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作文備考的重要環節論文

時間:2022-11-02 02:59:00

導語: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作文備考的重要環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作文備考的重要環節論文

摘要:作文素材積累和運用是高中作文備考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備受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又會遇到種種問題,使得許多師生感到惶惑,甚至出現倦怠敷衍的情緒。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日常積累的素材雜而不精,缺少系統的歸類與整理,缺少必要的區分與更新;其二,素材積累和運用脫節,多數學生只顧積累,缺少運用實踐,以致考試時盲目套用,缺乏靈活變通的意識。

有感于此,我認為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應對這一難題,第一要做到“妙剪材”,即對作文素材充分積累的前提下,學會歸類匯總,選取其中的“最有價值素材”重點積累、深入分析;第二要做到“巧立言”,所謂“巧”,就是既要講究技巧方法,又要靈活變通不拘泥固有形式。在這里,我僅列舉作文素材的三個重要方面,希望對同學們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大愛無言話感恩──細節立言

唐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其中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懂得感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品質,父母親情摯愛時刻溫暖著、感動著我們,理應成為同學們作文中的首選素材。然而,很多人的文章還僅是停留在敘述生活瑣事,空發議論感慨地水平,這類文章也自然無法感動閱讀者,最后淪為平庸之作。是這些同學不懂感恩嗎?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感恩之情。真情地表達無須吶喊,它是一種自然地流露,他所借助的手段就是細節描寫。

例如:我父親,皮膚黝黑、白發蒼蒼、背脊有些微駝,這些都是我熟悉的。還有那灰撲撲的上衣,被油漬、泥灰已經浸得看不出本色,右胸口處還有一個被燙得化開的窟窿。還有那磨得發毛的袖口,好多個我一次也沒有數清的小洞洞。

點評:在這段文字中,小作者首先借助白描式的人物肖像表現出“父親”的蒼老與憔悴,緊接著又通過父親樸素的穿著表現出他常年的勞作和養家的艱辛。

二、歲月如歌憶經典──化用立言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同學們的文化底蘊,而且作為經典素材可以直接為我們的作文服務。那么,要借助怎樣的方法才能為我所用呢?這里需要借助的手法就是──化用。所謂“化用”,就是將詩詞加工并揉和到現代白話語言中。化用詩詞一般包括兩種方法:取詞摘句法、畫面想象法。“取詞摘句法”是指選取詩詞中的關鍵詞句,并將這些關鍵詞句填充鑲嵌在自己的語言文段,使它們達到相得益彰、完美統一的藝術效果。如:那潤物的小雨,可曾撫淡了錦官城的濃艷;那飄逸的太白,可愿為我引來九天的銀河,千尺的飛流。“畫面想象法”是指借助自我的想象能力,運用個性化語言將詩中意象還原成真實的歷史畫面。如:夕陽映紅的古道上,斜長的一抹,是被西風吹瘦的馬的影子;那探出墻頭的一抹杏花紅,可知園外春意亦正濃。以上兩種方法統稱為化用,同學們可以靈活地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

例如:書是一雙神奇的翅膀,紙頁嘩嘩翻動,便流轉了千百年時光,帶我去從未見過的世界翱翔。讀一首詞,便看見易安梧桐細雨的庭院,庭院里冷冷清清,亂世的美神帶著哀傷尋尋覓覓。讀一篇散文,便到了明月山風隨流水的赤壁之下,聽東坡滔滔的講述人生的得失,賞那遺留在歷史中的動人美景……在那些塵封了的時間之中,我看見千騎卷平岡的威風,看見寂寞鎖清秋的哀愁,看見佛貍祠下的一片神鴉社鼓,無盡悲涼!

點評:在這段作文中,考生先后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聲聲慢》、蘇軾《前赤壁賦》、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李煜《相見歡》、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五首不同特色的詩詞,自然流暢、一氣呵成。充分展現了個人的才情,贏得了閱卷者的青睞!公務員之家

三、青春時尚語達人──感悟立言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見作文不能憑空杜撰,一定要著眼于社會,積極反映現實生活。由此,我們想到部分同學的文章一味只是借古人說話,缺乏真情實感的表達,他們的問題就在于日常的素材積累沒有關注社會、感悟人生,缺少對生活的思考,缺少對時尚潮流的把握。歸根溯源,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同學們就不能整日里只知道埋頭讀書,應該放眼社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用敏銳的目光去發現問題,用靈活的頭腦去思考生活、感悟人生。

例如:都知姚明打中鋒,他利用自己的特長,轉身跳投,直起勾手,在籃下橫掃千軍,那是相當了得,教練自然對他進行了特殊的訓練。有人說,如果姚明能像科比、詹姆斯一樣,發展為全能球手該多好啊!能突破上籃,能即興跳投,還能遠投三分!如此,還要那些前鋒后衛干什么?特長就是特長,短處就是短處。如果姚明一運球,不出三下,準被人斷了去。還是老老實實打中鋒吧,只要發揮特長,把中鋒打好,也就夠了。

點評:有興趣的地方就會有記憶,就會有感悟。在這個議論段中,小作者借助姚明的事例來分析“因材施教,發展特長”的觀點,可謂信手拈來、語出驚人,頗有專業體育評論員的水準。此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對姚明感興趣,所以他去關注姚明,所以他寫姚明就能寫出真情實感。

素材的天地是廣闊無際的,素材的積累是任重而道遠的,在這個領域中只要同學們能夠認真積累、真心感悟、真情表達,就一定會收獲豐厚,學做高明的素材“指揮家”,不做愚蠢的素材“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