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
時間:2022-11-17 04:16:00
導語:小議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這是一個全新的設計。綜合性學習溝通了聽說讀寫,溝通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溝通了課內課外,溝通了校內校外,溝通了書本學習與實踐,使語文課程從封閉的課堂,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會,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所以從理論上說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研究有利于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大語文”教學體系的構建。
雖然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新課改的一個亮點,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跟我們卻保持著一段若遠若近的距離。許多教師教到綜合性學習時,要么忽略不開展,要么走過場,直到現在,甚至還有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綜合性學習”。如何讓綜合性學習走出尷尬的境遇,走進尋常的課堂,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注意點
1.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語文味”。
綜合性學習“提倡與其他課程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強調突出學習的綜合性,但是綜合性學習畢竟屬于語文學科,只是學習的另一種方式,無論如何綜合,都應以語文學習為本,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為主要任務。有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已經變味,變成了以繪畫、歌詠、舞蹈創作為主體活動綜合,成了綜合實踐的“大雜燴”,或者變成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班會課,迷失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性。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為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而服務。
比如關于“蓮文化”的綜合性學習,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美妙的音樂、動聽的歌曲,從而引導學生鑒賞“畫中蓮”“詩中蓮”等,形式要多樣,但要始終注重語文素質的培養。教師要以蓮文化為契機,可以讓學生為蓮的圖片配標題,誦讀詩歌,也可以配畫寫詩,自由創作,引導學生感受文人賦予蓮的美好品質,帶領學生遨游于語文味十足的美好情境。
2.要重視實踐性,鍛煉學生多渠道獲取資料。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它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帶來了挑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多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料,使他們初步掌握通過互聯網、圖書館、人際交往等獲取資料的方法與途徑,讓他們多調查、實踐、訪問、查閱和收集資料,使綜合性學習這門開放的課程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3.教師角色問題。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擔任什么角色呢?一些老師認為應該像電影導演一樣,把自己的設想跟學生講清楚以后,其余的就交給學生去發揮了。因此,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中,老師走下了講臺成為一名旁觀者。一節綜合性活動展示課就像導演(授課老師)和一大群觀眾(聽課老師)參加一場電影的首映儀式一樣。這其實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內涵的誤解。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參與整個過程。教師不但應當在活動的策劃階段和在活動實施階段當中與學生一起糾正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失誤,而且應當在成果展示階段與學生一起分享活動的收獲,引導學生就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分析,進一步推進活動的深入。其實只要教師把身份稍作變動,或成為其中一組的成員,或在不同階段擔任某個不同角色,就完全可以避免被“邊緣化”成為一個袖手旁觀的第三者。而且教師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參與,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畢竟與老師同一“戰壕”作戰的機會不是平常所能有的。課堂氣氛想必也會因此而更活躍,師生關系也會更和諧。
二、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具體操作
1.發掘教材資源,活用語文教科書上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對教材提供的多種實踐性活動,我進行多方面分析,始終圍繞學生的特長來構思活動課程,力求在知識和能力的范圍內組織活動,提高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從而收到預定的活動教育效果。我對活動課的理解是“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在設計“戲曲大舞臺”這個綜合活動中,我嘗試著調動全班學生感知各種戲曲,引導學生立足于維護班級榮譽的高度來參與這次活動,因為我采取了一個有挑戰性的活動方案,兩個班在多媒體教室同時開展這一活動,活動過程中進行活動效果對抗性展示,看哪個班更好,并對優勝班級頒發獎狀和獎品。兩個班的學生都積極而又快速地行動起來,會記的記(熟記教材中戲曲的有關知識)、會唱的唱、會演的演(演戲曲人物)、會說的說(談聽戲的感受)、會畫的畫(畫京劇臉譜),有的做課件,有的寫教案的,還有的當主持人,各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都積極行動起來了。兩個班互相較著勁來準備活動,而我則不斷引導并給予指導。在活動過程中,我不是退居幕后,而是作為其中的一員一起來參與,由兩個班各選出一個主持人共同導演這個活動。活動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展示學生畫的京劇臉譜,其中有的描繪的是自己設計創作的臉譜,以反映現代人的各種形態,十分有創意。
教師還要重視活動評價,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努力在組織、指導上狠下功夫的同時,還應構建一種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這是確保綜合性學習順利開展的保證。語文綜合性學了教師的評價之外,更多的要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而且把它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因為每一次活動的評價主體都是學生,評價對象也是學生,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思考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談體會、談收獲、談不足。
2.利用校園資源,讓校園和學生語文實踐緊密結合。
為加強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體驗,我設計了一次《我愛我家——十三中學》展示活動,學生們自己搜集素材進行設計。班委會根據特長把學生分成導演組、攝影組、采訪組、文字組、播音組、課件組。導演組負責征集創意;攝影組根據創意選景拍照;采訪組負責采訪老師和學生,了解班級和學校各個方面的情況;文字組根據采訪內容精心整理材料,同時給拍攝的相片配以文字說明;播音組則是對文字素材進行朗誦。課件組是對所有素材進行規劃,制作出有利于演示的幻燈片。整個活動成果在學校多媒體教室公開展示,邀請部分教師和其他班級學生代表參加。
學生通過獨特的視角去觀察我們的校園,通過對校園多方面的了解,增強了愛校意識,積累了豐富的校園文化知識,體現了爭做主人翁的精神。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生不是將眼光局限于好人、好事、好景上,而是將亂扔垃圾等不良行為也納入資料中,開展了警示教育,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這樣,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能找到活用語文知識的地方,自然有更多收獲。在安排這樣的活動時,我始終遵循發揮每個人特長的原則,學生們取長補短,在合作行動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3.關注本土資源,讓學生生活實際和語文實踐密切聯系。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總有些忽視身邊的美。新疆是個好地方,多民族融合,團結和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新疆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名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對學生來說是那么親切和熟悉。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活資源”開展發掘地方人文資源的系列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從活動中直接獲得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凝重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我開展了一次“話說我們的家鄉新疆”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找了很多關于新疆的地理、歷史、詩文、戰爭等方面的資料。面對著這些文字性的資料,我不禁感慨:語文實踐課還真容易變味,有時好像是資料的一種機械式的搜集,沒有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我認為真正的語文實踐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要能接觸許多實質性的東西,學生應該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這些,用思維進行分析、篩選和處理,只有這樣去做了,學生才能真正收獲屬于自己的東西。結合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學生們關注到了保護環境資源,從不同視角去入手。
4.細化節日資源,讓學生語文實踐向家庭和社會延伸。
杜威說過,走出教室一點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語文實踐課就是要學生走出教室,把語文和家庭、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節日資源不失為一種積極的選擇。對學生來說,小的家庭節日也是不錯的資源。學生可以把自己和父母每年慶祝生日的過程記錄下來,既可以享受家庭生活的溫馨,又可以從中發現父母對自己的特別關愛。特別是母親節、父親節等,老師可以讓學生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獻給母親的歌”這個活動,我邀請了家長參與,學生們和家長互動都融入其中,最后在自創的獻給母親的歌聲中都流下了眼淚,收到了很好的活動效果。所以適時開展活動,融情于其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情感。對于這次活動,家長的反饋是:孩子回家更懂事了,更能體諒父母了,這樣的活動要多開展。孩子們就在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鍛煉了語文實踐能力,也為作文積累了感性素材,同時自身的情感體驗也日益豐富起來。
總而言之,語文綜合性學習將對語文教學產生日益重大的影響。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上一篇:商行風險治理的矛盾及其措施
- 下一篇:市政機關廉政準則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