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作文修改方式的嘗試
時間:2022-05-05 10:52:00
導語:小議作文修改方式的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讓人甚為擔憂,學生厭寫,老師難改,效率低下。為了讓作文教學走出這種尷尬的局面,有必要對現行的作文教學進行改革,嘗試尋找較有效的方法。教師要有計劃對學生進行分階段的由淺入深的作文批改訓練;靈活運用各種批改方式促進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最終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其自覺學習。
[關鍵詞]:作文教學現狀嘗試互改自改獨立
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不論是職場應聘、與人交際,還是實際工作,都體現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換句話說,一個人,他如果沒有一定的寫作能力,那么他在社會上簡直是無所作為。但現今中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人擔憂,中學作文的教學更陷入尷尬中。
一、回顧現狀,令人擔憂
首先,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文。在每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規定:每學期每位學生至少寫大作文六七篇,小作文自定。但學生一聽說這堂課寫作文時,他們就怨聲載道,叫苦連天。或望著黑板不知如何下筆,或搜腸刮肚,東拼西湊;或胡思亂想,亂編一通;或借用他人之作,蒙天過海。在學生眼中,寫作課竟成了他們最不愿意上的課。究其原因是他們不想寫、不愿寫、不會寫。
其次,語文教師嘔心瀝血卻收效甚微。一個中學語文教師一般要教兩個班,一次要批改大約100本作文,要求教師每次都做到“精批細改”,是不大實際。一次大作文交上來,教師最快也要兩個星期才能批改完發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擱,就只能三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批改完。如此長時間才批改完,學生對此早已沒有了新鮮感,更無修改的興趣了。作文本發下去時,學生大多只是看看分數和批語,不清楚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教師可謂是白費功夫。正如圣陶所說的:“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學生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①。”一個學生,初中三年經老師修改的作文大約40篇,但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甚至連通知、申請書、計劃、海報都不會寫,更不用說寫景狀物的記敘文、抒情敘事的散文、雄辯嚴謹的議論文。由此可見,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立足將來,大膽嘗試
作文教學成功與否,關系到學生將來的發展。只有將教師從“學生寫作文,教師改作文”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教師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作文教法和指導學生寫作及修改,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好作文,多半是改出來的。清代學者唐彪,做過一個貼切的比喻:“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層,而玉微見,明日又攻去石一層,而玉更見,再攻不已(不停),石盡而玉全出。作文亦然(也是這樣),改竄(修改)舊文,重作舊題……文必日進也。”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嘗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②。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談到作文修改時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學生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③。”學生養成了自改的能力,這對他們來說是終身受用的。這種既有實效又能減輕教師負擔的做法,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早在二十年前已經試行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一做法能實現教師與學生雙贏的局面,我們為何要拒絕?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應該大膽打破傳統的“包辦”模式,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大膽創新,嘗試采用多種批改方式,提高作文批改效益。
三、授之以漁,互改助之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教即是為了不教。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④。在教學中,我們除了教會學生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嘗試地學著走、獨立走。
1、中上學生一改二
語文成績中上的學生,他們的作文水平有一定,而且對于有關作文的知識也有一定的掌握。教師組織他們相互交換批改作文和修改中下成績學生的作文,既能避免教師精力不足的問題,又能發揮學生修改作文的主體地位。況且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窺心理,使批改者對閱讀他人作文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在互批的過程中,大都對別人的文章感興趣,因此評語也寫得相當認真;被批改者也會前所未有地關心起作文來,對它進行琢磨和研究。
在互批前,教師要指導他們每次修改作文時要分別注意哪些問題。例如批改中上學生的作文時,要注意:(1)對優秀文章,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品味精美語言,領略寫作技巧。(2)針對開頭結尾模式問題,提醒他們發現同學作文中新穎的開頭或結尾,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將其分為開門見山直奔題開頭、設置懸念開頭、引用名言警句開頭、景物描寫渲染開頭、提綱挈領作結論、借物抒情結尾、啟發聯想法結尾、言猶未盡結尾等開頭、結尾法。經過多次有意識地指導和學習,學生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就會百花齊放,新穎別出。(3)針對精彩語段,讓學生對寫作知識有更深的體會。如有學生習作中運用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的方法,批改者未必能很好地指出這兩種寫法的好處。事后教師可針對這兩種描寫方法對他們進行講評和分析,讓他們懂得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的不同點。又如有學生習作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教師可在學生進行批改前指導他們理清各種修辭在文中不同語境下各自的作用。每次修改,只要求他們在某一兩點上有收獲。在修改過程中,學生如遇到任何的問題或不知從何下手修改,教師可逐一指點,直到他們找到突破口,尋到進入修改王國的鑰匙為止。
又例如批改中下學生的作文時,要注意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在正行的旁批處記下符號:錯別字、漏字、增刪字詞、病句、寫得好的句子等,都要用與之相應的符號標出來。如旁批:“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用在此處恰當否?”“此句能換個說法嗎?試換一下。”“這個詞用得好!”“句子生動感人。”等等。并且要求他們把作文本交回給本人時要提醒作者仔細閱讀旁批,不明白的地方要當場提出來,共同努力,一一將其訂正過來。修改完畢后,修改者與被修改者要親自到教師那里匯報情況,如仍有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當場指導。整篇文章,同學批閱,自己訂正,學生都很主動,興趣很濃,動腦動手,查閱字典,認真修改,自己為自己負責,提高很快,以后作文就會減少重復的錯誤。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毫無疑問,作文互批活動,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對寫作和評改的關注是有積極作用的。學生在修改別人的文章的時候,能從中得到啟發,能取長補短。所以修改文章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習作文的過程,是提高他們自身作文能力的過程。
2、四人小組集體修改
常言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思路也是狹窄的,想法往往帶有主觀性、片面性。不同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湊到一塊,七嘴八舌地議論一番,往往會使當事者如夢初醒、茅塞頓開。所以,組織學生小組集體修改,也不外乎是一種好方法。
同樣,在小組進行集體批改前,教師要明確每次作文修改的目的。可以針對字詞的書寫與運用、語句的通順與否、各種修辭的運用是否恰當、語言的運用有無其它的亮點、開頭結尾有何特色、材料能否很好地體現中心、文章的立意是否新穎、結構安排上有沒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等等。這些問題,可在每次的修改中要求學生做到一兩點。在修改難度不大的前提下,學生還是很樂意去討論。在小組成員針對作文進行修改前,可要求一個成員大聲地朗誦自己手上的作文(要求不是自己的作文),其他成員專心聽讀。聽讀完后,先是朗誦者就作文中字詞的對錯與書寫作出評價,然后其他成員也發表自己的意見,說完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后,再商討其它問題的看法。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要不時地到每個小組查看情況:一是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批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二是確保學生在批改時每個問題都落到實處,集體修改不流于形式。這樣,在七嘴八舌的議論中,學生既加強了作文的修改能力,又提高了寫作水平,而且還從同學身上學到東西,可謂一石三鳥。
3、自己修改
當學生有了評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一定經驗后,就可以讓他們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了。學生每次完成習作草稿時,先要求他們在原文中運用各種修改符號修改,修改后再抄寫。教師在批閱時,則側重給他們的批改提建議,肯定修改的成績但暫不定分數。此后,要求學生再根據教師的批語及在小組批改時所學的知識對作文進行二次修改,修改后再定分數。這樣,教師的批改便有了實際的意義。
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正如學生獨立走路一樣重要。教師,在學生作文修改中,主要起到引導和指點的作用,對于怎么改自己的作文,就由學生本人去決定,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輕改重評、面改、學生互改、自改等多種批改作文的方法,結果發現學生對這些批改方式比較感興趣,而且在作文批改后他們反饋每次都有收獲。在作文教學中,把批改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修改作文的實踐中,學會如何開頭結尾,如何組織運用材料,如何謀篇布局,如何運用文字、修改潤飾等寫作基本功,從而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既是學生又是“老師”,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既是評人者又是被評者,這樣才能主動探索,取長補短,提高認識能力、鑒賞能力,真正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綜上所述,作文批改模式的轉變與嘗試,必須向傳統的“包辦”模式發起宣戰,以培養學生自學、自寫、自改的能力為最終目的,使之成為既是寫作的主人又是修改的主人,讓學生與語文教師成為作文批改模式轉變的受益者。
注釋:
①智仁勇,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82
②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2
③④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57,296
參考文獻:
1、魏書生著,《教學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2005,教書篇《作文——學生互相批改》
2、《語文教學通訊》,2008,1B,第58頁,《好作文是“教”出來的嗎》
3、《語文教學通訊》,2008,3,第50,《作文的正區與誤區》
4.《中學作文教學大全(下冊)——21世紀教師培訓叢書》,四川大學出版社,E編作文批改與評講
5.《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寫作學教程系列》,人民大學出版社,第5章對中國現當作教學傳統的反思,第2節中國當代中學寫作教學反思
- 上一篇:小議中西方視域中的政黨概念探究
- 下一篇:談論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