在全島內開展大規模的捐款救助活動,籌集了數億元新臺幣的救濟款。值得一提的是,其骨髓捐贈中心成立以來有許多自愿報名無償捐獻骨髓者,他們捐獻的骨髓通過“慈濟功德會”送到大陸,救活了大陸患白血病的病人。許多“慈濟功德會”成員到臨終關懷中心、兒童發展康復中心、脊髓損傷人士技能訓練中心、老人安養院、精神治療中心等獻愛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絲毫怠慢。筆者曾在臺灣看到電視臺播演“慈濟人”給一個孤寡殘廢老人帶來生活希望的現場直播:一位住于僻處的老伯,因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本來已對生活感到失望,此時一群男女自愿者到他住宅做衛生,不僅使他住宅煥然一新,還捐物捐款,使這個老人看到生活希望,對今后生活充滿信心,高興地吹起了口琴。

(七)理想上力求完美,現實中卻追逐名利

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反差之大,確實讓人難以理解。臺灣21世紀基金會曾對臺灣人的價值觀進行調查,所列的項目為:1、名位;2、權勢;3、財產;4、功德;5、健康;6、知識;7、環保;8、都重視;9、其他。調查的結果比例依序是:1、健康(63.6%);2、環保(43.4%);3、功德(30.6%);4、知識(22.4%);5、財產(8.6%);6、都重視(3.7%),余皆不及一個百分點。這個調查結果連調查者都感到吃驚,故提出:“較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批評為短視功利、貪婪之島的臺灣社會中,受訪者對于財產、權勢、名位的重視比例皆不高。其中除了財產占8.6%尚不及一成外,權勢和名位皆不及一個百分點(分別為0.9%、0.8%)。事實上,由于電話訪問的距離感到與非私人性質,受訪者沒有必要隱瞞。如果沒有隱瞞的情形屬實,則上述的答案顯示臺灣地區民眾的價值觀有理想與現實相背離的情形,換言之,理想上追求健康、環保、知識與功德,但在現實上仍汲汲營營于名利、權位。”有人將臺灣人講歸講、做歸做的心態歸為水牛心態,其源于臺灣早期汽車少,水牛上街,若無其事地大搖大擺與人爭道。現代人一方面在車上貼著“父母妻兒倚門望,豈可開車任性撞”,一方面卻開車橫沖直撞,以致險象環生。臺灣不少文化人口頭所表白的和具體行動反差甚大,或也可稱為“講歸講,做歸做”現象的一種折射。有的文化人,口口聲聲標榜要保持獨立人格,不與黑社會同流合污,不做高官顯貴附庸,動輒對社會現象猛烈抨擊,儼然以匡正社會風氣為己任。但在行動上卻唯恐迎合當局不力,正如臺灣一篇《“撕襲文化”的象征性意義》的文章中所稱:“今天臺灣的文化學術界,有許多人根本是拿自己專業作為爭求名利的工具,既無意追求本身的專業成就,也不想建立專業自身的內在規矩。他們游走于兩黨之間,趨附于權貴之門,政客榮之,則群趨以為是;政客辱之,則群之商以為非,整天蠅營狗茍,到處鉆營,其目的無非是想多包點學術工程,多沾點實際利益。他們最拿手的本事是‘通權達變’,最得意的口號是‘沒有原則就是我的原則’。‘國民黨利用文化’,他們樂意被利用;民進黨‘漠視文化’,他們也樂于受漠視。”更有甚者,有的人一方面作奸犯科、殺人越貨,一方面慷慨解囊,捐建寺廟。呈現“右手舉債,左手奉獻”、“右手槍械,左手含珠”的荒謬現象。

(八)理論架構與情感認識互相矛盾

最為典型的如有的臺灣人在理論上排斥所有外來人,甚至將鄭成功也列為“外來統治者”,當作壓迫臺灣人的階級,卻恰恰忘記了自己的先輩也是跟隨鄭氏或在鄭氏政權感召下渡海來臺的;同時又稱施瑯出賣了臺灣,在感情上又把自己定位在鄭成功這一邊。在理論上,誰也無法否認閩南文化是臺灣文化的主流,但又時時將“閩南文化”與“南島文化”、“荷蘭文化”、“葡萄牙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及“美國文化”并列。有的人在政治上抗拒與大陸的接觸,經濟上又想賺大陸的錢。有的人在政治上不認同一個中國,在文化上不得不認為臺灣文化源于中華文化。有的人不承認有“光復”之事,認為臺灣1945年從日本人統治中再度淪為國民黨政權管轄,用“終戰”來代替“光復”;但也不得不承認1945年之后臺灣發生的實質性變化。有的人對大陸既愛又恨,既恨又愛。這些矛盾的產生,實質是臺灣當局某些人為達到其政治目的而不惜扭曲事實,以葉遮目,最終貽笑后人。

(九)既是文明的,又是荒謬的

如臺灣的選舉,似乎是按民主程序進行,但賄選成風,一些惡心的、違反文明社會的下跪、切腹等手段屢見不鮮。臺灣人的禮貌程度似乎并沒有因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有所改觀,臺灣人在待人熱情的同時,不禮貌現象也屢見不鮮,正如一篇刊于《讀者》2001年8期的臺灣人評臺灣的文章所言:“臺灣從來就不是以禮貌著稱的地方。21世紀的臺灣,我們只會變得更粗暴,更沒禮貌。西方社會花了幾百年建立的一套‘優雅’標準,我們本來只學到皮毛,這下更是土崩瓦解不留什么殘痕了。最沒禮貌的言詞時時刻刻在網絡上、電視上飛來飛去,從來不懂得替別人留點余地;最不優雅最粗俗的行為也時時可見,不優雅、粗俗甚至被誤為天真或真實。”臺灣教育的普及率不可謂不高,但一些與文明程度格格不入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如文明社會的公民“隱私權”在臺灣卻得不到很好保護(最典型的如璩美鳳事件),不少人有“窺私嗜”,偷窺他人隱私成風,報刊網絡也推波助瀾。有文章認為臺灣充滿希望與擔憂:“臺灣的社會是一個很有彈性,也很復雜的社會,充滿著驚奇,也充滿著不可預知的變數。過去曾經創造出‘臺灣奇跡’,但在富裕之余,更在外匯存底享譽國際之時,卻也因為‘國會議員’經常在‘國會’的殿堂中大打出手、垃圾充斥著大街、小巷、山頭、水邊和兇手作案手段的殘忍而聞名于世。臺灣的社會未來究竟往何處發展,實在令人充滿著希望,也充滿著擔憂。”臺灣在被稱為“美麗之島”、“富裕之島”同時,又被稱為“貪婪之島”、“臟亂之島”、“垃圾之島”、“賭博之島”、“西西里島”。臺灣人對社會治安惡化極為不滿,曾因桃園縣長劉邦友血案、彭婉如命案及白曉燕慘遭撕票案等重大刑案未破,由一百多個民間社會團體自主發起“五○四及五一八為臺灣而走”大游行,但與此同時,卻又是“物欲橫流,以鄰為壑,好逸惡勞,利令智昏。……街頭抗爭,環保大戰,治安敗壞,人心不古。只在乎速食化的狼吞虎咽,摒棄咀嚼原味的過程。”一些“駕名貴轎車,隨處吐檳榔汁”,“衣著光鮮,口出穢言”等不合諧現象隨處可見。臺灣屏東師范學院校長何福田認為目前臺灣社會存在十大病癥,即:第一、貪婪投機癥——臺灣社會人心的貪婪早已為大家所覺知,外人也譏諷臺灣為“貪婪之島”。第二、目中無法癥——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違規犯紀或是撼動人心的大小刑案,都會令人想到“目無王法”、挑戰權威。第三、拜金主義癥——上下一切向錢看:讀書要錢、謀職要錢、脫罪要錢、選舉要錢……。有錢是大爺,無錢是癟三。第四、環保癡呆癥——屋內金碧輝煌,屋外卻臟亂不堪。第五、信仰功利癥——善良百姓與作惡多端者爭相信仰宗教,但大部分只修自己,不顧別人。第六、夜郎自大癥——誤以為尊師重道是迂腐,敬老尊賢是古板;服從長官是奉迎,說人好話是拍馬。整個社會顯現出一種“誰怕誰”那種“唯錢獨尊”現象。第七、大爺驕態癥——絕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命帶財庫,要發財城墻也擋不住。因此“衣著光鮮,口出穢言”。第八、好逸惡勞癥——好吃懶做,許多人妄想一夜致富、一飛沖天,不肯腳踏實地,走后門、送紅包,攀龍附鳳,甚至闖銀行,鋌而走險,誤以為干一票就可以吃一輩子。第九、逞勇斗狠癥——有理沒理先不管,上街示威走一遭,儼然成為一種新興的民間休閑運動。年輕人莫名其妙地砍殺路人,挑戰警方;黑道大哥則擁槍自重,動不動就攜械火并,第十、詐權謀私癥——各個政黨時而“合縱”,時而“連橫”,分分合合,把百姓弄得一頭霧水,總覺得政黨的設立是為了營私謀權,不是為了百姓蒼生。

有人認為臺灣文化是“蛋殼次文化”,一方面創造了經濟奇跡,一方面人的價值觀嚴重偏差,這正如臺灣人生活形態有如蛋殼,自己生長在蛋中,以自我為中心,其實外面的這層自我保護網猶如蛋殼不堪一擊。“由于工商業生活緊張,為了能求得在大都會有立足之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以財富相較才能顯出個人的角色和地位,所以大家只管自己的賺錢機會,根本無視他人的存在價值。每一個個人和每一戶小家庭儼然是一粒粒的蛋,自己躲在里面標榜自我,一切皆以自我為中心,過著只有為自己活的日子。”有代表性的臺灣社會現象是:一方面標榜政治民主,實際權錢勾結。如有人先是用錢弄上個民意代表,向“政府”承包工程時找“議員”來說壓,迫使官員就范,又來個“金權”利益互送,“錢”“權”一唱一和。有文章認為臺灣社會“三生不幸”,如在生活方面,不會營造生活的品質:吃、喝、嫖、賭、電子寵物、電玩等,破壞生活品質至巨。在“生存”方面,不知營造生存的空間:垃圾堆滿街,環保不講求,終至害人害己,難覓良好生存空間。在“生命”方面,不愿營造生命的共同體:人我之間、政黨與人民,大家不愿把他看成是生命共同體,因而爾虞我詐,甚至互相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