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怎么有效運用提問法
時間:2022-10-13 08:15:00
導語:語文教學怎么有效運用提問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問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不論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到哪一步,它都將在教學中發生重要作用。要想自然,合理地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離不開教學提問。從教師設計的問題能看出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看出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只要我們有針對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綜合使用好各類提問方式,特別要處理好在應用提問法時應注意的原則和策略,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提問"這一課堂教學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語文素質教育中更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法應用
一,什么是提問法
提問法,也稱問答法或談話法。"它是以師生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提問法同講述法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先秦教育家的教育著作中,特別是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窺察到提問法的成功運用。我國傳統的提問法在幾千年的教學發展的長河中閃爍著光輝。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將停止了。提問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不論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到哪一步,它都將在教學中發生重要作用。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靈感。只有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強烈的問題意識,強烈的感到自己需要問"為什么"時,其思維品質才算真正達到較高程度的活躍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好問,多問,善問,并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能力。
二,教學中提問法應用的誤區
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
(一)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二)提出的問題過于難,把學生給懵住了。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對學生只啟不發,試想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任何的感性認識,怎么能回答上來呢。
(三)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見學生沒反映,老師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技工學校。技工語文教學有別于普通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從生源的結構已明確了學生的特點:底子薄,好動。作為教師要更新觀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是學校的直接客戶"這一理念,堂上堂下要鼓勵學生,不能簡單將學生當成是知識的接收站,儲存器。教師更不能越俎代庖地在課上光唱獨角戲。因此,"提問"對技校學生學習語文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
三,教學中提問法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教師只有真正讓學生知道"問什么",學會"怎么問",才有可能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成為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所以,提問應注意的以下幾種情況:
(一)原則問題
課堂提問的設計產生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其次還應遵循幾個原則。
1,概括性原則。提問是引語,不是講授主體。因此語言不能繁瑣冗長,要精練,概括,盡快進入新課軌道,是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時間掌握上要恰如其分。
2,趣味性原則。提問要靈活多樣,巧妙新奇,語言簡潔精練,生動形象。要引起學生注意,就必須設計得巧妙有趣,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同時,要注意經常交換提問形式,不能堂堂一個樣。
3,啟發性原則。提問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可接受性。"針對性"是指根據教學目的,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啟發性"要能引起學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難易適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知識,能力基礎以及愛好興趣的差異程度等來設計。
4,思想性原則。語文教學教書與育人緊密相關,為此,提問還應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級趣味。再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不能為設計而設計。
(二)環節性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提問環節是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精心設計與巧妙運用提問,必須與課堂教學整體和諧,不能為了強調提問環節而忽略課堂教學整體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要精心聯系教學實際來設計,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為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技校的培養目標服務。
(三)時機性問題
課堂提問要突出對學生思維敏銳性的培養,我們的課堂經常會出現:對不感興趣的話題要么講話,要么睡覺,要么呆頭呆腦反應緩慢。這種學習狀態反映出上課內容是枯燥乏味還是講得過于平淡或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調整方法及策略,否則這堂課就以失敗告終。
四,提問法應用的教學策略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提問是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方法。由于課堂教學結構上有一定的編排,需要提問來串聯相關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此外,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師生在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這種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下,合諧的教學氣氛中進行的。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課堂提問。思維活動從問題開始,并在尋求問題的解答中深入和發展。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提問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其探索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同時引發進一步探索的動機。或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使課堂教學秩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駛進。良好的教學提問既是一種鎮靜劑,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以下介紹幾種提問方法。
(一)"跟隨式"提問法
每篇課文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可將其比喻為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課文分析是主桿,作者介紹,社會背景,題解等是枝葉,每每學一篇新課文,筆者先將"枝葉"理順然后再解決"主桿"問題。可在作者介紹中讓學生跟隨著邊問邊答。譬如在講解《泌園春·長沙》這首詞,介紹作者毛譯東時。筆者是這樣介紹的:
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哪一年成立的"
學生:(許多同學一起):"1949年10月1日"
教師:"你知道是誰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勝利"
學生:""(有的答)
教師:"你們有誰知道;除了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革命家之外,還是什么"家"嗎
學生:(調皮的回答):"老人家";有的說"不知道"
教師:"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轉入作者介紹)"
這種"跟隨式"提問,一方面學生無任何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活躍了堂上學習氣氛,對教學活動的知識和內容上的銜接有促進作用。正如美國莫里斯·L·比格說過:"在可能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民主氣氛的影響,去幫助誘導學生親身介入。"這種民主氣氛的創造,可以通過問答等形式達到。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說是一門教育藝術。教師的課堂提問,既是誘發學生登入科學殿堂的先導,又是促進學生去探索真理的動力。
(二)設疑提問法
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只有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強烈的問題意識,強烈的感到自己需要問"為什么"時,其思維品質才算真正達到較高程度的活躍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好問,多問,善問,并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能力。
對陌生的事物,有許多同學不感興趣或是你提問他,他也答不出來,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局面,教師要采用設疑提問法提問,就象猜謎語給出提示,腦子靈活的就敢回答你的提問。譬如在文言文學習中有一篇《勸學》課文。這是一篇議論文,它的中心論點是:學習是不應該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學不可以已"。這跟翻譯出來的句子相差太遠了,學生怎樣來理解呢筆者就運用設疑讓學生猜字:
教師:"哪位同學知道"已"是什么意思"
學生:"(大膽一點的說)表示過去,結束了的意思。"
教師:"按你這么說,你怎么理解''''爭論不已''''這個''''已''''呢"
學生:哦,原來是停止的意思啊。
教師:"對,這個''''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結合整句''''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應該停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設疑提問就是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學生想弄清楚其中奧妙但又一時無法搞清楚的"新","奇","難"問題,甚至是詭辯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問題聚精會神地進入新課的學習,自覺參與教學。這種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三)"開啟式"提問法
心智的開啟,能使學生浮想聯翩,思維暢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喜歡注意新奇事物的特點,以新鮮奇特的事例或趣聞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這種方法對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和激起飽滿的學習熱情有良好的效果。譬如,筆者在講解《古代的服裝及其他》這篇說明文時,講到在封建社會里,穿什么樣的衣裳,用什么樣的質料,顏色和花飾都有極大的講究。許多學生顯示出不耐煩的狀態。于是采用了"開啟式"來提問:
教師:"誰看過電視劇《水滸傳》"
學生:"(七嘴八舌)看過一下。"。
教師:"里面的人物林沖是京都八十萬禁軍教頭,穿什么衣服"
學生:"當然是綾羅綢緞啦"
教師:"后被高裘逼上了梁山,你知道他穿什么"
學生:"(表情茫然地交頭接耳)粗布"
教師:"對,此時的林沖已不是統治階級的官方人物了,已淪為(階下囚)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是不能穿絲綢質料的服裝的。從林沖這個人物就能看到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的程度了。"
"啟發"一詞原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啟發性的思維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記》中說得好:"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以容,然后盡其聲。"這就是說,提問是很有講究的: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只敲小錘,輕輕點撥;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就要敲大錘,重重提醒;對學習優異的學生,提問要偏難一點;對學習差的學生,提問要容易一點,否則他們將喪失答問的信心。此外,"敲鐘"要從容地"敲",它的聲音才能悠揚悅耳;提問要慢慢誘導,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索;提問要從整體出發,系統設計;提問要探明學生的疑點難點,問到關鍵處;提問貴在啟發。
(四"設懸念"提問法
懸念是一種關系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的心理活動。實踐證明,設懸念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不僅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體會作者的巧妙安排,情節的曲折變化,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淺顯中見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而不是消極接受的讀書習慣。譬如筆者在講授《項鏈》一文時,將故事梗概繪聲繪色地介紹一翻,當講到女主人公和丈夫用了整整十年才還清買項鏈的債務,這之后的某個星期天,她到"極樂公園"散步,結果會發生什么事呢
學生:(七嘴八舌)"拾到一筆錢財","找回那掛項鏈","在公園安息了……"
教師:"她遇到了老同學佛來思節夫人。"
學生:"那又怎么樣"
教師:"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棄了一切生活樂趣掙扎了十年才還清三萬六千法郎的債務,竟然只是為了一串價值五百多法朗的假項鏈,她為了自己的虛榮,自己的醉心奢華付出了多么昂貴的代價!"
讓人窒息的結尾使學生體會到深刻的諷刺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五)設計情境提問法
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思維的矛盾運動是參與學習的真正內動力。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它產生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學生學習新的課文時,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創設一種"問題的情境",設置一些問題的懸念。這些問題能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學習。
筆者在講古文《納諫與止謗》中設計了兩個情境:即齊王對鄒忌的納諫和周歷王對召公的止謗,讓兩位學生上臺表演(課前排練好)。盡管表演生硬,但通過教師的評述,同學們能從中體會到文章的宗旨:善諫能利國;止謗會害國。再有,筆者在講解《語言的演變》一文中,語匯的變化比語法及語音的變化要快得多時,就例舉了是"語錄年代",不論是進照相館還是去買飯,一開口要講一句(或一段)語錄。瞧,在某職工飯堂里來了一位打飯的(教師扮演雙角色):
某職工:"''''貪污是犯罪''''打五兩飯。"
某廚師:"''''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吃什么菜"
某職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來兩盤青椒炒肉絲"……
(同學們大笑)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三十多年前的語匯現在的年輕人已非常陌生了。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探索課文內容的積極性。這種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了他們思維的參與。
(六)多媒體提問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教學手段所能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
筆者在講解《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利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
首先,將文中提到的有關廳,堂,樓,閣,亭,軒,榭的代表建筑一一介紹(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領略祖國古代建筑的偉大奇跡。讓學生有感官印象后才講解作者是怎樣抓住古建筑的"功用"與"制式"這兩大特征進行介紹的。在分析當中不斷提問這些建筑的特點,學生都能講出個道道來,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然而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制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這些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譬如,筆者在講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時就出現過占用了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解讀思索動筆的時間。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廣州的學生對荔枝非常熟悉。所以應以文章結構為主干進行分析。那為什么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癡癡如醉,甚至于眉飛色舞,喜形于色,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征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而不是其他所能替代的。
(七)引出興趣提問法
許多學生聽課老走神,人在曹營心在漢。對這些同學提問可采取引出興趣提問法,譬如在講授《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由于作者是在一種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許多同學不會理解而注意力分散,筆者就采用這種方式:
教師:"為什么朱自清會內心煩悶對社會現實不滿"
學生:"不知道"
教師:"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可在文中找出來。"
學生:"1927年7月"
教師:"對,我們在介紹歷史背景的時候曾說過,1927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大批的革命群眾,這一年是中國革命走入最低潮的時候,整個社會被白色恐怖籠罩著,作為一位愛國民主人士,心理能不郁悶,對社會現實能不滿嗎"
學生:"那為什么他要寫荷塘而不寫其他"
教師:"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充滿情趣的導入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默契的交流。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對課文是否有興趣,是教師能否上好課的關鍵性一環。無論對舊知識的鞏固,加深,還是對新知識的講解,分析,教師都要作精心周密的思考和安排,使教學內容如磁鐵般吸引學生,引導他們眼看,耳聽,心想,手寫,從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熱情。
總之,要想自然,合理地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離不開教學提問。從教師設計的問題能看出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看出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而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教師研究課堂提問大有文章可做,關鍵是要多留心,勤思考,一定就會成功的。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恰當地運用提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有針對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綜合使用好各類提問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問"這一課堂教學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語文素質教育中更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 上一篇:低年級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原則用方案
- 下一篇:小議怎樣加強學生的寫作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