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理性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5:24:00
導語:語文理性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小學語文而言,她不僅是工具性課程,而且對兒童的品格底蘊、社會責任感、健康的審美意識、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我們語文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必須“為之計深遠”,為兒童的終身發展作好奠基。
•給兒童多方面的營養。
兒童從進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話式的,一切都是和諧的和美好的,這對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蘊是有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讓兒童總生活在童話里,以為現實生活如同童話世界里一樣。比如烏龜和兔子賽跑究竟誰會贏?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孩子受童話的影響認為肯定是烏龜贏,因為兔子一定會驕傲,在半路上睡大覺。而美國的孩子則理性一些,認為烏龜不可能跑贏兔子,因為既然是比賽,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覺呢?他們的答案就帶有對現實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兒童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與成人有較大不同,我們不可能讓兒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認識客觀世界,但起碼應該讓兒童明白,童話與現實的認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話世界的經驗來指導現實生活。
其次,同伴間過多的、缺乏獨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師對弱勢群體的過多幫助,容易讓兒童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個問題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經看過一位留美學者寫的隨筆,她在文中敘述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兒園,看見一個大個兒男孩從一個小個兒男孩手中搶走了玩具,還把這個小個兒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個兒去找老師,老師卻并沒有直接去幫他,而是對他說,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屬于自己的東西奪回來,老師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個兒勇敢地撲上去,硬是從大個兒手中把玩具奪了回來。我們姑且不論老師的處理是否符合教育規律,但至少對培養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處的。
另外,教師一味的鼓勵和過多廉價的表揚,有可能讓兒童把學習看得過于簡單,使自以為是、淺嘗輒止的情緒滋生,使兒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都懂得了要多給兒童鼓勵,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聰明”成了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用語。多給兒童鼓勵是不錯的,但表揚不能濫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兒童是跳起來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應該給予鼓勵,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說他摘了好大一個桃子;如果兒童有能力跳起來摘一個大桃子,他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個小桃子,這時應不應該表揚就值得斟酌了。我們應該明白,有時批評也是一盞明燈,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陽光大道,而批評以后的鼓勵就像兩后的陽光,能把孩子們的心靈照亮。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兒童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感性的與理性的、理想的與現實的、文學的與科學的、表揚的與批評的,都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不出點洋相是學不會溜冰的,一個人的成長,不經歷點波折是不夠的,所謂酸甜苦辣都是營養,成功失敗都有收獲。
二、給兒童的心靈播下美好情感的種子
兒童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而語文課程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層層嚴格審定的,她非常重視兒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候不能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思維訓練不能脫離健康情感的軌道。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體驗的個性化,從而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比如一位教師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用啟發的語氣問學生:“……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狐貍吃到烏鴉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發言。
生甲:“狐貍借一把鋸子來,把烏鴉落腳的樹鋸斷,讓烏鴉掉下來……”(典型的沒有環保意識,樹能隨便鋸嗎?并且,學生忽視了樹還沒鋸斷,烏鴉就會飛走了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教師評:“很有意思!但烏鴉會飛走,結果狐貍還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貍借一把槍來,一槍把烏鴉射下來。”教師評:“很有創意!竟然想到用先進的武器。這樣,狐貍不光可以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還有烏鴉的肉吃了。”(教師顯然沒有考慮動物保護協會的意見,在為“殘忍”推波助瀾。)
生丙:“狐貍弄一個打火機來,把樹點燃,把烏鴉燒死在樹上,肉就掉下來了。”教師評:“用火攻,有意思!烏鴉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環保意思缺乏,已經犯了森林縱火罪了,殘忍程度升級。)
生丁:“烏鴉叼的肉是給它的孩子們吃的,狐貍想辦法鉆進烏鴉的家,把烏鴉的孩子們捉住,逼著烏鴉把肉交出來,……”師評:“真是絕了!烏鴉再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了。”(哇噻!還是不是老師?還是不是學生?連恐怖分子的一套都出來了。)(轉引自徐衛《學生冷漠誰之過》)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誘導可謂深入,學生的體驗可謂獨特,學生的思維可謂活躍,但它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對兒童的心靈造成了污染。“道德的營養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不良對于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蒙臺梭利《兒童教育》),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要特別警惕的。其實,在《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中,烏鴉愛慕虛榮確實不好(這是文本的價值取向),但也是一個受害者,值得我們去同情。烏鴉本是一種講孝道的鳥,俗話說:鴉有反哺義,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師能從這個方面加以引導,讓學生想辦法去幫助烏鴉改正愛慕虛榮的毛病,那么學生就不僅學習了語文,而且從品德方面得到了啟示,也受到了熱愛自然,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教育。
三、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一個好的行為或好的方法,可能使人得益一時,一個好的習慣卻可以使人受益終生。可以肯定地說,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他還進一步指出:“凡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要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
人們常說,好習慣是童年養成的。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兒童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對于語文教育而言,首先應該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聽,就是傾聽,細心地聽取。有些兒童不會傾聽,要么心猿意馬,要么毫無耐心。培養兒童傾聽的習慣,關鍵在于細心和耐心的聽。只有養成了傾聽的習慣,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傳達出與對方進行平等對話的信息,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說,就是開口說話,良好的說話習慣包括想清楚再說、用普通話說、聲音響亮地說、完整連貫地說等要素。讀,就是讀書。讀書時,書本與眼睛應相距1尺左右,不僅要會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會默讀,邊讀邊思考,在書上作圈點批注,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才是良好的讀書習慣。寫,就是書寫。書寫的姿勢要正確,達到“三個一”(眼睛與紙面相距1尺,身體與課桌相距1拳,手指與筆尖相距1寸)的要求;書寫的態度要認真,達到清晰、整潔、美觀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培養兒童質疑的習慣。質疑是中國傳統的閱讀教學經驗之談,古人認為,“讀書要有疑,從疑而悟”(朱熹語),“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唐彪語)。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質疑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一堂閱讀課應經歷自讀-淺悟-質疑-精讀-深悟的教學過程。不然,一堂課學生都是按老師預設的進行,學生提不出問題,課堂上沒有思維的交鋒,這樣的課怎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質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手段,質疑的前提是熟讀精思,沒有思考和勇氣,就不可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不斷的質疑和探究中,兒童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中質疑,每堂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質疑,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
第三,要培養兒童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中養成凝神靜思、專心致志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品質。心理學表明:一般人不可能高質量的同時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時做,必須使每件事的質量有所降低。古語云:“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專心致志的習慣包括兩個要點,一是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在一個單位時間內緊緊圍繞主攻方向安排學習內容,其它一些與之不相關的事情都不去想,更不去做。二是上課全神貫注地聽講,做作業時聚精會神地思考。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能夠做到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有些兒童上課時易走神,作業時不能進入狀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孟子?告子》),有一點動靜就離開作業思路,然后又從頭開始集中注意力。這顯然是與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背道而馳的。
第四,要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的習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特別是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愛因斯坦就是憑借“懷疑一切”的精神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概念,創立了相對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就要思考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使知識在頭腦中形成體系;就要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不懂的問題;就要不“盡信書”,勇于探索,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10歲時隨老師郊游,看見一女尸漂在河里。老師隨口吟詩一首: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小鄭在年齡、落水原因、三魂七魄是否看得見等方面提出了疑問,然后修改道: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老師連聲稱贊改得好。這種敢于獨立思考、敢于創造的精神,成了千古美談。
第五,要培養兒童珍惜時間的習慣。誰都知道,人的一生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由時間積累起來的,是一分鐘一分鐘積累起來的。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時間,努力擠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那么,他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在兒童的意識中,其時間觀念是不強的,必須經過一個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可讓學生先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今天應該完成的任務絕不拖到明天。然后讓學生不斷地給自己規定進取目標-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指標,不完成指標、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同時,還可用一些善于擠時間、善于利用不起眼的時間做出巨大成績的名人秩事來激勵學生。如漢代學者董遇本是一個農民,為了生計,他不得不整天做工或下地干活,但他利用“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晝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的時間勤奮自學,終于成為一代學者。再如阿基米德利用洗澡的時間發現了浮力定律,愛因斯坦利用等朋友的半小時解決了一個數學難題,小時候利用煮飯的時間讀書等。要讓學生真正明確“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魯迅語)的道理。
培養一種好的習慣并不容易,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反復的實踐,直到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在一個好的習慣沒有養成之前,教師的提醒和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發現,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上,老師還是比較注意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但到了高學段往往就不太關注了,這就可能使一些不良習慣重新抬頭而前功盡棄。比如不良的讀書寫字的習慣對兒童的身體特別是視力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我們到五、六年級的課堂上去看看,真正養成了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的兒童卻并不是大多數。因此,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永久性課題,要做到常提醒,常示范,講養成。
- 上一篇:腎移植手術安全性論文
- 下一篇:心臟滌綸補片修補術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