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生的閱讀培訓
時間:2022-04-20 08:52:00
導語:淺析小學生的閱讀培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閱讀訓練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該從小學生抓起。但怎樣激發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小學生怎樣去讀,讀出真情,以讀促悟,并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讓學生進行自讀自練,從而多形式多方面地去閱讀文章,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值得我們當教師去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激發興趣;立足長遠;習慣養成;以讀促悟;能力提升
閱讀,一般是指通過視覺去看別人用書面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從中了解作者所寫的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的目的。閱讀訓練主要即是讀書。讀的形式很多,有課內讀: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集體讀、個別讀;默讀、瀏覽、快速跳讀;精讀、略讀、品味讀;課外閱讀等等。所以,如何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根本,動用形式多樣的讀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幫助他們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呢?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凸顯學生的閱讀理解。
一、運用導語,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引入得成功,常常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渲染氣氛,又能發揮教師的“言語”特長,讓學生一開始就能感受到語言美的魅力。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觀潮》時的導語:同學們,你們看到過海嗎?聽到過有關海的故事嗎?回憶一下,你們在電影、電視、書刊、報紙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舉一些詞句來形容它的情狀。(放手讓學生說)海,無邊無際,遼闊壯美;神秘莫測,變化無常。有時它平靜溫柔;有時它洶涌澎湃,濁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邊的人,目睹海的情狀,耳聞海的呼嘯,熟悉海的脾氣;遠離海邊的人,讀描寫海景的佳作,也會身臨其境,感受到海的壯觀。今天我們學習《觀潮》一文,現在同學們跟我一起,去觀看偉大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吧!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由淺入深,立足長遠。
合理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低年級時上閱讀課文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逐漸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一句話的含義。中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創造自主機會,激發閱讀熱情,再現文本魅力。讀什么,教師不妨讓學生作主。讓學生有種路越走越寬的感覺。作為閱讀主體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要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發現空白,不僅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我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樣的“讀”的訓練,增加“讀”的數量,而且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從而保證“讀”的質量。又如,當學生朗讀描寫大榕樹葉子的自然段時,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朗讀指導:為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大榕樹茂盛的句子時,語調要稍高,語速稍快,讀出跳躍的感覺,邊讀邊想象一片片葉子綠得發亮,在眼前閃爍的景象;讀最后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要帶著深情的語氣,充分流露出作者對南國的樹的無比贊美之情。又如教《秋天的雨》一課時,我采用個性化教學,引領學生個性誦讀,親近文本去體現秋天的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著提出要與他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挑戰讀,看誰讀的更好,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語言,這就是多讀的收獲。
無論采用那種教學方式,閱讀教學都應以發展為本,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實現其自我價值。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還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立足長遠,循序漸進。
三、反復練習,習慣養成。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教學的一項不容忽視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一種好的或不好的閱讀習慣,不但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而且將會影響他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閱讀習慣是在閱讀實踐中養成的。所謂閱讀習慣,指的是學生在閱讀行為中針對閱讀對象(即文本)所表現來的一種行為特征。它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的。閱讀習慣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閱讀習慣的表征是閱讀行為中的思維方式以及適應這種思維方式的行為。培養學
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讀書”(葉圣陶語)。
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靠學生反復練習,但也離不開教師的訓練和指導。因此教師在學生開始學習語文時,就要把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注重對學生語文閱讀習慣及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師生雙方面的努力。教學時力求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閱讀訓練材料的難度要與教材課文難度相適應,力爭讓每位學生找到閱讀帶來的樂趣。教師不但要有周密的考慮和科學的安排,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學習行為,自發地重視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還應特別強調言傳身教,在學生需要引導的地方及時引導,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大致包括:認真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劃、記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讀書的衛生習慣等等。
四、精講多讀,以讀悟情。
講讀課文要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應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教師再做適當點撥。讀和講是閱讀教學中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任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都只能起到補充作用。因此,當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最緊迫的問題不是如何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是在閱讀教學中怎樣處理學生讀和教師講的關系。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閱讀教學必須始終不渝地貫徹精講多讀的原則。這同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學生讀的比重應大于教師講的比重。只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才能讓他們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學生多讀是教師精講的前提,教師精講是學生多讀的保證,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畢竟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只有學生多讀了,才能使教師的精講更易被學生接受;同樣,只有教師精講了,才能為學生爭取更多的閱讀時間。
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認真細致的閱讀,許多問題才能夠自行解決。在這中間教師需要做的只是必要的引導。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中相當部分的思考練習題完全可以采取“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以讀作答”的引讀方式加以解決。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他們聽講的興趣。正如葉圣陶先生指出的,教師的任務“在指導學生的精讀,見不到處給他們點明,容易忽略處給他們指出,需要參證比較處給他們提出。當然遇到學生實在搞不明白之處,還要給他們講解。”但這個“講”一定要適度,要在學生多讀的基礎上精講。
五、置于意境,讀出真情。
教學中應當注意捕捉課文的動情點,在讀悟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以求情感共鳴、物我交融中強化情感的滲透力。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由理解到想象,由體驗到評價,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語文教學中的自然美是以課文為中介的,并不是實地欣賞自然景物或自然風光,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好似導游,要胸有成竹地準確指點,集中學生的審美注意,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在課堂之中,神入課文之境。教師授課時,應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再現課文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把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眼觀其景,耳聞其聲。使學生被美的境界激發的情感與作者寄予的感情產生共鳴、交流,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達到美育的目的。如《火燒云》是一篇狀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寫了夕陽西下時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人們看到火燒云時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寫細致動人,情趣橫生,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給人以美的熏陶,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特色,抓住課文優美的語言文字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寓美育于讀講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審美、愛美的高尚情操。又如《鳥的天堂》中描寫榕樹葉的一段文字“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于茂盛而充滿生機的大榕樹作了生動而傳神的描述。教學中去掉“堆”、“明亮”、“顫動”等詞,讓學生比較朗讀體會,學生就會感悟到這些詞運用得極為精妙:“堆”描繪了綠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擠擠挨挨的景象;“明亮”則展現了樹葉色彩鮮明而且富有光澤,翠色欲流,光彩耀人;“顫動”又把榕樹也描繪得栩栩如生,如同一只只可愛的小精靈在跳躍。多么迷人的榕樹葉啊!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
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理清文章的條理,再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等。引導體會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然后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理清文章的條理,再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等。引導體會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然后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
六、注重方法,提高能力。
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積累,有利于廢止繁瑣分析,有利于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背誦。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用培養語感和感悟力的方法來理解課文。默讀,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學過的詩文,要提倡多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于當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讓學生從小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從小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而這種理解有一個不可少的、絕不容忽視的前提條件,就是要通過獨立閱讀,達到理解。這便是“獨立閱讀能力”或者叫“自能讀書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非常明確、始終追求的一個目標。為什么呢?因為:(1)新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獨立生活的能力;(2)閱讀教材中所選的文章,“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一是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自覺性、主動性。這種閱讀性、主動性來自于閱讀的需要和愿望。二是要使學生能積極思考,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獲得新知,達到理解。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善于在聯系中思考、理解的能。既要會在課文的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中思考、理解,又要能把個人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與課文有關的內容聯系起來思考,獲得新知,提高認識,達到理解。三是要掌握各類課文的特點、要求和相互之間的關系,把它作為一個整體,科學地安排教學,構成完整的訓練過程。四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知道怎樣去閱讀。
總之,小學生閱讀訓練是學生獲取語文基礎知識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發展學生說話能力、寫作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是啟迪學生思維、陶冶情操、培育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訓練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
(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
- 上一篇:詮釋公共政策執行監督的困境探究
- 下一篇:數學教師教學工作小結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