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創造力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6 10:45:00
導語:語文課堂創造力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我校從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入手,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創設質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批判性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進行批判性質疑就是不依賴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思維更具挑戰性。它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產生一種新穎、獨到的前所未有的問題來認識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課文中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這些時機引導學生質疑,勢必能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有這么一處描寫:“小女孩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一名學生對作者運用“微笑”一詞很不滿意,認為應改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這個小女孩卻凍死在街頭,她會微笑嗎?安徒生爺爺是不是用詞不當?教師及時肯定了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善于質疑的精神,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的矛盾處理解,并給予點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進一步。學生的思維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駁前人的觀點,其創造個性得以充分展示。
2探究性質疑
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造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對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問: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頭帶火),諸葛亮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看來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到深層次探索階段,教師要適時啟發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處來深思,如抓住“霧氣很大”等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諸葛亮考慮周全、料事如神。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疑,敢于發問,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二創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
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喂養”式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創造個性。
1一問多解時交流學習
一問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式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如給課文分段,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們往往有不同的意見,爭論非常激烈。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發現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
2突破難點時動手合作
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如教學《詹天佑》一課“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一處時,學生對這項工程設計不甚了解。通過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畫示意圖,一起試著用小火車在“人”字路上運行,在想、做、說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融合,難點也就迎刃而解。的確,每個人交換一件物品,得到的還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換的是一種思想,那就會產生新的、有更豐富內容的思想。
三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學者歸國后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雖然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有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1再造想象拓寬思維
閱讀中,學生借助語文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圖象,并對圖象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形象思維的范圍,把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因此,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結尾時,許多學生談到狼向小羊撲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這一思維框子中跳出來,想象當時的情景,啟發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尋求不同的結果。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有的說就在狼撲向小羊時卻倒下了,原來一位獵人朝狼開了槍;有的說小羊一閃,躲到一邊,狼撲了個空,掉到了河里……眾說紛紜,異彩紛呈。想象,使學生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培養了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
- 上一篇:會計智力資本價值量化論文
- 下一篇:語文抽象思維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