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1 02:57:00

導語: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內容豐富,說理透徹,博大精深。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從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和教益。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葉老“立誠”的作文教育思想

1924年,葉老在《作文論》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誠實含著以下的意思: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虛偽、浮夸、玩戲,都是于誠字正相反對的。”(《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頁。)這里所說的“誠懇”、“嚴肅”的“態度”,其實質是做人的品德問題;所說的“原料”的“真實”、“深厚”也就是文章內容上的“求誠”。顯然,葉老按照“求誠”的要求,把做人與作文聯系在一起。1962年,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明確提出“為文”“立誠最為貴”。1962年12月28日,葉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對早期“求誠”的觀點進一步發展完善,對“立誠最為貴”作如下解釋:“承詢‘立誠最為貴’一語。此語自‘修辭立其誠’來,無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養,實際鍛煉,亦復包蘊在內。茍德之不修,實之不講,雖自以為‘有物’,自以為‘由衷’,猶未‘誠’也。”這個解釋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給文章的“立誠”下定義;第二是說文章的“立誠”應包括品德的“立誠”在內;第三是說品德的“立誠”決定著文章的“立誠”。不難看出,葉老把“立誠”作為人格修養和文章的完善統一的理想境界,闡明了做人與作文的關系。葉老的這個觀點,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闡述:“話與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的話,寫幾分的文。只會打折扣,不會超過增多。所以說或寫似技能而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說一首詩也如此。”(《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頁。)綜觀葉老從早期到晚年的“立誠”主張,其內容、觀點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說“立誠”貫穿葉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終,是葉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誠”是中學生乃至社會一般成員寫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以為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教育學生把精神“立誠”放在首位

葉老強調,作文要“立誠”先要做人“立誠”。他說:“‘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空口念著是沒用的,應該去尋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頁。)這里所說的“源頭”即生活的充實、精神的純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馬遷和杜甫的例子說明這一點:“我們歡喜讀司馬遷的文,認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業、游歷以及偉大的志操。我們歡喜詠杜甫的詩,稱他是大詩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熱烈的同情與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個生活空虛的真的文家,我們只好說無能了。”(《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頁。)這兩個例子精辟地說明了在寫作活動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葉老曾建議,各種論寫作的書都應該寫一段“做人論”,非此不足以引起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葉老認為,指導中學生寫作也必須從“立誠”出發,把“做人”與“作文”很好地統一起來。葉老諄諄告誡教師,指導學生作文不能只著眼于技能,必須時時顧及學生“其人”這個整體,把精神“立誠”放在首位,重視對學生志操的陶冶,訓練思想,培養感情,鍛煉觀察。教師訓練學生作文能力,首先應該著重在這些方面。倘若他們養成了“誠實”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確的,思維日漸縝密完善,情感日漸豐富純真,觀察也日益敏銳周到,他們的作文就不難做到理真、情切、意達,自然會寫出“立誠”的佳作。如果教師指導作文專務形式技巧,讓學生在各種優秀作文選和應考練習冊中尋找秘方訣竅;在作文評講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達方式上,這就本末倒置了。其結果是終其身而不能達到理真、情切、意達的目的,與作文“立誠”的目標相去甚遠。

二、引導學生樹立“有所為而作”的態度

就寫作而言,中學生乃至社會一般成員寫出言之無物、言不由衷文章的病根,除了人格修養不夠以外,主要是缺乏“有所為而作”的寫作意識。

1964年1月4日葉老在《答宋育瞳信》中指出:“我謂實際作文,皆有所為而發,如作書信,草報告,寫總結,乃至因事陳其所見,對敵斥其謬妄,言各有的,辭不徒作。”(《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頁。)葉老的“有所為而發”“言各有的,辭不徒作”的寫作目的是與作文的“立誠”緊密關聯的。試想,作者在動筆之前,想著讀者的需要,想著文章所要發揮的社會效用,就不會寫出那些言之無物、言不由衷的文字去浪費別人的時間。這樣,寫總結,一定要指出過去工作的經驗教訓和今后的改進方向;寫通訊則努力使廣大群眾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提高群眾的覺悟;寫廣告就為著給消費者介紹某種商品的性能和優點,以擴大銷路。當然,學生練習作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寫作能力,這是與實際寫作不同的地方。但僅僅從為了提高寫作能力這一點出發,這種練習也應該是“有所為而作”。朱自清說過,這種練習也是一種應用,不過是應用于假想的讀者。

考察當前的作文教學,不少教師忽視“有所為而作”的問題。相反,“為應考而作”倒是非常流行的。教師為應考而教,學生為應考而練,把作文訓練的目標盯在應考上,過多地注重文章的形式和表達技巧,而忽視對學生的精神訓練和對生活認識能力的培養,忽視作文內容是否有感而發,是否發揮了語言的交際功能。這樣必然把作文教學引向應考模式的訓練,引向形式主義的死胡同。葉老告誡我們:“作文不是為了考試,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要提倡有所為而作。”(《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第103頁。)

說到“有所為而作”,自然要涉及作文命題。好的命題,可以誘發學生產生“有所為”的意識,反之,學生會覺得“無所為”。葉老強調語文教師要明白一個道理:實際寫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題目;學生作文是先有題目,后找材料。這是學生作文與實際寫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為了便于教學,命題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種形式。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此,教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否則,作文命題是無法進行改革的。葉老認為,作文命題應注意兩點:一是命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時又是他們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能誘發表達的欲望;二是命題本身要顯示寫作意圖,學生通過審題能充分認識到寫作的目的性。葉老的這些觀點啟迪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寫作心理的研究,重視作文命題科學性的探索,以便使作文訓練的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不斷去體驗、感悟生活中離不開寫作,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引導他們樹立“有所為而作”的態度。

三、啟發學生走向“生活充實的路”

葉老指出,“求誠”的文章來自生活的充實,“所以我們只須自問,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在向著求充實的路上?”“要使生活向著求充實的路,有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感情。”(《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頁。)如何訓練思想、培養感情呢?葉老認為,訓練思想的途徑和方法是熱愛生活、深入生活,廣泛地接觸外物,運用觀察力,在觀察中認識、思索,不斷積累生活的經驗,使思想日益成熟,具有判斷是非、辨別美丑、評價生活的思辨能力。說到培養感情,葉老指出:“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生活永遠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覺這生活永遠是充實的。”(《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頁。)他還告誡我們,不應當用“淡漠”、“消極”的情感去對待生活,否則寫不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頁。)葉老的這些見解十分深刻。第一,他把指導學生作文的著眼點放在做人上,強調不斷引導學生向著生活充實的路走去,除此沒有別的可靠方法。第二,他把指導寫作的著力點放在擴大學生的生活積累上,強調重視對學生認識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第三,他告誡我們不要用消極、冷漠的情感對待生活,而要在充實的生活中培養健康、美好的情感。這樣,才會寫出內容充實、情感真摯的文字。

然而,目前不少教師的作文指導總是把著眼點放在寫作技巧和方法上,不惜花時間訓練這種做法那種做法,而忽視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培養,結果使我們的學生在許多社會現象面前缺乏獨立的認識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作文指導的一大誤區。把學生引向生活充實的路,不僅是作文指導的需要,而且是學生學會做人的終生需要,在這個問題上引導好學生,語文教師是責無旁貸的。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葉老說過,閱讀和寫作都是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習慣才行。譬如坐得正,立得正,從生理學看來,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決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時候再來想坐立的姿勢應該怎樣。必須養成坐得正立得正的習慣,連生理學什么的也絕不想起,這才可以終生受用。葉老的話告訴我們,養成習慣要從平時抓起,訓練有素,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方能終生受益。葉老還多次強調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重要性。1973年他在《答李業文的信》中指出:“當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不是馬馬虎虎,粗枝大葉)看書讀書的好習慣。寫東西也一樣,不論寫個紙條,寫封信,寫一篇墻報的文章,都要正確、老實、實事求是,不瞎說,不亂說,不糊里糊涂地說。看書讀書寫東西都是要干一輩子的事兒,養成了好習慣,不僅是個人的益處,對于社會生活和各項工作也大有益處。”(《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1頁。)從葉老的這些論述中不難看出,文章要寫得像個樣子,還在于平時養成“立誠”表達的好習慣。平時沒有“正確、老實、實事求是”的寫作習慣,是決然寫不出好文章的。

對于良好寫作習慣的養成,葉老總結的規律是要靠環境的習染,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自己要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教師的作業批語、操行鑒定、教學板書都要字跡工整,教學語言要規范,在說和寫方面為學生作出示范。其次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讀書作文都要有一些常規,從閱讀寫作的態度到方法、格式的要求都要使學生心中明確,嚴格去做,合乎規范。再次是要注意大的語文環境的熏陶。學校班級環境布置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學校所有付諸文字的東西,都應力求合乎規范。還可以引導學生評論街頭巷尾的廣告、啟事、招牌,指出其錯誤的地方,學習其正確的方面。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反復感受,自然有助于養成運用語言文字的好習慣。

198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重印夏丏尊、葉圣陶合著的《文心》,葉至善先生在“重印后記”中寫道:“我的岳父和我的父親都主張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貫穿在教學的全部活動中,所以他們筆下的語文老師(指《文心》一書中的語文老師)不光是教語文,還隨時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他做事認真,為人誠懇,對學生平等相待,有問題共同研討,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所以學生都親近他,敬佩他,把他看做榜樣,毫不勉強地樂意學他。如果學校里的老師都能這樣以身作則,就會蔚成濃厚的精神文明的氣氛,使學生隨時隨處受到熏陶。”這一評述實際上是葉老崇高人格的寫照,是對葉老教作文與教做人思想的概括。借此,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葉老“立誠”的作文教育思想的認識和理解,激勵我們按照葉老的作文教學觀去不斷實踐,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