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作文批改提升寫作興趣
時間:2022-05-05 10:51:00
導語:完善作文批改提升寫作興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要重視作文的批改。怕寫作文,是很多學生都有的情緒。老師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批改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水平。
關鍵詞:作文批改互改自改面改書面改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弊端,老師花時費力不少,可收效甚微。呂淑湘先生曾在《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的問題》一文中指出,十年時間,2700多個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多數人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作文教學效果尤甚。“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這是學生中流傳的口頭禪。學生怕寫,老師怕改。這是中學作文教學的通病。本人在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也很有同感。讓人更可氣的是:老師辛辛苦苦批改好的作文,發下去了,除了極個別好學的學生仔細看外,更多的只是看看分數,瞧瞧批語就擱在一邊,他們壓根兒就沒有認真思考過老師在作文中指出的問題;有些同學甚至連作文本也懶得翻開。作文,給老師、學生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負擔。這樣,寫的無興趣,改的也勉強。該怎么樣教寫作?現行的教科書及教師教學用書是沒有系統的寫作指導的。我只好自己去探索了。
寫作后的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嘗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批改作文,過去常常由老師包辦,結果是吃力不討好。真可謂是“勞苦”而“功不高”,事半功倍。要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批改作文,老師一味大包大攬,或一味放手學生,都是不足取的。作文的批改形式要多樣化,把自改、互改、面改、書面改結合起來。批改得好會對學生的下次作文起很大的推動作用;反之,會削弱學生的寫作熱情。我在寫作教學方面也做過多方面的嘗試,也嘗到了一些甜頭。下面就作文批改方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互改。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一般每組四到六人,由學習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組織批改工作。批改前,老師向學生提出本次作文的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切不可放任自流,使作文批改流于形式。把班上同學的作文按好、中、差的搭配發到每個小組,每人一本(不能改自己的那本)。先由老師示范改一篇(在電腦上或實物投影上改),然后學生互改。發下到小組的文章,每人都要輪流看過,然后重點批改本人原先手上那篇,對照老師給的要求去改。要把那篇文章至少看三遍:第一遍,快速瀏覽,對文章的全貌心中有個數;第二遍,精讀,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評改,把錯別字、病句圈出來并改正,好詞好句也找出來并點評,寫好眉批、段批;第三遍,粗略看一遍,既是檢查評改情況,也是為寫總評進行構思,最后打分,寫評語(要簽名,以示負責)。在批改過程中老師到各小組巡查指導。小組成員之間也可以商量如何改。
每次批改的重點、評分標準等,可結合本次作文訓練的情況而定。例如,《我戰勝了》這次作文的批改要求是這樣的:
作文等級評分標準
一類文(100—88分)1、立意正確,中心突出,選材恰當,材料具體生動,有真情實感;2、結構完整,注意照應,詳略得當;3、語言優美、得體、流暢。能恰當運用成語、詩句、修辭等。
二類文(87—76分)1、立意正確,中心突出,選材較恰當,材料具體,有點真情實感;2、結構完整,條理清晰,詳略得當;3、語言規范、較流暢。能運用成語、詩句、修辭等。
三類文(75—60分)1、立意正確,選材能表現中心;2、結構基本完整,有條理;3、語言基本通順,有少量錯別字。
四類文(59分以下)1、立意不明確,選材難以表達中心;2、結構不完整,條理不清楚;3、語言不通順,錯別字較多。
互改完后,小組匯報:推薦好文章,并在班上朗讀;也可以談這次批改的感受。最后,老師收回作業檢查,對批改好的寫“同意批改意見”;有明顯問題的,加以修改;有時為了鼓勵差生,復查時對基本達到本次作文要求的打分高些。
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互改作文符合“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這一做法,不光是為了從繁重的效率不高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是開發了學生智力,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因為寫一篇文章從觀察、思考、成文到修改都應是學生所進行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如果一直沿用的“學生寫——老師改”的老方法,恰恰違背了這一認知規律,妨礙了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互改作文,對優生來說是一次再提高的過程,對差生來說是一次再學習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二、自改。自改,就是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本次作文批改要求自己進行批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許多中外優秀的作品就是改出來的。曹雪芹的《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成為文壇佳話。初中學生的作文,不經過認真修改,自然寫不出好文章。有時,同一題目或同一題材的文章,要寫兩次或兩次以上。每重寫一次就多一次鍛煉,多一些收獲,作文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一點。老師也要有一雙慧眼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與鼓勵。學生如果作文有進步了,他自己也喜滋滋的,寫作有成就感,寫作的興趣就會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寫作興趣,作文就會好起來。
自改與互改的修改方法大同小異,這不在詳述了。
三、面改。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最有效的辦法是當面批改。”當面批改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時間。學生每天一節連一節地上課。課程表排得滿滿的,老師忙于備課、上課、改作業,師生難得有聚在一起面批的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
1、選好面批對象。人數不宜太多,每次面改人數約占全班的三分之一。由于人數不是多,不須花很多時間。每次可叫兩三個學生面改。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一個學期,每人可輪到三次。
2、采用靈活多樣的面改方式。可叫學生到辦公室面對面改,也可在早讀、晚修時走到學生面前該,也可以叫到講臺前或課室外面改。有時也可以師生約好利用星期六、日時間來該。
面改,是“點醒”而不是替代,是商討而不是命令。如中心是否明確、集中,選材是否根據主題需要來選,結構上是否完整,有沒有注意前后照應等。主要是讓學生“悟”出道理來。面改要有重點,不要面面俱到,最好“一文一得”,抓住一項,求一得。
面改時老師態度要熱情,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多用商量的口氣,鼓勵的語言。千萬不要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不能離開其認智能力,認識水平,求全備責。否則,縱使老師滿腔熱情,學生也不會領你的情,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厭寫怕學,收不到預期效果,甚至事與愿違。
四、書面改。這是老師最傳統的批改作文。書面改又可分為精改和略改。精改,大到布局謀篇,中到字、詞、句,小到標點符號等都作批改。略改,就是迅速看一兩遍,然后憑最初的大概印象,下一個簡要的評語,給個分數就算了。
老師要教好作文,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一個學期大小作文十多篇,如果每次都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老師精力有限,花時費力見效微,學生被動接受,這不大實際,亦不是好辦法。每次自改或互改,有放任自流之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會鉆空子,不寫或馬虎應付作文,這有點不負責任,也不是好辦法。所以,我有時采用精改和略改并行的辦法。在接手新學生之初,我會來兩三次堂上作文,親自檢查修改作文,對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個大概了解,把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等次,并做好記錄,為以后有目的改作文做好準備。以后輪到書面批改時就精改和略改輪流進行。
當然,無論精改還是略改,評語都應以鼓勵為主,力求有啟發性,不寫現成套話或打擊積極性的話。有時我還根據學生作文的內容寫上一些相應的詩句,例如,怨自己笨的,寫上“天生我材必有用”;談母愛的,寫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勸惜時的,寫上“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等。如果學生喜歡看老師寫的評語,就利于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利于調動寫作的積極性。我班有一個姓謝的學生,很怕寫作文。剛進中學時,他的作文大都是三兩行的,超過一頁的很少。我抓住他的閃光點,那怕是一個詞語用恰當了,我都加以鼓勵,很多時候我的評語比他的作文還長。半個學期后,我發現他的作文越寫越長了,越寫越好。有一次,他在作文本里夾了張字條,寫道:“老師,我很喜歡你寫的評語,你每次都要給我寫評語哦。”我暗喜:這個作文困難戶愛上寫作文了。我便在他的字條上續寫道:“你的作文越寫越長,越寫越好了,你也要多寫好作文給老師看哦。加油!”這其實是用筆跟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你,自然也會愛學你教的科目。這個學生在初二的一次級部作文比賽中還破天荒地獲得了三等獎呢。從此,他愛上了寫作,還不時有文稿投到學校的文學社呢。
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還有許多,如我現在正嘗試利用網絡改作文,搞語文博客站。因只是嘗試階段,沒什么經驗可談。我以上所說的互該、自改、面改、書面改,是很多老師都用的方法,教育家魏書生早在二十年前已經試行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只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個歸納,談談做法與體會,并不是什么新發明。作文教學是一項十分繁瑣而艱巨的工作,如果我們能夠聯系學生的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不斷改進、完善,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
- 上一篇:淺議語文教學中的詞匯積攢
- 下一篇:小議資產證券化中法律標準綜述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