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兒童閱讀的去功利化與成人責任

時間:2022-04-25 08:22:00

導語:小議兒童閱讀的去功利化與成人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兒童閱讀的去功利化與成人責任

摘要:兒童功利化閱讀的源頭在成人世界,三類人群在不同層面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從終身學習視角看,應為兒童營造優質的閱讀氛圍,突破狹隘的知識取向,把求善和審美作為兒童閱讀的重要目標,為兒童的人格完善和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兒童閱讀;去功利化;成人責任

閱讀是人類精神成長的階梯,對于兒童而言,意義尤為重大。從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有質量的兒童閱讀將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眾所周知,由于兒童自主性的缺乏,兒童閱讀必然要在成年人的參與及指導下進行,對于兒童的精神成長,成人負有極大的責任。當前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是,成人世界中功利主義盛行,它已被自覺不自覺地帶入到了兒童閱讀之中,給少兒的成長和教育帶來了諸多隱患。為此,我們將以兒童閱讀的去功利化問題為視角,審視和討論其中的成人責任,希望我們的淺見能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一、成人的角色擔當與兒童閱讀功利化問題對于成人而言,在兒童閱讀中,三類人群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一是教育者;二是兒童讀物的生產和經營者,也即童書作者和出版者;三是媒體從業者。他們的行為對于兒童閱讀是否走向功利化,以及程度的深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認清每一人群的角色擔當,加強責任意識是他們乃至每個成人義不容辭的社會使命。

第一類人群主要包括家長和教師,他們對于少兒精神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他們是站在兒童閱讀零起點上的人,是最重要的指導者。就家長而言,兒童閱讀的選擇權很大程度上被他們所掌控。雖然我們現在提倡兒童的自主閱讀,但是完全的自主,在兒童年齡段事實上并不存在,一方面幼童對閱讀材料不能作出判斷時,家長就是唯一選擇者;另一方面,在將一定的閱讀自主權交給孩子時,最后的決定權還是在家長手上。

且不說購書經費出自他們之手,當他們認定閱讀材料不適宜時,往往要行使最后的否決權。這個時候家長的思路和培養方針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然而,現在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社會風氣日益浮躁的今天,還有多少家長能在兒童閱讀中不為社會功利所動呢?有專家在進行深入的調研之后指出:“父母在給兒童選購圖書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總希望兒童讀物中富含大量知識和信息,通過閱讀能使孩子認識很多字。我們曾經在活動中給家長推薦很優秀的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讀物,常聽到家長的一句評價就是:太簡單了。”[1]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種現象并非個別存在,許多家長將孩子的閱讀定位于知識數量和速度的比拼,在貪多求快、求“實用效果”的心理下,他們的閱讀期待是使孩子成為“天才型”的“小大人”,兒童閱讀成為了成人世界的投影。于是真正的經典好書被忽略,兒童閱讀規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與家長相比較,教師應該更懂得兒童心理和教育規律,但在攀比之風盛行的今天,教師們在長期培養和短期成果之間也常常面臨痛苦的抉擇。當下,各種層次的學習競賽層出不窮,以教科書為目標的標準化考試及其成績,成為教師評比晉級的重要依據。在這種狀態下,所謂放棄“與學習無關”的閱讀這一類的偽問題甚囂塵上,許多教師以大量教輔書、范文、題庫等閱讀材料充斥兒童的頭腦,兒童對書本的親近感往往被中斷,而代之以厭惡和疲勞。在現行機制下這是教師成果的必然,甚至也是家長們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對于教師來說,已不是要不要功利化閱讀,而是敢不敢拋棄的問題。

如果說兒童教育者受到社會風氣和制度設計上的被動驅使,而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功利化閱讀,那么第二類人群的社會道德感,則是決定他們在兒童閱讀功利化中擔負何種角色的重要依據。對這類人群來說,最核心的問題是,在兒童精神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市場利益與道德良知必須很好地加以協調,如果兩者發生沖突,市場必須讓位于公益。

受市場利益驅動的作者和出版者,在兒童讀物的制造上主要會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問題讀物對兒童的毒害,二是兒童讀物的跟風制作,會帶動功利化閱讀。第一個問題雖然極為嚴重,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就論題所及,我們關注的是第二個問題。當來到圖書市場可以發現,首先,為了社會的一般喜好,現在的兒童書籍即使是中國作品,從名稱到內容,洋味都特別重,似乎這樣就可以與時代接軌。然而,我們要問的是,時尚倒是時尚,民族性何在?長此以往,兒童今后如何建構中國化的精神世界?其次,某某大全之類的書特別多,打著名著、系列的旗號,似乎一冊在手,就可以立刻占據知識高地。

這些書籍雖誘人眼球,但內容大多注水,無論是家長的經濟承受,還是少兒的知識接受度上都是有問題的,它給購買者帶來的是浮躁閱讀。再次,有些書籍中,圖畫、卡通的部分遠遠多于文字,雖受到兒童甚至有些家長的歡迎,但是隨之而來是淺閱讀乃至偽閱讀的嚴重問題。以上問題的產生,其實質是,為市場的短暫利益所動,迎合的主要是社會功利性要求,不注重研究兒童特點及教育規律,從而使得兒童閱讀的功利化,不僅沒有在產品制作這個源頭被阻止,反而被強化。

除了以上兩種人群,媒體從業者在兒童閱讀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時下所謂流行文化的盛行,與媒體的拉動關系很大,加之現在網絡媒體的力量在不斷影響著兒童,所以媒體的兒童責任問題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現在的媒體不僅影響兒童閱讀的習慣及喜好,甚至直接面對著兒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除了平面報刊外,上網瀏覽網頁,已極大影響著今日的兒童閱讀。據有關調研結果顯示:“當前,一方面兒童閱讀不同程度地受到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如韓流、日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兒童閱讀快餐化休閑化的傾向。”另外,“據抽樣,小學二年級至初二年級學生中每天上網的約占五成,……38。5%的調查對象甚至表示更愿意生活在虛擬的世界。”[2]總之,當前兒童問題的產生,源頭主要在成人世界,當面對著日益嚴重的兒童閱讀功利化問題時,要問的是,成人們,你們盡責了嗎?你們應如何盡責?

二、起點和終點的關系:終身學習視角下看兒童閱讀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為達成這一目標,近年來家長們對于兒童的早期教育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這從當下各種少兒培訓班的興盛中就可以得到證明。為了突出早期學習的重要,某些人不惜宣揚“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功利主義的盛行,使我們在此不得不加以提示的是,固然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更不能因為急功近利,而跌倒在終點線外。兒童是未來,成人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將來的成才,人生如果是一場長跑競賽,他們才不過剛剛起步。

事實上,僅就兒童閱讀的問題來說,許多家長的眼睛就僅僅盯著當前的讀書狀況,而忘了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忘記了兒童規律和知識內在特點。試問,人為催發出來的“神童”,如果不能在成年后的學習生活中做出成績和貢獻,這種培養的意義及價值何在呢?在此,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首先,終身學習在兒童階段怎么實現?兒童階段是打基礎的時候,這時候的學習對于日后當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父母們總是喜歡將他們的孩子送入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以為這樣就踏入了成才之路。可以注意到的是,這些培訓班主要是一些技能性的訓練,大致分為美術、音樂表演等才藝的學習;語言學習,主要是外語培訓;還有就是體育訓練。這里面缺少的恰恰就是面對文本的閱讀。或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外語學習嗎?還有作文訓練呢。但是請注意,這種培訓一般是技術化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沉下心來讀書。事實上,孩子們的閱讀時間就是這樣被擠占的,在素質發展的借口下,一種最重要的素質:讀書學習的素質正在悄悄退化,

這將極大地制約他們今后的成長。《中國兒童閱讀現狀》中說到北京某媒體編輯陳川林的例子,“現在的孩子一是沒有好書可讀,二是沒有時間讀書。他的女兒正在上小學一年級,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每天下午要上課后班,回到家吃完飯就趕緊做作業,晚上8點半就要上床睡覺。為了保證做作業的時間,已學了3年的鋼琴課停了,電視也不讓看。周六、周日兩個下午學游泳,一個上午學畫畫,一個上午學英語。她還有多少時間來閱讀?”[3]這樣的例子是十分典型的,即使剩下的看書時間,也被教科書用去極大部分甚至全部,那么,不讀書的中國孩子用什么來起跑呢?又有什么后勁進行后面的競賽呢?其次,閱讀結構的合理化問題。兒童時期知識發展的意義是為今后打下深厚的基礎,所以真正經典的、基礎的知識訓練是絕不可少的。但是,現在市面上的很多兒童閱讀材料在所謂素質教育的幌子下,一味求新求變,在貧乏的“創新”思路下,低級趣味及無厘頭大行其道,真正具有科學精神、人文底蘊的兒童讀物反而受到排擠。經典的兒童讀物少之又少,甚至傳統的經典還被惡搞,如孫悟空、唐僧、姜子牙等成為戀愛高手,加之一些稀奇古怪的腦筋急轉彎、玄怪魔法故事等充斥少兒的大腦。此外,在學科知識上追求難度,似乎超越常人的小神童可以呼之欲出,最典型的莫過于以奧數、神奇記憶等為代表的那些所謂高難度的知識書籍,這些超難度的知識耗費了兒童大量的閱讀時間,更主要的是,它們對于今后的學習并無明顯的持續性作用,除了滿足家長以及孩子暫時的虛榮感,并無其他好處。在當下,一方面是少兒培養“階段性成果”的輝煌,另一面卻是成人世界的黯然失色,這種培養模式的效果到底如何,其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為了孩子未來的成長和最終成就,今天,我們并不需要孩子具有多么奪人眼目的“天才成果”,需要的是平實的基礎學習和知識積累,為了明天他們積蓄更大的知識力量,閱讀必須丟棄功利,讓他們的心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親近那些千百年來經典的知識形象,廣泛地獲取最基礎的精神養分,這已是家長、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再次,閱讀是一件沉潛的事情,靜下心來讀書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如今在功利化的社會氛圍下,這也成了一件不易辦到的事情。閱讀在很多地方已成為了一種表演,除了前面所說的起點線上的比拼,還有就是現在盛行的閱讀秀的危害。例如,現在一些地方讓幼兒來參評國學寶寶、英語寶寶等,當這些少兒在搖頭晃腦地朗誦經典或者英語詩文時,文本的意義如何已不重要,書本只是活動的一個道具,它助長的是孩子們的表演欲,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反倒遠去。筆者就見過媒體中宣揚兒童倒背《道德經》的故事,真正有國學常識的人,是絕不可能同意這樣的學習方式的。總之,選秀帶來的是心浮氣躁,使得淺閱讀或偽閱讀趁勢而上,擾亂的是正常的知識通道。如果家長、教師指望通過這種方式產生將來的大師、巨匠,那就未免可笑可悲了。

三、缺失與重建:兒童閱讀中的求善與審美長期以來,在傳統的觀念中,閱讀除了求取知識之外,還有求善和審美的功能,它們大致承擔著德育與美育的任務。《禮記?學記》說:“人不學,不知道。”《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反映的就是這兩個方向上的問題,所以古人才會有“讀書養性”、“腹有詩書氣自華”一類的說法。

然而,在當下的閱讀實踐中,書本往往被看做獲取知識的源泉,而其本有的教化求善和審美維度被大大弱化。在兒童閱讀中,由于家長、教師等功利主義的潛在影響,他們雖能認同求善與審美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中往往被所謂的智育等問題牽引,而難于將閱讀或學習中求善性與審美性加以落實。

以求善的德育問題為例,有調查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長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對孩子更重要,但在一系列選擇性題目中,家長們的回答顯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沒有德育,家長們最關心和實際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學習、分數等智育問題。”[4]兒童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精神成長,求善、審美的缺失對于孩子的道德素養和美學境界都將產生嚴重的制約,既使閱讀功能受損,更不利于少兒的精神成長。

按照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由本我向自我、超我逐步發展的過程,童年經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從兒童閱讀的視角來看,好的閱讀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認清自我,逐漸實現超我,建立完善的人格,促進人性的健康成長。

反之,如果在功利化思維下不重視這一塊教育,造成精神追求的空白或淺層次,將極大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應該從兒童閱讀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德性。當然,兒童閱讀需要的是鮮活和感性的人和事,我們就通過一本本書籍向他們展現,在閱讀氛圍的建構中,讓書本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形象和故事,激勵他們求善向上、奮勇向前,讓他們平穩健康成長。

閱讀除了可以激發兒童的德性之光,在培育美的眼光方面也至關重要。在兒童閱讀中什么是美的?孩子們或許會說美麗的色彩、漂亮的圖畫、可愛的卡通形象,等等。

這些當然可以構成美的要素,但它們都是浮于面上的一些形象,如果成人的認識也僅停留于此,在兒童閱讀中就會助長淺閱讀乃至偽閱讀的風尚,成人所具有的引導之責也將由此而缺位。作為成年人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深層次的美,這種美將從簡單的好看、快樂等感官刺激中升華出來。這種升華之美首先是前面所論及的,由求善而來的人性之美,它將幫助孩子在閱讀中陶冶情操,磨礪心性。例如,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體會到美德為何而美,懂得人類因善而美麗的道理。

在愛國主義的故事講述中,審視道德的光芒,回味偉大精神的壯美。這種升華所帶來的快樂,是將孩子引領到道德的高地,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將意義深遠。其次,閱讀所帶來的美感還應該有一種探索之美,在兒童的眼中,這個世界是那么的神奇,他們充滿好奇的心會提出無數的問題,通過閱讀將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地激發出來,不要用大人的高姿態去教訓他們,而應該在兒童本位上去和他們共同了解這個世界的秘密。

成人的引導,將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探索之美將使童年五彩斑斕,也為他們將來的科學之路搭設了一座美麗的橋,這遠比那些奧數的輝煌成績和少兒選秀中惹人贊許的表演更為意義重大。其實只要我們把眼光放遠點,不為時下的功利意識所左右,兒童閱讀將成為一件充滿魅力的事情,不僅對于兒童,對于成人也是如此。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兒童閱讀中的成人責任,成人應以終身學習的理念關注孩子的閱讀,既看到起點的意義,更應注重終點的成就,在去功利化閱讀中,優化閱讀結構,構建沉潛的讀書氛圍,并應突破狹隘的知識取向,把求善和審美作為兒童閱讀的重要目標,為兒童的人格完善和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閱讀的功利化傾向[J]。父母必讀,2004。(12)。

[2]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兒童發展:〈2005—2006上海少年兒童發展報告〉解讀[J]。上海教育,2007,(8上)。

[3]王海鷹。中國兒童閱讀現狀[OE/LB]新華網。

[4]高巖。兒童的德性成長與家庭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