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評價觀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14 09:06:00
導語: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評價觀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新課程理念下語文好課的標準是:教育性與發展性的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一;多樣性與充分性的統一。
“什么樣的語文課是好課?”目前,課程論專家、教材論專家、教育專家眼中的標準并不一致。在20世紀90年代對語文有工具論與人文論之爭,進入21世紀逐步歸結到課堂“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標準的口徑上,在“綜合”的旗幟下,許多語文課上得失掉了“語文味”,聞不到語文特有的氣息。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側重于教師講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師基本功占30%,教學過程占60%,教學效果只占10%,而新課程理念下課堂評價指導思想是,在教師提供的條件或創設的特定情境下,每個學生自我發現了多少新東,在這一過程中又發現了多少解決問題的策略與途徑。
一、一堂好課是教育性與發展性的統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边@就是語文教學的教育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追求“整體效應”,重多元,重綜合,重在“立人”。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1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競爭已經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不再僅僅是為了一張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適應就業的需要,而是貫穿于學習者的一生。語文應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從功利性的角度來講,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當中,學生在學校要生存,今后在社會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讀好學校,找“好”工作,這一切都必須通過考試這一關,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是一個人能在社會上持續生存發展下去,并且“持續”得很好,就不應僅靠考高分,還應擁有較強的能力,在語文上表現為讀寫聽說能力、交際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學能力,能迅速、準確地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應通過學習語文懂得一點生活的情趣,建構一個精神家園,培養一種高尚的人品,形成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些便構成了現代人發展的許多內涵。
二、一堂好課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要姓“語”姓“文”,體現它本身的個性,就必須體現出師生是在進行語言學習,應有語言積累、語言誦讀、思維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是思維的現實,是其外在表現形式。所以語文教學就要圍繞著語言去做文章,大力提倡范讀、誦讀、賽讀、析讀、理讀、比讀、品讀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這樣語文學科本身的科學性才能體現出來。有人說“教育是人學”,語文教學更是如此。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所以教學方法又要體現人文性,充滿著人性的關懷,尤其是在教學評價上,更要突出這一點。對于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我們要貫徹“及時、客觀、豐富、有情”八字原則。
1.及時——“趁熱打鐵”,知曉“學情”。及時評價,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有利于學習反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持續學習。
2.客觀——求真務實,追求“真”理。正誤要分明,不能誤導學生,以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堅持科學的品質。這樣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3.豐富——“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學情不同,個性也有差異,對待不同的學生,我們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又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宜“激將”就多“激將”,宜表揚就多表揚。評價時的方式也應豐富多彩,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語言本領,可根據學生學習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朗讀方面可側重于語速,可側重于重音,可側重于變調;寫作方面可側重于開頭,可側重于結尾,可側重于表達方式,可側重于語言表述……
4.有情——熱情鼓勵,增加動力。學生畢竟是學生,他是為“學”而來的。對正確的學習行為與結果要肯定表揚,對不正確的學習行為的評價要講究策略,可變直為曲,變灌為導,變批評為啟發,變嚴肅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三、一堂好課是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學手段就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手段要為教學服務,要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不能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打天下”。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調動一切可用因素為教學服務。所以,語文課從其學科本身角度來看是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四、一堂好課是多樣性與充分性的統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堂活動就是一種語文實踐,所謂活動的多樣性是指課堂活動形式多樣。目前,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升學的壓力、教學方法的呆板、教學內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厭學語文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要求,組織不同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語文學習的真諦,從而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的充分性是指我們開展活動不是為“活動”而“活動”,不是表面上的“嘩眾取寵”,而是讓活動達到一定的層次和深度,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活動充分的最主要的標志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浮出課面。這里所說的“浮出課面”,不是說學生不需要教師的作用。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睂W生的關注不是包辦,不是“替蝶破繭”,而是要讓“蝶”自己嘗試著努力掙扎,自己獨立破“繭”。這是對學習主體的尊重,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不斷實踐。
在創設多樣性與充分性的活動時,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多與少的關系。并不是說每堂課上學生活動總是越多越好,活動的數量應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與教學形式協調配套。二是動與靜的關系。并不是說每堂課上學生總是“動”著就好,因此,外顯的“動”是必要的,但這應是課堂的必需;而有時候學生深層次的“靜”思,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的表現,也應大力發揚。
- 上一篇:高等職業院校組織結構改革論文
- 下一篇:消防員個人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