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欣賞詩詞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06:04:00

導語:語文欣賞詩詞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欣賞詩詞管理論文

(一)掃除字詞障礙(包括查明典故)

閱讀詩詞可能會碰到兩種情況:第一種通俗易懂,沒有艱澀的字詞,也沒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陸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題名在青史。”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能讀下來;但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不見得能讀懂;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可能讀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義。其中的關鍵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么回事。高中同學讀過張博的《五人墓碑記》,因此可能讀懂,但要從賞析角度講。能從此詩挖掘出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人,應該怎樣生;又應如何死”,就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詩詞不見得能理解深透。

第二種情況是有較多的生字和典故。讀下來都較困難,這就非借助工具書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復古的《飲中》這首七律:布衣不換錦宮袍,刺骨清寒氣自豪。腹有別腸能貯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蠅隨驥尾宜千里,鶴在雞群亦九皋。賢似屈平因獨醒,不禁憔悴《離騷》。

此詩困難的是用典太多,全詩共用了五個典故。

一是“別腸貯酒”。此為古語,言酒量過人,

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說新語》:晉代畢卓嗜酒如命,曾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三是“蠅隨驥尾”。典出《后漢書·隗囂傳》,劉秀曾對隗囂說:“……蒼蠅之飛不過數(shù)步,即托驥尾得以超群。”驥,良馬也。

四是“鶴鳴九皋”。典出《詩經(jīng)·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九皋,指深遠的水澤淤地。

五是“屈平獨醒”。典出《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被放逐于濱,遇見漁父,見屈原“顏色憔淬,形容枯稿”便問他何以到這個地步,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但查清典故并不是目的。關鍵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圖即他想通過用典表達什么思想或感情。

比如第三個典故,詩人的用意是什么?從原詩句“蠅隨驥尾宜千里”來看,估計復古有難言之隱。這從“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隨驥”本應(宜)可以飛黃騰達,平步青云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里有兩種推測:一是復古曾有意“隨驥”,想借他人名勢而封印成名,結果卻落了空。二是并無事實,只是假設:如果我有蠅茍之心,便可“隨驥尾”,也早該飛黃騰達了,然而我不愿做這種喪失氣節(jié)的事,從復古的性格和經(jīng)歷看,當以后者的推論為準,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證。

這就聯(lián)系到第四典的用意。復古以鶴自比,覺得自己是鶴立雞群,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鶴的本性。鶴總要獨立孤鳴,其聲聞于野,而雞群是無法理解的。詩人為自己繪出一幅孑然傲立,顧影自憐的畫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蠅隨驥尾”的事情。

這樣,兩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了。由此更能深刻理解詩人階性格特點。再說第五典。詩人以屈原的遭遇類比自己,痛切地感到當前的社會,尤其是南宋統(tǒng)治者們恰似楚亡前夕的狀態(tài),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而詩人又不能“隨波逐流,哺糟啜離”,那么也只好任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樣賦《離騷》那樣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賢似屈平因獨醒,不禁憔悴賦《離騷》”這一結尾就可豁然貫通了。

詩中用典必須查清,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當然要弄清這一點,很可能還需對作者生平、寫詩背景有所了解。

上面說了讀詩可能碰到的兩種情況,讀詞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園·元夜》就屬通俗易懂的一類:小桃枝上春來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此夜,華燈盛照,人月園時。禁街蕭鼓,寒輕夜永,纖手同攜。更闌人靜,千門笑語,聲在簾帳。

全詩除“禁街”(指皇區(qū)、皇宮大內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無難懂的詞句。但要體會出作者寫元宵之夜的意境特點,也非易事。元宵節(jié)在古代是非常熱鬧的節(jié)日,尤其在宋代更甚。柳永描寫元宵有這樣的詞句:“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shù),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對比,你就能發(fā)現(xiàn)此詞的特點了。所以,別看字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徹,也不大容易。

第二類詞作可用姜夔的《湘月》為例。下面僅錄上片作一簡要分析。

五湖舊約,問經(jīng)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wǎng)都收,

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

這里描繪了一幅非常優(yōu)美的畫面。你能體會出來嗎?你看,日沉西山后,暮色漸漸籠罩遠處的山巒。從晚霞映天到暮色蒼茫都在不知不覺中變幻。朦朧清幽的暮景藏著深不可測的美的精華,正慫恿詩人大舟浮水乘興一游。天色更加暗了,勞累了一天的漁民也都收網(wǎng)歸家,水面上原有的撒網(wǎng)聲,鮮魚的崩跳聲,浪花的激濺聲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無,天光的余輝映在水面上,反射出銀色的光斑,水上也許只有大舟擊楫之聲了。江上不時還有幾只水鳥匆匆飛過,它們也要歸巢棲息了。寂靜的江面上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也逐漸消失,夜,將帳幕完全落下,一輪明月悄然升起,將清輝灑在江面上,再也聽不到單調的劃槳聲,船在水中任其漂流。此時只覺遠山近水空寒逼人,月色透過薄薄霧氣,彌漫在江面上,更顯得朦朧。雖是溽熱的盛夏,望著江中小舟洲,水邊的草樹,不但頓覺溽暑全消,更使人感到一股凄冷襲上心頭。“山水空寒,煙月交映,凄然其為秋也。”不是秋寒,卻似秋寒,……萬籟全息,江面如鏡,任“一葉”在江中漂泛,誰也不肯用船槳點破明鏡的江水,損害這天然的靜美……這是一幅多么清幽的月夜浮湘圖呀!

可是,你要描繪出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如果連詞中的“一葉”、“夷猶”、“汀洲”、“中流”、“容與”、“畫橈”等詞都弄不懂,怎么可能呢?如果你寫不出意境又不解“終年底事”為何意,你就更弄不明白“五湖舊約,問經(jīng)年底事,長負清景?”這句領起全詞的問句是什么意思了。

可見,要讀懂詞,領會其寫景的意境,先掃除字詞障礙是多么重要了。

底事,何事,何以,即為什么。領起句的意思是:與友同游太湖早有舊約,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呢?自問年復一年,為了何事長期辜負這清幽的美景?“一葉”指畫船,“夷猶”從容不迫,汀,水邊平地;洲,水中陸地。“中流”指湖中(還記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嗎?)“容與”,安逸自得貌,一講起伏徐動貌。(還記得“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嗎?)“畫橈”,畫船之槳,橈rao,船槳。

讀詩詞必須先掃障礙。但掃清障礙不是就讀懂了詩詞,實際上走完這一步,對詩詞尚來分析哩。

(二)了解有關情況

要深入了解一首詩詞,除了要掃除字詞障礙外,還需了解有關方面的情況。大致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題目,二是作者有關情況(尤其是和作品關系密切的情況),三是瀏覽詩詞時引起的有關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很可能對你深入理解詩意有推動作用。當然這些聯(lián)想必須有泛讀的基礎和審美聯(lián)想能力。聯(lián)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但如果你在分析一個詩人的某個時期的詩之前,廣泛地瀏覽他那一時期的其他作品,那么你對那首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得多。后面我們將舉例說明。四是作者的寫作風格。還有一點要說明,即對有關背景和史實的了解也很重要,但我們單列為一項,放到第“五要”中具體說明。

當然,不是對所有的詩題、詞題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題卻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隱的

《花下醉》: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這詩題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麗,醉得愜意。然而此醉是不勝酒力而微醺呢,還是觀賞花艷而陶醉呢?看來,“醉”字卻有雙關。詩人因不勝酒力而去“尋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艷、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這才有后面“更持紅燭賞殘花”的情趣。像這樣的題目就值得推敲。

再如顧炎武的“悼亡”詩,如果你不知悼亡詩的來源及它特指悼念亡妻的意思,分析起來就會失之淺薄。至于像《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杜甫)這樣的詩題,如果不弄清“泥飲”(niyin強留客人飲酒,表示十分熱情)是什么意思,嚴中丞是誰。(嚴武),“美”的詞性變化(贊美之意)那就很難往下讀詩了。

有些詞題也不可忽略,它往往點明全詞內容和寫作目的,為你的分析提供線索。比如鄭燮的《沁園春·恨》,這“恨”字就是全詩線索。張先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題名點明時間、地點和詞的內容。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點明是詠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點。

總之,分析詩詞往往就從題目入手,千萬不可忽視。

第二是了解作者有關情況。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詩是作者在特定時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離不開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性格特點,更離不開產生詩作時具體環(huán)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詩必須了解作者有關情況。

以顧炎武的《悼亡》詩為例:

甘年作家向邊陲,坐嘆蘭枯柳亦衰。傳說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

當然,首先要把“作家”(治家)和“首丘”(《禮·檀弓》:“古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丘是狐穴根本之處。后人謂返葬故里為歸正首丘。)查清。但如果不去了解顧炎武的生平事跡,而只從詩面看,也不過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兩句寫對妻子的歉疚之情,后兩句寫對故鄉(xiāng)的懷戀,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對顧炎武的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對詩的理解就會加深很多。

顧炎武出身在江蘇昆山,其祖父和母親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不但使他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更使他懂得要作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渡江,他毅然到江蘇參加抗清斗爭,雖未成功,且經(jīng)受了兵敗、母死的慘痛打擊,但從此立下了堅定的抗清復明志向,至死不衰。四十五歲決定到北方游歷,以便更廣泛地結交抗清志士,從此一直奔走于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地。后在山東定居。一六七七年他六十五歲時又從山東遷至陜西華陰,但仍然不忘抗清復明,最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上馬失足,受傷病死在山西曲沃。他自離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歲壽終,一直為兩件事奔忙;一是抗清,二是作學問。卻從未回家探望過一次。這中間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幾次寫信請他南歸,都被他嚴詞拒絕。其實他并非毫無思家之情,但為了不作異國臣子,為了學術研究,他鄙棄了可以輕易得到的高官厚祿,他的這種心情和高尚品格,難道在他的《悼亡》詩中絲毫沒有反映嗎?

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對妻子和故土是懷著多么深摯的感情!但在權衡家與國的重量上在衡量營造家庭的溫暖、妻小的安適和深慮國家的興亡、學術的進步兩者的輕重上,他沒有遲疑,把全部砝碼放在了后者。當我們了解了以上事實后,再看他的《悼亡》詩,就會透過表面看到了貫串在他一生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深深為之感動了。

第三是由詩句引發(fā)的聯(lián)想。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其他詩句,尤其是表達類似思想的詩句有所了解,還有,也要了解其他各個歷史時代的詩人表達類似思想的著名詩句。現(xiàn)以秋瑾的《對酒》為例;不借干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對酒”便可聯(lián)想起曹操的詩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但一個是表達對離亂的傷感,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一個卻是抒發(fā)拯救祖國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從其豪氣聯(lián)想到秋瑾的其他詩句“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不因人熱。俗子胸襟誰識我?”但秋瑾也還有做為一個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細膩感情:“夏晝初長,紈扇輕攜納晚涼,……浴罷蘭泉,斜插茶花映翠鈿。”第二句大有李白詩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將進酒》)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詩句:“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詩,對這位詩人的其他詩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得可能越透徹;由詩句引起的聯(lián)想越豐富,分析的說服力可能就越強。

第四是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要對一個詩人的寫作風格有較深刻的理解,必須研讀這一詩人一定量的作品。這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是較困難,也是沒用必要的。但對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風格有個最基本的了解,卻并不困難,同時也是必要的。如《詩經(jīng)》是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楚辭》(屈原作品)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李白詩感情奔放,極富浪漫色彩;杜甫詩沉郁凝重,詩風富于變化。樂天(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賀詩奇詭變幻,義山(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農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詞頹蘼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永叔(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山谷(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詞婉約凄切,誠齋(楊萬里)詞新鮮活潑。號稱小太白的陸游。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稼軒(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一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

分析詩詞,若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蘇拭是北宋豪放詞派之首,可是看看他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其悲戚哀婉并不在李清照《聲聲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