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思想指導論文
時間:2022-08-18 09:26:00
導語:現代心理學思想指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書面與口頭相結合的交往效果最好
美國心理學家T.L.戴爾對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三種交往方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交往效果最好。讓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討論,不僅教學生邁出了寫作的第一步,同時,這種口頭教學與書面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調練,無形中對學生的人際交往、口頭表述能力,都在進行訓練,這種訓練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有著明顯的好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首先,我們在小學生寫作起步之初,選擇了寓言作為引子。對于寓言,一般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已經十分熟悉,而且喜歡。一旦我們在課堂上提出,孩子們馬上會七嘴八舌地,搶著講述那個他們所熟知的故事。對于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方便,而且也能表現自己,所以,在他們眼里,讓自己來講述這樣的小故事,是件十分光榮的事。正是在孩子們感到十分樂意之中,我們的寫作教學已經不知不覺地跨出了第一步。
接著,我們繼續讓大家自由地發揮,展開討論,并要求他們相互補充、糾正。然后,在形成一個個稍有不同,又都已經較為完整故事的基礎上,我們就要求每個孩子們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于是,一篇篇由孩子自己加工、用自己的筆寫出來的“作品”就產生了。
然后,我們及時讓孩子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交流。當他們一個個爭相朗讀著自己編寫的故事,并七嘴八舌地進行批評之時,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就來了。他們會突然感到,寫作好象并不十分困難。對于一個初學作文的孩子,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為重要呢?
最后,在經過短短的一個階段的操練后,我們再提高訓練難度,要求孩子們把短小的寓言故事進行擴張,要他們給自己寫的簡單的小故事添油加醬,增加一些細節,開展一些對人物的描寫與刻劃。在這繪形繪色的講述當中,引導學生嘗試著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展開具體的描繪。然后,再讓他們把自己討論出來的內容寫入文章。因為這樣一種從梗概到具體的訓練過程,同樣也是建筑在饒有童趣的基礎之上,所以對孩子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就在這從動筆的反復練習之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已經把不少的寫作技巧學到了手。等到他們能比較自由地運用這些寫作方法之后,他們已經懂得,怎樣把文章寫長、寫生動,漸漸地也絕不再會為作文字數發愁了。
二、讓兒童學會模仿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對于孩子來說,從他一來到這個世界,他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以模仿為基礎”,正是這種模仿,才“成為日后形成思維的準備”,從而使他們的“表象能力逐漸得到增強”。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所以我們在組織小學生作文起步之初十分注重寫作的模仿性操練,并圍繞以下三個環節展開模仿性操練:
第一,我們先引導孩子在現成的寓言、童話中展開更換人物、角色的討論。比如,我們讓孩子先講述他們所知道的《天鵝、龍蝦和棱子魚》這一外國寓言故事,然后啟發他們,能不能把這三個角色換成其它三種動物,比如燕子、鯉魚和青蛙。一旦孩子進入到活動中,他們的興趣就來了。七嘴八舌之間,新的故事也就“創作”出來了。但是,只要老師點撥一下,他們也馬上會發現:他們“編”的故事,還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第二,我們再要求他們把自己模仿的作品中不對的地方找出來,并加以糾正。經過討論,他們會發現:一旦人物變了,故事的細節也應該發生變化。象原來的故事里,龍蝦是倒著拉的,所以幫了倒忙。可是如果改成青蛙,就得改成一跳一跳,才不能和大伙齊心協力。等學生悟出了這樣的道理,新的一輪討論也就已經開始了。
第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求學生,把更換了人物的新的故事寫出來。就是這樣的反復討論中,學生不知不覺中把模仿中的變化學到了手。在這樣的訓練中,我們還盡可能多地利用現成的資料,比如用《龜兔第二次賽跑》作引導,啟發他們加深對模仿與變化的理解,然后再嘗試、討論改寫《龜兔第三次賽跑》。我們先讓他們議議,相互啟發、補充,最后逐漸悟出些與書本上的故事不同的東西來。在這一訓練中,有時會冒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來。
更多的時候,我們拿一些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請他們出主意,想想法子,進行改編,引導他們從改變時間、地點、人物,改變事情的經過等辦法,討論出全新的故事來。這樣的操練,既饒有趣味,又可以輕輕松松中,指導學生學會推陳出新、學會創造。比如,我曾經看到一篇題為《請太陽公公吃棒冰》的想象作文。我就拿它向學生作介紹,并提示:能不能把太陽公公改成月亮,或者是其它的東西?能不能把請它吃棒冰,改為吃其它的東西?經過啟發、引導,學生很快就“頓悟”過來,他們紛紛發言:有的說,太陽可以改成月亮;有的說,太陽可以改成星星。有的說,讓月亮喝酒;有的說,給星星吃藥……七嘴八舌中,便出現了象《請月亮喝酒》、《快把星星擦擦亮》、《今年的夏天真過癮》這樣的一組分別發表在《解放日報》、《童話報》和收入全國征文獲獎作品集《紫荊花》(中華青少年文學基金會主辦)的好作品。
心理學家柯里認為:“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別人,處處低人一等,就會喪失信心,缺乏積極性。”所以,模仿中的創新,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發表一篇作品、獲一次獎,它甚至對于學生的人生,有時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讓幻想展開翅膀
只要看過世界童話名著《吹牛大王歷險記》,沒有人不會被作者妙筆生花惹得捧腹大笑,當然再也不會有人來指責:為什么不實事求是地寫真實的東西,卻要信口亂編?
可是,對于我們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需要靠編些故事,來彌補生活經驗不足的剛剛起步學寫作文的日子里,無論老師家長,都不會允許他們在文章里虛構,更不用說是象吹牛大王那樣漫無邊際地學著吹牛了。也許,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寫真人真事,才會培養孩子說真話、做老實人。至于虛構,這樣“胡編亂造”豈不是在培養小孩從小說謊、吹牛?這樣做豈不會危及到孩子的成長?其實,象這樣的擔心顯然是多余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特別“需要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即是一個由他構成的并能服從于他意愿的信號物體系,這也就是作為象征性游戲特征的象征體系”“象征性游戲不僅是實現對個體自己的一種同化作用,好比一般的游戲那樣,而且通過象征性‘語言’,使同化作用成為可能并得到強化,而這種象征性語言是由個體自己發展形成的,且能按自己的需要加以改變”。對孩子來說,“象征性游戲是把現實同化于兒童自我和自己的愿望之中,日后朝著有組織的游戲和有規則的游戲發展,這兩者標志著象征的客觀化以及自我的社會化”。正是因為孩子有這樣一種天性,他們就也很喜歡自說自話編編故事,有時也會吹吹“牛”,比如,他們用粉筆在地上劃一個圈,自己站在里面,就說是乘在船上。這是孩子們的一種天性,同時也是一種對于他們思維想象有益的鍛煉。所以,對于大人來說,只要讓孩子明白,作文編故事、吹“牛”和生活中的說謊之間的區別,以及作文中“吹牛”的意義,那么,根本不用擔心,寫作訓練中的“吹牛”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什么壞的影響。
在教學訓練過程中,我們第一步先引導小學生在學習寫作之前,了解一下什么是“吹牛”。我們專門安排一定的時間,向學生介紹《吹牛大王歷險記》,讓孩子對這種海闊天空式的思維方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在吊起他們胃口的同時,讓他們了解這種幻想對于科學發明的作用,對于科學發明的作用。
第二步,我們就專門組織課時,讓孩子學吹牛大王,發揮一下大膽的想象、舒展一下幻想的翅膀。在教“吹牛”的時候,我們有意識地讓他們在自娛、自樂式的“夢想成真”的游戲的同時,將想象與身邊的科學知識結合起來、與身邊的事聯系起來。為此,我們有時還借助一些科幻漫畫之類,讓孩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依托,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用這些內容,吹牛、編故事寫成童話。這樣一來,孩子操作也就省力多了。
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一旦冒出了好的點子,我們的第三步訓練就開始了。先讓大家集中起智慧,把這個好點子編成有聲有色的故事,再分頭把故事寫出來。由于這樣的訓練十分有趣,所以,往往會意外地冒出些好的作品來。比如,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奇奇的神奇鍋》、《愛時髦的老山羊》、《老天請我吃烤鴨》等,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此類的練習有時我們還采用“接龍”的形式,就是借助別人吹的牛(童話),繼續吹下去這種游戲會讓孩子高興得樂此不疲,并且也確實因此出現了不少由學生自己原創的作品。象發表在《童話報》上的《破碎的月亮》、《聰明狗滑水》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因為寫得輕松,對學生寫作興趣、創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特別明顯的作用。
四、引導兒童脫離自我中心,主題先行,相輔相成
據皮亞杰等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之間語言交流的功能,對于孩子來說,最初“是一個人‘獨白式’的談話或是幾個人‘集體性的獨白’,在這種談話的過程中,每個兒童只對自己講話,并不聽取別人講話(這就是自我中心語言)”。對七、八歲到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他正“經歷著一個過度時期,就是說,從各個領域中以兒童自我為中心向脫離自我中心過渡。這種脫離中心化同時表現在認識的、社會的和道德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必須引導兒童脫離自我中心主義,教會他們以文章為中心,主題先行。具體做法是:我們先給學生一個支點,一個構思故事的主題,讓他們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思想、討論,學著編“有意義”的故事。
這一階段的教學,我們大致分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先向學生介紹一兩個主題十分鮮明的寓言或者童話,并著重介紹這故事與主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慢慢地領悟。然后,再介紹一篇同樣特色的小故事,回過頭來讓孩子找出這個故事的主題。這樣的討論搞不好會顯得枯燥,所以要特別精心地加以策劃。
第二,在學生對主題與故事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我們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下水”。當然,這種規定的主題,只是一些十分淺而易見的做人的道理、應該遵守的公共道德等。比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等。就讓小孩十分能夠理解的道理出發,結合一些現成作品,讓他們自己展開思想的翅膀,編織故事。
第三,一旦出現了好的苗子,也就是說,有了一個似乎可以表現這個主題的小故事時,雖然,它這時還只是理出一個故事輪廓、梗概。我們及早讓學生一起來討論這個故事,在主題與具體的細節上下功夫,并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等,把故事寫活。在討論當中,有時往往會冒出一些好的故事苗子來。老師只要及時發現,因勢利導,便會在討論的基礎上,產生出確實不錯的作品來。比如,發表在《童話報》上的《磨尖了嘴的丑小鴨》,就是從“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的討論中冒出來;另一篇《穿新衣的風箏》,則是在要求用“不要不聽別人的勸告”這一道理編故事時產生出來的。
2.[瑞士]J.皮亞杰,B.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商務印書館版。
3.《教育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本。
- 上一篇:語文課堂優化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文審美情趣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