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多媒體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10:18:00
導語:語文多媒體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效能;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能力培養
論文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優點很多。但也并非完美無缺。本文探討了語文多媒體課件中常有的較為普遍的缺憾,提請人們更多的思考、探索、揚利除弊,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多媒體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借助于這種新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很多傳統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設想。其優點大致可歸納為這些方面:一是創設新穎和諧活潑的教學情境;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體作用的發揮;三是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四是開辟立體多向深層的思維途徑;五是擴大教學容量,強化教學信息。可見,把多媒體引入課堂,可以使“黑白”世界變得有聲有色。尤其是語文課堂,學習內容情景交融,授課教師妙語連珠,加上多媒體出奇制勝,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教學效果得以明顯提高。然而,“道源于一成于兩,古之言道者必以兩”,世上沒有一種新生事物能夠完美無缺。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也不會例外。語文多媒體教學中的缺憾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的過分直觀化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再創造力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一個很大的優勢在于:多媒體能把課文的內容更形象地表現出來。如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可以把粉妝玉砌的濟南冬景放映出來;教《木蘭詩》分析木蘭的性格時,可以把動畫片《花木蘭》放映出來。然而,這個優勢也暗含了很大的劣勢。圖像把人和景直觀化固定化,抑制了學生通過抽象的文字進行想象的能力,也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通過文字,可以“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媒體卻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日本作家青岡卓行在《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膀。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米洛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一件偉大的藝術品需要給欣賞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它同樣如此。傳統語文教學中抽象的文字雖不能像直觀的圖像那樣給學生視覺、聽覺的直接享受。卻給學生留下了想象、創造的空間,可以使學生獲得問接的享受。
二、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
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通過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樣”的包裝之后的“教師意志”的傾瀉,是一種現代化的“灌輸”和“填鴨”。例如,在教一些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時,不少教師往往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朗讀一下課文,然后就用大量時間放映有關的風景畫面: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或是寫作這方面的作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制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卻忽視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熱鬧掩蓋了真情的流露。這些課件固然能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種感官的興奮刺激,但也只能停留在表層上,無法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深層的靈魂,淡化了語文人文性的特點。
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進發。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三、本末倒置,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要提高這一能力,“白紙黑字”的文本閱讀具有永遠不可替代的價值。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精彩的語言,只能經過反復誦讀、感悟和理解,才能從中獲得營養。再精美的畫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韻,若要領會其中精妙之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功夫在“讀”,在讀中用心去感悟,優美語言的運用,要靠腦去積累。因此,只有經過學生的思維才能吸取到營養。語文課堂教學應以文學作品為本,多留給學生閱讀與思維的空間,否則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語文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讀書”“品味”,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認同感和文字的親近感,而不是反“文本”弄成五花八門的新玩意去投學生追求的感官愉悅之所好。語文教學要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和認識到文字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學生的語文水平才是真正提高。轉
教師為了讓課件豐富多彩,總是想方設法地又用彩圖、又用動畫、又放音樂。而事實上,有許多課文的內容是難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彩圖、動畫、音樂的。于是,有些教師便“急中生智”地用了一些純粹只起裝飾作用的與內容并無關聯的彩圖、動畫、音樂,這些東西除了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收過去。對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毫無用處。這不能不說是教師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理解上的偏差。是否需運用多媒體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的形式來體現,也不是所有的內容用多媒體來教學,就一定會比傳統的模式更高一籌,有時“畫虎不象反類犬”。會弄巧成拙。
五、運用課件目的不明,課件內容大而全,學生難以吸收
所謂“大”,就是知識涉及面非常廣;所謂“全”,就是凡是本課書所涉及的學習內容一概包括進去。而且在上課時。教師也不加選擇地把課件內容全盤搬了出來,課堂容量非常大。容量大本是一件好事,但凡事不能過頭,“貪多嚼不爛”。課件是輔助課堂教學的,教的主導方是教師而不是課件,內容完全不必面面俱到,而須突出重點和難點。否則,教師所上的課便會主次不明,學生在感受一陣熱鬧后,茫無頭緒,不知該掌握什么。
對語文這種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恰如其分才能煥發其本身的魅力,否則那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好看、熱鬧、時髦,甚至是用最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表現最落后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多媒體代替不了語言文字本身的主觀性,代替不了“可意會但不可言傳”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學生之間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激勵感染。人的許多能力是在自由環境下無意識地形成的,教師恰當的手勢、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語言,可以創設和諧多彩的語文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師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網絡教學的符號系統。無論聲、色何等豐富,也彌補不了這一個性化的教育。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學會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提高思想素質。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信息的載體,因此,語言文字是一種有著無比巨大的想象空間的獨特藝術。學習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參與,需要對語境的感悟和想象,其豐富性與復雜性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語文能力的養成是以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為基礎的。因此。在先進科技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仍處于探索階段的今天。要勇于進取,善于探索,揚利除弊,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多媒體教學的根本所在,才能真正起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 上一篇:語文教學中的體會分析論文
- 下一篇:油田黨組科學發展觀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