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0 11:23:00

導語: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更要重視情感的體驗、生命的領悟、心靈的對話。一切手段都是為了教育,自然應選擇最佳手段,爭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好“滲透途徑”。情感滲透和認識滲透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進行有機滲透的兩條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徑。對待學生,不僅僅是一種教育藝術,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對他們自尊心的保護,自尊心可以升華為上進的動力,自愛能夠激活為奮斗的精神。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情感滲透認識滲透

教育是一個過程,教學活動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快樂是痛苦?是提升是創造?這全由教師的手來翻閱。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與德育教育是否可以同時在教學中體現,值得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思考。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存在著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的。首先是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德育材料,它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感性的材料。如《三峽》生動地描繪出三峽景色的瑰麗奇特,充滿激情地引發出人們對于祖國、對于生活的熱愛。這一類材料大都借助于文學的手段,以生動的形象移情動人,往往感人至深。另一類是理性的材料。從現有的語文教材看,從中學課外閱讀材料不難看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豐富的。語文教育的傳統向來十分重視文學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就是因為文學作品是以形象的方式,從感情入手,滲透感染,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語文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感情體驗和理性分析及其結合中,大大加深對世界與自我,歷史與現實,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認識,從而使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使學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統一起來。

筆者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力求把德育工作和語文教學融為一體。比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當學生學習百草園的知識和語言表達技巧時,應該誘導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百草園里的樂趣,進而產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當學生感受到三味書屋里的沉悶、枯燥和拘謹的氣氛和學習作者敘事、寫人的藝術手法時,也要引導學生產生厭惡那種學習環境的思想感情,進而珍惜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使學生在教學中受到思想、語文的雙重教育。在學習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小說講述的是發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通過主人公在飯館里的舉止言談來刻畫人物性格,刻畫了飯館老板、顧客跟主人公的關系。“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好喝懶做、麻木不仁、自甘墮落,酒店里的顧客給與孔乙己這個弱者的是嘲笑、羞辱,連最沒有地位的小伙計也鄙視孔乙己。老板記著孔乙己,不是出于關心,而是惦記著欠他的幾文酒錢。在教學過程中,我趁勢問道:“現在,大家知道為什么魯迅對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深惡痛絕嗎?”在學生的感慨及哀嘆聲中,我在黑板上寫下:個人的自強不息,人民的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強盛的保證。語文教師實施德育,不能靠貼標簽,架空分析而應引導學生因文解道,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更要重視情感的體驗、生命的領悟、心靈的對話。在教學關系中,師生間如果能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是最有利的。廣大教師能否轉變觀念,能否一視同仁地對待班里的每一個孩子,能否使學生的權利得到公平的體現和保障,關系到是不是會傷害學生脆弱的心,關系到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對生活道路的選擇。

二、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教師在教學中要“披文以入情”將文章之情、學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強烈感情的推動下學習探索,凈化心靈。比如:在教《背影》這篇文章時,分以下三步:(1)誘發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詩,喚起學生對父母的親子之情,為領會文章父子惜別深情作鋪墊。(2)激發感情。利用教材,用“動情”的語言傳達“感人”的事,讓字字句句沖擊學生的心靈,以感情的火焰點燃學生的感情,使他們興奮起來,在強烈的感情驅使下,學語文,受教育,明道理,熱愛生活。(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間真摯感人的真情化為學生的“我情我景”,讓每一個學生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體貼身邊的親人。

既然一切手段都是為了教育,自然應選擇最佳手段,爭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好“滲透途徑”。一是情感滲透,二是認識滲透。所謂情感滲透就是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同作者的心、教師的情去感染、激發學生,使學生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進而迸發出更為高尚、更為健康的情感的一種滲透方式。所謂認識滲透就是教師在家講授語文知識時,能夠有的放矢地將教材中內在的思想認識因素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起來,變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思想認識也能提高的一種滲透方式。語文教學所擔負的德育任務是多方面的,有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有學習目的的教育,有道德品質的教育,還有勞動觀和審美力的培養教育等。而這許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歸納起來,無非是兩大類:一類是情感方面的,另一類是認識方面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情感滲透與認識滲透這兩條途徑,將它們有機地滲透于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另外,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而中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及抽象思維都處在最佳發展時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的情感,或者通過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從而把德育的諸多內容有機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因此,情感滲透和認識滲透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進行有機滲透的兩條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徑。此外,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以申訴權,讓他從容地講明錯誤是怎樣發生的;其次,幫助學生認清錯誤的性質及危害。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心靈的震動,產生真正的感悟。最終使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全面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倡導“民主、平等、博愛”的教育主題,已讓我們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為“導游、主持人、朋友”等,不再是獨霸講臺高高在上。師生交往應成為情感交往,形成“情感場”。每一位教師都應把自己專注的神情、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傾注在學生身上,讓其產生的張力達到最高的境界和層次。因此必須參與和體驗,深入學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中去,與每一位學生零距離接觸,全方位溝通,縱深處發展,形成“對話性”課堂。現代教育是合作的藝術,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當前的語文教學還較為死板、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公務員之家

三、在情緒體驗與具體行動中受到感染和鍛煉

在幾年的實踐中,筆者除了運用傳統的講授方法還創設了情景性的活動,提供給學生許多實踐的機會。“我需要關心,但不是溺愛式的關心;我需要關心,但不需要護短式的關心;我需要關心,更不需要拔苗助長的關心……”這是寫在我班學生作文本上的一段話,使我反思。我想,對待學生,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藝術,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對他們自尊心的保護。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贊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重視,賞識是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愛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只有在青少年時期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并可能學會尊重別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個學生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條件。自尊自愛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的人性的光明面。自尊心可以升華為上進的動力,自愛能夠激活為奮斗的精神。以上這些都使我深深體會到作為語文教師,對開展班主任工作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由于種種原因,中學語文的德育往往只考慮道德認識和道德感情,而忽視道德行為和意志,因而只停留在初級階段狀態,或者只考慮到課堂內的“感情陶冶”,至于課外怎樣去自覺實踐,就很少管,甚至不管。這很難說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有些學生一踏上社會就抵擋不住壞人壞事的誘惑而陷入泥淖,他們大部分不是沒有道德判斷力,而是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習慣。實踐證明,道德意志和習慣的培養更為困難更為重要。我們必須強調德育規律,在確立認識、培養感情的同時,使已經通過形象的感染,感情的滲透所激發出來的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有一種經常實踐的體會。促使學生“作各種行為方式的遷移”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當然,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語文課的教育和引導,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師生共同創造的,是形成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它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新課程倡導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重視班集體建設,以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感染學生。筆者認為,建立一個科學民主、平等而又不乏約束力的班集體,對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只要教師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接近學生,真正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踩著新課改的步伐,定能開創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王榮生等.語文教學內容重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