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高職語文教育課堂近況的對策
時間:2022-03-04 03:07:00
導語:探討高職語文教育課堂近況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社會最稀缺的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技術的學習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固然重要,但如何培養學生的高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目前高職語文的教學現狀進行全面的分析基礎之上,對高職語文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教學現狀分析
(一)職教語文的從屬地位日趨明顯
當整個教育界對語文教學的“出路問題”、“改革事宜”討論得轟轟烈烈之際,高職語文也同樣進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加之最近幾年“文化課要為專業服務”口號的提出,更是強化了其從屬地位,語文課程邊緣化處境依然不容樂觀。
(二)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嚴重下滑
高職學生的中文應用能力普遍不高,同時,隨著傳播媒體的增多,高職學生文學閱讀的時間大大地減少了。其結果是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人文素養缺乏,也因此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難以滿足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強高職語文課程建設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三)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
教學過程中沒有創造足夠的多媒體空間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方便,教師基本采取傳統的課堂傳授的方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及對策
課程改革猶如一股春風迎面撲來。面對課程改革帶來的嶄新氣象,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感到無比欣慰:是課程改革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了明確的航標,為我們的語文教
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那么,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應達到怎樣的境界呢?這里,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見解。
(一)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
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及一切課外活動,都要把目標鎖定有利于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后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
在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提倡在觀念上大膽創新,在方法上靈活多變,內容上體現教書育人相結合,以適應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的需求。具體措施如下:
1.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閱讀與鑒賞:能根據專業學習的需要選擇讀物。閱讀有關職業理想、行業發展、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培養健康的職業情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閱讀中提高搜集相關職業信息的能力,從閱讀中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培養職業意識。
表達與交流:
(1)口語交際:掌握接待、洽談、答詢、協商等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態度真誠,表達準確,語言文明,儀態大方,符合職業崗位的要求。
(2)寫作:能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寫作總結、說明書、記錄、海報、簡報等應用文,做到格式規范,文字表述正確,內容符合要求。
2.學生主體化高職語文教學模式
高職語文教學的主體目標應由傳授語文知識為主轉變為培養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為職業綜合素質養成服務。為此,其教學模式也應向學生主體化的學習模式轉變,突出能力培養,獲得教學與教育雙贏。
(1)營造和諧氛圍,促進主體發展
一是應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樂學的課堂氛圍。引人入勝的啟發導入,發人深思的巧妙提問,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談,都能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好學樂學。
二是應善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激勵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奮發學習、主動參與。
三是加強情感交流,創設融洽的課堂氛圍。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和藹的微笑、溫暖的目光中感受到師愛的親切、學習的歡欣,從而以良好的心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2)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應看它是否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采用小組討論、師生角色換位學習、互問互答、靜聽搶答、主題辯論、習作互讀互批等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促進了學生主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3)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培養其自覺主動的語文思維
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唯其如此,學生才能由“學會”變成“會學”,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自由發展,綜合素質才能全面提高。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應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即教會學生“為何讀”、“讀什么”以及“怎樣讀”,這是培養其自學能力的關鍵。
(4)加強教育引導,塑造健康人格公務員之家
對學生進行性格情操的塑造、道德觀念的構建、人文品質的培養等。這對職教語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加強個人修養,所謂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其次,課堂上的正面引導。作為人文學科,不可避免地會在課堂上涉及道德情操、人生態度等問題的思考,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個陣地,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再次,通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廣泛地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沖擊,進而不斷地完善人格,構建充盈豐實的精神家園。新加坡欲大肆宣傳孔孟文化,學習儒家經典,其原因亦在這里。
3.課程評價方式方法
高職語文課要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本位,加強聽、說、讀、寫、分析歸納能力的考核。我們采用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與
通感與比喻、移就的修辭手法在語文學習中經常遇到,學生經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這其中的哪種手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概念與區別方面談談這三種修辭手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的說法始于錢鐘書先生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在視覺里仿佛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里仿佛有嗅覺的感受,這些就是“通感”。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是這樣給“通感”下定義的:“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彼此溝通現象,這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個定義說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如: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恰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比喻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如:
1.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體:花的顫動;喻體:閃電;比喻詞:像)
2.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余光中《沙田山居》)
(本體:山谷;喻體:村女;喻詞:是)
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喻詞,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喻詞,但不是比喻。
1.同類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2.表示猜度。例如: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例如:一看到這本書,一切就像回到了十年前。
4.表示舉例的引詞。例如:我們班級有許多勤奮學習的同學,像王海、張明、肖兵等。
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
2.甲乙之間必須有恰似點。
三、什么是移就
移就又叫詞語移用。它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改變詞語搭配關系的一種臨時遷就,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的運用。《辭海》注曰:“甲乙兩項關聯,就把原屬于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叫移就。”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的定義是:“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辭。”
從語言的邏輯關系看,移就好像不合規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卻能賦予一個詞語以新的意義,比如:
1.“我的車子緩緩地駛過快樂的綠林翠木,駛過那陽光之下奇花盛開的地方。(海涅《詩歌集·抒情插曲》)”
“快樂”本屬于“我”,移屬于“綠林翠木”。
2.“這方場中的建筑,節奏其實是最和諧不過的。建筑也是新式,簡截不啰嗦,痛快之至。”(朱自清散文《威尼斯》)
“節奏”“簡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皆非建筑方面的術語,作者巧妙地移用來說明威尼斯建筑的特點。
四、通感與比喻、移就如何區分
(一)通感與比喻
作為一種修辭格,通感常常借助比喻中明喻的形式來溝通人的不同感覺。例如:
1.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劉白羽《長江三峽》)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上兩個例句,從形式上看都很像比喻修辭格,但推敲起來又有明顯不同,因為比喻的一般情況是,被比的事物(本體)和拿來作比的事物(喻體)大多是一些比較具體的事物。例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陸定一《老山界》)這里的本體“星星”和喻體“寶石”都是具體事物;而上述兩個例句中的本體和喻體說的都是某種感覺。例句1中“雄偉而瑰麗”是寫三峽風光給人的視覺感受,“交響樂”則是人的聽覺感受,在這里作者將視覺轉化為聽覺,是由于長江三峽江流曲折、兩岸山巒起伏景色秀麗,這一特征與交響樂時緩時急、雄渾壯美的特征相似;例句2中的“縷縷清香”是荷香給人的嗅覺感受,而“渺茫的歌聲”則是人的聽覺感受,作者將嗅覺轉化為聽覺,是因為荷香在陣陣微風中時有時無、斷斷續續,與遠處傳來的細柔飄忽、婉轉悠揚的歌聲相似。
由此可見,通感與比喻的區別,主要是看句中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以怎樣的方式構成,若是借助于聯想將一種感覺轉化為另一種感覺,便是通感;若是用一種具體事物來比另一種具體事物,便是比喻。
(二)通感與移就
通感側重于表現感覺的轉移,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
我們來看下面的句子: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菲薄的祭
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其中,“濃黑的悲涼”用顏色“濃黑”來修飾沒有顏色的“悲涼”,大多數教師在講解時都說是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理由是: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明湖居聽書》一課的“補充知識”專門介紹了“通感”的有關知識,在談到“形容的通感”時說:比如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濃黑”本是客觀存在的能作用于視覺器官的現象,魯迅用來形容主觀感覺——“悲涼”,通過這感覺的互通,更確切地刻畫出舊社會的極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這里把“濃黑的悲涼”說成用了通感修辭是不正確的。根據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中“通感”的定義,“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而“悲涼”不屬于五種具體感覺的任何一種,它是一種抽象的主觀感受,也即教參“補充資料”所說的“主觀感覺”,顯然,是不能歸入通感的。那么,這里究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當然是移就。因為作者把描摹顏色的“濃黑”移用來修飾“悲涼”,從而表現作者內心“悲涼”的深重濃烈。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句子:
1.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2.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歷會埋藏著這樣蒼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
“脈脈”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誼,形容人含情的樣子。這里卻移用來修飾流水。
移用形容顏色的“蒼白”來修飾沒有顏色的“日子”,表現“日子”讓人傷慟。
可見,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顯然不同于重在感覺彼此溝通的通感手法。在這一點上,有時候它更接近于擬人修辭手法。了解了三者的區別以后,我們就能夠比較輕松的去辨別、理解閱讀中遇到的是哪種修辭手法,并且在我們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靈活恰當地運用。
- 上一篇:煤企全面預算管理探析
- 下一篇:煤炭企業成本核算與控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