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審美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10:13:00
導語:語文教學審美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育。語文教學,處處是在進行審美教育。即以語文學科為載體,而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滿足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之目的。
教育學生識美、愛美,從而去創(chuàng)造美,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應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都是人類崇尚真、善、美的必然結果一樣,一個教師,要想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必須善于挖掘本學科教材中所深含的美質(zhì),以激發(fā)學生興趣,使之“樂學”。在中學諸學科中,語文學科與美育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說處處是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當然,在這種審美教育中,由于不同的審美主體(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審美積淀不同,面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對象(學習內(nèi)容),理解的深淺度不同,頭腦中所貯存的記憶表象(生活經(jīng)歷)多寡不同,對審美客體的美學意味感受就不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一樣。為此,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即審美活動過程中,務必因審美主體而異,因客體對象而異而因材施教,努力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最終到達創(chuàng)造美的至高境界。因為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要求。
詩、詞、曲、賦、小說、散文等文藝作品中,都凝聚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它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表現(xiàn)著巨大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在教學中適當剖析,可利用美的事物,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那藕花深處鷗鷺驚飛的美景,怎能不讓學子們?yōu)檫@自然的外在形式美而鞠躬傾倒,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賈平凹的《小桃樹》中,那在風雨中飄搖又倔強挺立的小桃樹形象,又不能不讓人為這自然之物的神韻所嘆服,它用美的呼喚啟迪著人類的心靈。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講解,又促使學生對教材字里行間的小桃樹形象進行深入地審視,繼而又賦予它以新的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美,使學生從心中涌起奮發(fā)向上的豪情。這樣,便完成了由欣賞美到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的歌劇《白毛女》,主人公喜兒的純潔善良、熱愛生活,以及王大嬸一家與楊白勞一家之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純樸的人情美,與黃家鬼門關的險惡、狡詐形成審美意義上的鮮明的美丑對照,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舊社會本質(zhì)的不同,而“懲惡揚善”的思想也同時得以弘揚。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審美意義就在于,他以自己作為封建科舉制度犧牲品由生而死的經(jīng)歷,向人們毫不保留地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使人們由孔乙己這一審美客體,進而產(chǎn)生了魯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感受。德國詩人海涅曾說,“在一切創(chuàng)造物中間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更好的東西了。”這句話道出了人追求美的真諦:一個人的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內(nèi)在美,即心靈美。心靈美是指蘊藏在人的內(nèi)心之中的思想、智慧、情感、意志、興趣愛好、個性傾向等品質(zhì)在全面和諧發(fā)展中構成的美。《第二次考試》一文中的陳伊玲,這位報考音樂學院的姑娘,穿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報名表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張朝氣蓬勃的,惹人喜歡的臉,教學時要把這儀態(tài)美的陳伊玲,演唱后表現(xiàn)的謙遜美,以及公而忘私忘我救災所表現(xiàn)的心靈美的陳伊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陳伊玲的整體形象美。
其實,文藝作品以外的文字——應用文的教學也并非與美育無關。從書信類應用文的格式看,頂格稱謂表尊重的形式,即會令讀到此種應用文的人,內(nèi)心蕩起愉悅的美感。因為它是禮貌文明美的表現(xiàn)。固然,這種美感層次是較低的,比不上更高層次的美,但它是由感受文化內(nèi)涵時所得到的。無論是文藝作品的教學,還是應用文體的教學,都需要教師去探入挖掘其中所深含的能夠啟迪人類心靈,并使之得以崇高的因素。當然,教師當以健康、飽滿的情感投入其中,去感受,去陶冶,因為沒有情感就沒有美感的產(chǎn)生和力量。
前文所說,感受美、欣賞美,是為創(chuàng)造美。在這一審美活動中,又必須遵循高標準,讓所有學生參與審美實踐。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欣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yǎng)的。”只有用高標準學會欣賞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才能樹立崇高的審美規(guī)范。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余,教師應鼓勵學生憑借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和知識經(jīng)驗去閱讀那些能夠開啟人心智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古今中外經(jīng)典篇章,也只有如此才能寫出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佳作來。
鑒于中學生審美經(jīng)驗和知識經(jīng)驗的不足,所以要想達到對審美對象的深層次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缺乏對審美對象美學意蘊的深層次理解,要獲得完美的審美享受,那更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要懂得:“美是人自己從他的靈魂深處創(chuàng)造出來的。”(高爾基語)所以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美學品味,從而像火車頭帶動車廂一樣帶動學生進入一個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 上一篇:中專個性化語文教學論文
- 下一篇: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