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古典文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0 10:48:00
導語:語文教學中古典文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大綱》談到基礎知識要求時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學知識文體知識。高招試題中有對古詩詞的鑒賞和對名言名句的默寫,而名言名句除了一部分出自教材外,另一部分中的大部分就出自古代詩詞。在小學初中階段,雖然學生已接觸過一百多首古詩詞,但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對這些詩詞的理解還處于皮毛狀態,只是會口頭背誦,卻不知其蘊藏的豐富內涵。這遠遠滿足不了高中階段的需要,還必須讓學生在掌握古詩詞知識并不多的基礎上了解更多的內容,有步驟地指導演講的學生向同學介紹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著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其重要成就;介紹初唐四杰、蘇門四學士、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及其影響;介紹古體詩、近體詩等有關文學常識,進而達到豐富學生文學知識和文體知識的目的。
其次,課前五分鐘演講古詩詞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
學生為了使自己在講臺上講好,必然會積極思考,翻閱資料,請教老師。由往日的“老師教我學”的狀態進入到主動鉆研一首詩詞的境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知識逐漸滲入的過程。其獲得的知識量遠遠超過單聽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這樣寫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通過查閱資料,學生透過詩的字面,可以發現:詩人從“朱雀橋”想到“烏衣巷”,從“野草花”想到“殘照的夕陽”,在這種景物的烘托下,作者把筆觸轉到上空正就巢的飛燕,由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聯想到王謝權門昔日的輝煌,喚起讀者的想象。在指導學生背講時,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深入觀察生活進而聯想的方法。
第三,課前五分鐘演講名詩名詞對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大有好處。
古典文化,尤其是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深刻的,要真正弄懂古詩詞的含義,決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上,而要挖掘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層內涵。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病梅館記》這篇文章的注釋中有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中“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就不能僅僅從字面上理解。而要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挖掘出“萬馬齊喑”的比喻義。在探究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第四,通過課前五分鐘賞析古詩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大凡作家、詩人在青年時代都背誦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所以寫起文章來才會左右逢源,出口成章。像臺灣作家瓊瑤,她的作品盡管有人視為“窮極無聊”,“愛情模式”,但她的古典文化功底不容忽視。她作品下的主人公,現代的多能賦詞作曲,信手拈來;古代的多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出口成章,下筆成詩。她賦予她故事中的人物一種超乎常人的語言能力:《一簾幽夢》中的紫菱會寫“一簾幽夢”,費云帆便能把它譜成歌曲;《彩霞滿天》里的殷采芹更是從小就會歌唱“彩霞滿天”。她的語言讓人細細品味起來,總有齒頰留芳的感覺,這種運用詩詞營造美輪美奐意境的功夫,怕是每位讀者都會大加贊賞的。
由此可見,要求學生在緊張的高中階段,每節課前有5分鐘咀嚼玩味古詩詞的時間,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詠”是很有道理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有意識地引導之下,我竟發現不少同學在周記、作文里談到、用到往日講過的詩詞。這一點很能說明學生在寫作時已經有了一種意識:想用恰當的詩詞名句讓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
第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準備課前五分鐘古詩詞演講,還可陶冶學生情操。
古代優秀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精華。研讀古典文化中的精品,不僅可以學到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從中汲取精神養料。學習杜甫的《望岳》,可以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習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岳飛的《滿江紅》,可以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學清照的《夏日絕句》,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可以讓我們體會作者在當時那個時代有才干卻不能施展抱負的慘況,進而珍惜現在的生活,爭取早日擁有一技之長。
最后,對于課前五分鐘演講過的古詩詞,教師還可要求背誦其中的二到三首。
只要合理安排,一周背二到三首完全可以做到。畢竟,背誦有助于培養學生記憶能力,而記住的知識又會為日后學習新內容打下基礎。這么做,實際上也是對課前五分鐘絕好的善后措施。它可以鞏固對詩詞句的理解認識,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記憶力必會提高。“腦子越用越活”講得就是這樣的道理。
總之,倡導課前五分鐘古詩詞演講,寓古典文化于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繼承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產。因為,學習不應僅僅拘泥于中學課本上選的篇目。
【摘要】進入高中階段,好多學校在語文課堂上開設了課前五分鐘演講,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典文學
- 上一篇: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論文
- 下一篇:企業債券發行情況調查與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