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新空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4:47:00
導語:語文創新空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時代的呼喚。教師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縛或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限制和規范學生的思維活動。我們只有把教學真正從教師移到學生,才能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一、下放課堂提問權
宋代教育家張載說過:“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思起于疑,他從疑的角度來談論讀書的進與退。他還說“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意思是說在應該提出問題之處,而沒有疑問,跟沒有學一樣,學書就必須質疑。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問,學生答。問題由老師提出,學生只是被動作答,處于被支配地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對這種教學模式一針見血地提出了批評:“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個牽字……教師順著課文的情節不停地問,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逐一說出提綱中預擬的字眼。實際上是讓學生猜老師手中的‘底牌’,學生實在說不出,最后還是由老師一錘定音。”用長沙人的話來說,我們的教師是在“裝套子”、“帶籠子”。我們必須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在學習上知渴知餓,能夠到處找水喝,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1、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還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正是他們探索真理的開始。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使學生好奇的氛圍,使學生對授課的內容具有熱情,在熱情的驅使下產生需要獲取知識的渴望,他們就會自覺地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師在教《鼎湖山聽泉》時,首先讓學生看著課題質疑,然后,總結為以下幾個問題:(1)鼎湖山在哪兒?(2)泉聲怎樣?(3)作者幾次聽泉,分別在什么時候?后用寥寥幾筆板書于黑板,并統領課文的學習,深入學習后逐個擦去,學生自己問自己答,成了學習的主人。
2、有利于展開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處進行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和創造性。有位教師在教《豐碑》時,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聯系當時的環境和軍需處長等人的表現提出問題,學生提出(1)軍需處長不是一坐下來就犧牲了,他在犧牲之前會想些什么呢?(2)將軍愣住了,他站在雪地里,會怎么想?怎么做呢?(3)當戰士們穿著軍需處長發給的棉衣,走過這座被大雪覆蓋的豐碑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呢?一人質疑,其他同學也馳騁于廣闊的想象天地。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軍需處長的形象更加高大,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有利于培養求異思維
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別人不同。語文教學必須注意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要愛護和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即使錯誤的想法,也要給他們一個說明理由得機會,找出閃光點,使學生在不斷糾正錯誤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授完《田忌賽馬》一文后,學生提出:田忌可以換馬,為什么齊威王就不能換?馬的出場順序還有幾種?結果會怎樣?我們再評再議,學生在探索中獲得了知識。
二、下放課堂評價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權威”,主宰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只要回答“對”或“不對”,教師以“法官”的姿態作出評價,學生的回答只是為了滿足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只是“權威與依存”的關系。如果我們把評價權還給學生,教師講的話很少,學生的活動積極,時間就充裕了,學生感覺自己已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主體”地位就體現得相當明顯。
1、有利于個性的張揚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質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應讓每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得到充分的張揚,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視個性的發展,注意人的個性化、多樣化,以適應社會多樣化的需要。如人教版第十冊《落花生》,課文旨在通過爸爸的話,要求我們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但當今社會我們到底應該做怎樣的人呢?有位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實話實說”,當今社會到底需要像“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我們發現不同個性的學生有不同的表現:感情細膩,性格內向要做“落花生”那樣的人,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好金子總會發光的;直爽活潑的人,要善于推銷自己,不然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人發現……這一環節的設計,不迷信文章本身的情感要素,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學生以表現個性,發展個性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有利于聽說能力的培養
聽、說、讀、寫作為學生的全面語文能力的四個方面,是整個語文教學中著力需提高的。我們把評判權交給學生,使其吸收原句的優點,同時明確指出存在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仔細地進行聽辨,指出自己與他人的異議所在,并在頭腦中迅速進行思考,組織成一段合理的語句,如“我認為某某在哪兒說得很好,但有一點我不夠同意……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使用評價性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3、有利于師生間民主氛圍的形成
把批判權給學生,教師不再是管理者、領導者、信息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激勵者。學生不迷信老師口中的“標準答案”,他們用“我覺得(或我認為)……,因為……”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生活,成為開啟兒童智力、發揮兒童創造力的最佳土壤。
三、下放作業設計權
作業是教學反饋方式之一,教師從設計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有的學生面對作業,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厭惡反感,索性兩手一攤,沒做。究其原因,多年來作業延續了教師設計,學生完成的傳統。設計上缺乏新意,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不敢提出異議,孩子怎么會有興趣?自我校開展《小學生愉快家庭作業》的市級課題研究以來,許多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打破了條條框框,學生主動性得以提高。
1、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
家庭作業是學科內容的擴展和延伸,學生自己設計作業,不受課內學習內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和教材,更具有讓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自主地學,自覺地學,學習效率比強迫學習高出許多倍。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會有所提高。在學習完《蟋蟀的住宅》后,學生設計了一組題:畫畫、講講、編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勞,這個題目使多學科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畫中為蟋蟀的通道安裝了路燈,設計了衛生間、廚房,更絕的是用樹葉給蟋蟀做了張“席夢思”床;有的學生配合《粉刷匠》歡快的樂曲,為蟋蟀演奏了一曲贊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領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呀土……”
2、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無現成的東西照搬無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實踐機會,滿足學生活潑好動、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為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提供了機會。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碰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如學習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學生們做社會調查,了解瀏陽河水質情況,寫出調查報告;了解舊電池的危害,提出活動方案。
以上只是我所舉的幾個下放權力的例子,其實,教學中一切權力都可以下放,總之,我們不能再把種種權力緊抓在手里,只有把權力下放于學生,那么,“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 上一篇:語文學習樂趣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講讀課文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