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0 10:05:00

導語:語文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探討論文

古代私塾的教學方法,讀起書來是人聲鼎沸、書聲朗朗。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培養語感,讀的書多了,也就漸漸理解了。因為不讀書,無法深刻理解文章;面對文章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不太出格,符合文章的意思就行。

朗讀應該進入學校,更應該進入語文課堂。“三分詩,七分讀”,文學作品,尤其是以詩歌為代表的韻文天生就是供人“讀”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確,“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洪鎮濤老師在討論“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癥法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時,認為:語文教學存在著一個長期性、全局性的失誤,那就是“以學生研究語言取代了學生學習語言”,也就是說語文教學長期以來被當作了一門知識性和純理性的學科來教,過多的知識傳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感悟。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來,尤其是重視朗讀和背誦,因為朗讀和背誦有助于語料的積累和語感的習得。

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組成的。學生通過閱讀范文,學習規范、優美的語言,迄今為止仍然是學習言語的一條最簡捷、最有效的途徑。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朗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我們所理解的朗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的過程,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朗讀教學,就是通過有聲語言再創造文學語言中的藝術形象,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思想內蘊,使學生獲得信息、知識,達到甘美的享受的過程。

初中階段,學生年齡大多是十四到十六歲,是屬于記憶的“黃金階段”。如果有意識地讓初中學生多讀多背,這對他們理解課文以及對中國經典文化的積淀都是很有幫助的。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陸世儀說得很有道理:凡人有記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識漸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這些話完全符合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實際,在這一點上,我國傳統的蒙學其實是很符合心理學原理的。我國現當代那些著名的文學家沒有哪一個不是精美文章爛熟于心的,有的甚至能背整部的《紅樓夢》。所以說,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也應重視熟讀和背誦,因為這是培養書面語語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必要途徑,也是重要途徑。

既然文章的朗讀和背誦這樣重要,那么該怎樣實施呢?張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主張,即:閱讀文章“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他說:教一篇文章,必須讓學生透徹理解全篇思想內容,并且從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識上的啟迪,感情上的陶冶,不這樣是不對的,可是辦法必須是帶領學生好好地讀這篇文章,一字、一詞、一句、一段地都讀懂,把文章的安排組織都搞清楚,用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學生。例如教學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絕不是為了了解荷塘月色有多么美,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字詞句來描繪荷塘月色,如何將情感巧妙地融于景色之中,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

在這方面,很多語文教育前輩已經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于漪老師認為:一篇文章的精髓總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的,如果只是講語言文字,而忽視文章的精髓,就沒有感染力;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字,只講文章精髓,語言表達的奧妙也得不到反映。因此她始終以言語形式為切入口,抓住表意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文章的寫作內容。教學《孔乙己》時,她就緊緊扣住“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深入剖析“站著喝酒”與“穿長衫”兩短語之間的矛盾,在讓學生為孔乙己悲劇命運唏噓的同時,又深得語言文字運用之妙。

基于這個道理,一堂好的“讀”課,教師應該在“讀”的方法、態度、情感、價值等方面都要潛心構思,精心布局,讓學生讀得層次分明,讀得酣暢淋漓,讀出豐富多彩的味道來。學生通過誦讀,不僅體味了文章的意味,把握了文章的情調,領略了文章的意趣,還沐浴了一貫到底的文氣。

例如,教《我與地壇》,要充分考慮閱讀的個別性,即人生經歷不同的學生,與史鐵生及文本心靈距離是不同的。文本的核心是:人應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一切不幸命運的贖救之路在哪里?教學時,采用誦讀法,讓學生以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靠近作品生命的某一個角落,通過對親切、和美的文字的真切感受去領悟史鐵生是在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寶貴經驗傾訴給讀者,用他的苦難提升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全身心投入的誦讀,使學生產生了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再如,莫泊桑《項鏈》的教學實踐,可以采用教師范讀、學生分角色讀、跳讀、補讀、復讀、演讀等多種誦讀方法,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征。

我在執教《變色龍》時,就采用了多種朗讀方法。聽錄音讀,感受別人口中的奧楚蔑洛夫;分角色讀,揣摩分析自己口中的奧楚蔑洛夫;演讀,扮演自己心中的奧楚洛夫形象;通過這樣反復誦讀,奧楚蔑洛夫這一“變色龍”形象已經深深扎于學生的腦海之中。

可見,朗讀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可以讓學生在精神漫游的過程中盡情領略語文生活的精微與高妙,它是學生走進語文世界的通衢。語文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找到最適合于釋放才能的契機,讓語文的詩意充盈學生的瑰麗人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教改漫長的征途中,語文教學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值得慶幸的是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出來,這將為語文教學打開更為廣闊的天地。所以,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有一種理性的思考,都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和踏踏實實的教學作風,丟掉花架子,練練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創新思想又實實在在的教學境界,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的語文教師。

【摘要】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朗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朗讀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可以讓學生在精神漫游的過程中盡情領略語文生活的精微與高妙。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