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應用論文

時間:2022-09-10 10:13:00

導語:大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學習策略

論文摘要:合作學習作為有效教學模式之一,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現代課堂的各種教學。論述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介紹其模式結構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以期進一步探索適應當今時代需要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

著名教育家、大學語文教育專家徐中玉指出,當前大學語文課改革,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學語文課教師的整體水平。大學語文的教學。不能教師站在講臺上一人講到底,要采取互動式、啟發式教學。這要求授課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視野。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師生在課堂上或課堂下平等討論,各抒己見。讀完一文后,有何啟發,有何疑問與心得,大家交流探討一下,這樣才有利于“教學相長”。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不僅在于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更在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在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堂也不只是教師對文章的精彩分析.更應該使學生對文章的深入思考。不只是教師一言堂.更應該是所有每一個學生參與的課堂。合作學習。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學生心理氣氛.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之一.被譽為“近十年來最需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和當今社會最有效.最進步的學習方式。這一理論運用到大學語文教學中.將有助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學習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

一、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的觀念和實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國古典的教學名著《學記》中就有“相觀而善謂之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之說。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為一種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合作學習理論在2O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美國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理論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的異質性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評價為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的目標。它側重于以群組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其合作意識。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是在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建構,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進行學習的,學習涉及到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效仿。協助和激發。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對事物唯一正確的理解。既然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就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的基礎。而且。學生在與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員的交往中.有將潛在的發展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并創造更大的發展的可能。

2、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說的創始人考夫卡指出.群體是成員之間的可以互賴變化的動力整體后來勒溫對其進一步闡述。他認為:(1)群體的本質是導致群體成為一個動力整體的成員之問的互賴在這個動力整體中.任何成員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的變化:(2)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能激勵群體達到共同的預期目的。我國學者稱之為來自集體內部的一種“能源”。在合作的集體中.個性差異、學習風格不同的成員互相交流,產生新的認識在平等、自由、依賴的環境中,用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充分借鑒了集體動力理論形、,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3、合作學習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五大要素:(1)積極互賴——每一個成員對小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相互依賴就沒有合作學習。(2)互相互動——每個成員的學習都有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相互促進,達到彼此促進的目的。(3)個人和小組責任——在合作學習中必須明確制定小組和個人兩個層次的責任。(4)人際及小組交際技能——合作學習本身比競爭型和個體化學習都要復雜.有建設性地解決沖突的技巧對學習小組的成功尤為重要。(5)小組自評——小組成員討論他們之間是否維持著有效的工作關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學習環境中系統地構筑這些元素,才能確保有效的、長遠的合作學習的成功。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結構

與傳統班組授課形式相比。合作共學大大增加學生交往,強調學習者的個人發展與參與意識.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激發其學習興趣。發展其語言綜合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起著積極作用。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監控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個人獨立學習,又在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小組同伴共享學習資料.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并互相影響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實現小組目標。小組成員在不斷表現吸收、反思、和自我調整中獲得成功的機會,并能使每個學生全面參與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讓信息流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學習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合理的分組是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合作學習主張“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學習能力等主要方面進行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學生也可以根據彼此之間的關系、興趣愛好等自行組合。在寬松、和諧的合作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讓學生經常換組合作學習。既可活躍合作的氛圍,還可讓學生體驗和學會如何與不同背景、不同學習能力、有著不同想法和思維的同學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確保小組內每位組員都能擔任一定的角色.并負起每個角色應承擔的責任。例如。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等。為便于團結協作和培養各項能力還規定組內成員應定期互換角色,體驗不同的學習責任。

合作學習小組首先要有全體組員的目標.即要求學生運用正確的閱讀策略在規定時間內快速準確地查找有效信息。為達到這一共同的目標.學生問必須要通過分工合作、資源共享、角色輪換、集體獎勵等手段形成和諧有效的依賴關系。小組目標是合作學習的內在動力.共同的目標是形成小組凝聚力的前提和關鍵。以《大學語文》(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課為例,合作學習目標可設計為:1.把握辛棄疾縱橫揮灑、慷慨激昂的詞風:2.了解辛棄疾愛國報國的創作基調;3.鑒賞《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合作學習任務可分解為:1.辛棄疾生平;2.辛棄疾的詞作及創作風格;3.《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創作背景;4.陳亮生平及創作;5.辛棄疾與陳亮的關系及“鵝湖之會”:6.辛棄疾與陳亮之間的詩詞唱和;7.前人對《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評注等。

小組預習與合作討論根據教材內容事先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并布置給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有目的地預習。在小組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教師的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在討論中辨明是非,培養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總在不斷地產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學生慢慢擺脫自我原有的狹隘認識和片面思維.超越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在討論時,學生參與并聆聽。組員可逐個發表意見,也可一人發言為主。其他人補充為輔。同學們應鼓勵互助,取長補短。教師要控制好小組討論時間.監控組員行為,保證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組長集中并整理好成員的發言后,進入“小組報告”環節。各小組討論后,可以個人自述、全組合作陳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報.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同時記錄報告中的精彩和不當之處.以便作深層交流和討論。在小組合作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組內中交流過渡到組際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適當的講解,起到點撥的作用。

作為合作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組評價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依據。鼓勵學生合作互助、共同進步。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合作小組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效果(測驗)等。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采取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學教學體系中.對小組總體成績的評價和獎勵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學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體學生。實際上卻鼓勵個人間競爭的評價模式改為面向小組的合作性評價.使獲得成功的機會人人相同。這樣,能促進同伴中的群體資源得到開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漸漸地。學生把學習不只是當作課內任務,課外時間也可相互合作、開展活動。有效地保證了課內外綜合式教學有序地進行。

(二)教師角色

1、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經驗不夠豐富,缺乏一定的組織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某些組織和管理的問題’,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有教師的參與,由教師組織。管理課內外學習活動。

2、合作學習的參與者。教師本身也時刻充當學習者的角色。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放下“權威者”的架子,從主宰課堂的絕對權威變成組織和參與學生探討知識的一員。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參與學生的討論。經常了解自己的學習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公務員之家

3、合作學習的促進者。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指導學生樹立信心、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幫助他們認識合作學習的作用和必要性.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以及與人和睦相處的社交技能。教師作為促進者,并不是將問題的答案和理由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適當質疑學生.挖掘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思維過程和策略.開展小組活動。

4、合作學習的監控者。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腳勤、口勤、眼勤和耳勤,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各組中巡行。時刻把握小組討論的方向和進度并給予指導和強化。在學生討論中出現困難時。能及時給予引導和點撥。

當然。在合作學習的實施中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學生缺乏積極主動的意識或合作不力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因素.使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其有效的作用。總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既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為其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培養了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了學生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精神和意識。提高了學習效率。合作學習的良好的教育意義和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以便在未來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