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教育功能研討

時間:2022-04-20 09:59:00

導語:語文課程教育功能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教育功能研討

摘要: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文)和思想品德教育(道)的辯證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講究方法,隨春風潛入,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蘊含在語文課程中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作用,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受到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審美教育;講究方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這說明語文教學不但擔負著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任務.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蘊含兩個層面的境界:一是“教書”的境界——把書本上的知識與技能傳授于學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素養,即學生良好的修養和氣質.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

人們為什么要重視語文?語文教育的性質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我們現在的中小學開設語文課,到底是為了什么?解決語文應該怎樣教、怎樣學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這個更基本的問題。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作用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毙抡n標指出:語文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所以說,語文工具性一是“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工具;一是“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工具。

語文,首先它是一種工具,這恐怕是無可置疑的吧?有誰不運用語文的知識到生活中去的,在生活中又有誰能不運用語文的?正所謂“一切生活皆語文”,“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語文的價值在于,經由語言文字而通向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二)、情感熏陶作用

語文的德育價值非其他學科可以代替的。其他學科更強調為什么,或強調必須怎樣,是理性的,規范性的;語文強調的不是說教,而是情感的熏陶,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眱和那楦芯拖褚惶冻厮?,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泛起粼粼波紋。如果老師的教學能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融合,這樣教學活動就可以成為學生的主觀需要,成為在學生內心情感驅動下的主觀能動的發展過程。這就恰恰符合了“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的本質屬性。因此,也就最終決定了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教學活動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小學生的閱歷淺,經驗少,想學好語文可謂困難重重,憑近似“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收效甚微,而讓學生主動地投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水》這篇課文明明寫的是缺水,是人們對水的渴望,但課文只字未提苦,通篇都是快樂。這反襯的寫法,孩子們體會并不深刻。尤其是對于我們江南的孩子,從小在水的浸潤中成長,江南的孩子怎么也無法感受那缺水到底是怎樣的情景?!端愤@一課深深地打動了我,讀著讀著我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為此我選擇了適當的音樂,以音樂煽動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我又從網上找來了我國西北地區因常年缺水,而使土地干裂,黃土飛揚,人們灰土灰臉地在干巴巴的土地上勞作的圖片,我要讓我的學生也體會到無水的艱難,從而用自己的生命去珍惜水。恰當的音樂、圖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水》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學生,然而這畢竟是不夠的。

在講《水》這篇課文時,上課前老師們一起討論“十公里”是多長,為了讓孩子們對這個抽象的數字有形象的認識。課前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車子的里程表,從我們學校出發到市中心差不多有十公里的路程。上課的時候我把我的觀察告訴孩子們,這時候學生靜靜地聽著,十公里有多長,挑水的路有多遠,多么辛苦,就一目了然了?!巴邸心敲催h……”從孩子們驚訝的表情中,我知道他們已經進入課本了。接下來,學生再聯系“很小”、“一個小時”、“一擔”幾個詞談談自己的感受,想到了摸黑趕早去排隊,在長長的隊伍中焦灼等待,挑完水疲憊地回家的心情……

在孩子們很好地體會了挑水的辛苦,體會出當地水的珍貴之后,淋雨和沖涼的快樂就自然而然地能夠感受了。正是這種得到水的快樂才更襯托出了缺水的苦澀。愈是寫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襯出平時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寫“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襯出平時無水“沐浴”時的難受。在種“樂”中,包含著缺水的“苦澀”,通過字里行間的品讀感悟,孩子們被深深觸動了,水的珍貴在孩子們心間彌漫開來。

情感的激發,讓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在情感的流動中孩子們樂學、多識、善思、求美,這對發展兒童的良好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充盈的心泉是語言活水的源頭。當兒童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潮,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從朗讀的聲調,從發言的詞匯,敏銳的覺察到情感的浪花在學生心頭涌動,這是教學成功的契機,應牢牢把握并順勢將教學過程推進,從細讀進入精讀。所謂“精讀”既是讀課文精彩片段、詞句、讀出其神韻。學生在前階段的細讀中,往往顧及情節的發展變化,顧及不到課文的感情,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那些沉浸著作者情感的詞句,來更深的理解語言,從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體驗作者的情感,品賞作者表情達意的語言,是提高學生言語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需要。

二、利用文本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相統一。如何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性,講讀教學中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從思想素質和語文素質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那么,我們是如何在講讀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學校德育永恒的主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仍不失為德育的主旋律。要在學生的心靈里播下愛國的種子,就必須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有長城的雄偉,黃山的秀麗、桂林的美麗,在語文課上我們應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象導游一樣讓學生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陶冶學生的心靈,凈化感情,激發他們彈奏出一曲曲熱愛祖國的頌歌。如《長城在我心中》一課,文筆精彩,詞匯優美,是教育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長城的極好范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感受長城的巍峨壯觀,認識到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激發學生對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堅強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贊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中華民族創造了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同時也孕育了無數的愛國民族英雄,這些在語文教材中有較多反映。如鄭成功、文天祥、、飛奪滬定橋的英雄們,這些英雄寧死不屈、氣吞山河的氣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們應通過課堂語文教學讓學生與這些愛國民族英雄的思想產生共鳴,使他們在對英雄的敬慕中產生愛國主義情操,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道德思想品質教育。

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許多課文是我們進行道德思想品質教育的好教材。如《“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思想性很強,重在引導學生心臨其境地感受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忠于職守,主要表現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現就是在救人中所體現的人生理念,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對婦幼這些弱勢群體的保護、徹底的忘我、與事業共存亡的精神等。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的認識上開到了一個高度。這就是語文教學,又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如《將相和》這篇課文,藺相如那種不計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的優秀品質以及廉頗知錯能改,負荊請罪的精神對學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教學這篇課文的同時,如能再針對本班一些不團結的事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去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同學之間更加團結,并能處處為別人著想。學完了《海倫.凱勒》一文,我讓學生和海倫比童年,比生活,比毅力,這時,學生內心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學生們紛紛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學習海倫那不屈不撓的品質。課后我圍繞“凱倫,我想對你說……”“假如我是海倫•凱勒……”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心聲。這些題材是學生熟悉的,容易激發寫作興趣,所以文章大多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入選的小學課本的文章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如在教學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

對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養學生的審養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審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響更深、比藝術教育范圍更廣的一種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美好的人生。簡言之,美育就是培養提高人的審美質。語文課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應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在語文,注意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在對文中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賞中油然而生發熱愛、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一個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的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里,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講的是有一只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么,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后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好教材。教材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一是把愛夸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和后來的表現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三、對學生進行教育要講究方法

(一)找準教材的教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列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準教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即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工作。

(二)語文教學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兒童心理特征。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教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教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教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好表現,喜問、喜聽,爭強好勝,則是其優點。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就要善于引導。講課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懂道理、做新人。因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三)通過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組織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我們學校組織的“讀書節”,每天的“讀書時間”、小學生必讀篇目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因為不是所有的書目都適合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年級、興趣愛好,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

語文課外活動也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顒拥脑O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小學生生處于貪玩、好奇心重、事事都想接觸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游戲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總之,把語文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堅持教書育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語文課程是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極為豐富的寶庫,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強能力的同時,真正能夠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只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加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貫穿思想教育,就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任務,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文道統一。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賴志奎、方善森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2、《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王榮生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試論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呂蘭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