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素質教育下中學語文閱讀教育

時間:2022-12-12 02:58:00

導語:小議素質教育下中學語文閱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素質教育下中學語文閱讀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教育改革之路已走過了50多個春秋,其間經歷過風風雨雨,在跨進21世紀的門檻后,素質教育的提出,又使它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可以說,素質教育的提出,是語文教改的一次質的飛躍,正如于漪在談及素質教育時所講的,“它(素質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不是一個時髦口號,好像流行歌曲、時髦服飾那樣,流行一陣過時了,又換一個口號。”“……教育就是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悉心的培養,使青少年獲得有益的良性發展,成長、成人、成才……”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落實素質教育,成為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的確,目睹現行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筆者汗顏不已,站了幾年講臺,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教書匠而已,一節課僅是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就因為一堂課只是徘徊于背景及作者簡介、正音釋詞、劃分結構、明晰寫作特點之間,學生則“靜坐”錄音。這就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即使兢兢業業幾十年,也只不過是為這個世界付出了最基本的勞動。素質教育的提出、全面推進,把身陷囹圄的教師及時帶出了誤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意義巨大,影響深遠,不僅為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向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生澀、干枯的平鋪直敘,機械、空洞的思維訓練,只會造就出一臺臺任人擺布的機器,而靈機一動者(甚至標新立異者),便能帶動整個語文教育世界。更何況初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終端,培養學生掌握一種科學有效的閱讀方式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基于此,本文僅就素質教育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初步探索,以與同行們商榷。

二、方法的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利用好主陣地:課堂。同樣是在課堂內,還要將講讀課與自讀課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

對于講讀課,在時間的分配上,要做到在“三精”(講要抓住課文的精要,講出課文的精華,并講得精彩——北京市特級教師時雁行)的前提下,盡量把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多練。一般來說,學生的時間每節應占1/3以上,至少應有15分鐘的時間(一節課按45分鐘記)供學生讀、練,教師僅對教學目標、重難點等加以提示,再輔之以釋疑、答難即可。而對于自讀課,學生閱讀理解的時間應占一節課的2/3以上,教師應致力于一個“導”字,蜻蜓點水式的點評便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就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看,從講讀到自讀實際上是一種知識遷移的認知過程。假設講讀課是“舉一”的話,那么,自讀課則是“反三”。自讀課既是為講讀課服務的,又是講讀課的重要補充和升華。在分清主次、明晰誰是教學主體的情況下,課堂閱讀教學可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需要補充的是,如果學生在課內遇到的篇目不合自己的閱讀胃口,閱讀心理消極的話,教師可采用精彩的導入、掛圖、多媒體等手段調整學生心緒,改變學生消極閱讀的心態。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固然離不開教師在課堂內的系統講授,但由于課堂教學無論在時間支配還是涉獵寬泛方面皆受制約,故課堂閱讀教學只能起到示范引導作用。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還離不了讓學生在課后充“電”,即課外的大量閱讀。林語堂先生在對大學國文教育頗有微詞時認為:中文系的學生可以摒棄教師的導讀,讀完古典四大名著就可以了。雖然他所說的“讀”與時下所談的“讀”程度迥異,但從中說明的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著名作家王蒙指出:“……課外閱讀也是語文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否能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加強閱讀的份量,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在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就規定初中生每學年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八十萬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課外閱讀中,我們需要“兩手抓”,既要讀文學史,又要讀文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隨遇而講古代、近代、現當代文學史、文化、文學常識。譬如,在講《范進中舉》一文時,可穿插講述古代的科舉制度;在講《故宮博物院》時,可穿插講些中國古代的亭臺軒榭等建筑風格、布局,歐洲建筑的“哥特式”等;在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可由金翠蓮向魯提轄唱喏、道萬福生發開去,講一些古代的禮節常識,亦可由魯提轄自稱“灑家”、金翠蓮自稱“奴家”引入,講些古代的稱謂知識,以免有些學生將古代所謂的“犬子”理解成“狗的兒子”而授人以柄,貽笑大方;講“通感”時,除了介紹“通感”的定義外,還可以告訴學生這一修辭手法是錢鐘書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其《通感》一文收在《七綴集》及《錢鐘書散文》等書中,“通感”最有名的例子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等。講具體作品時,穿插相關的文學史等知識必然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總之,只要教者有心,文學史或者文化常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

當然,開設一些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也不失為授業解惑的好方法。文學史的講授可在初中三年踐行,大致把握這樣一個體系即可: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六朝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鑒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講授時不必過細或面面俱到,以點帶面或擇其精要來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了文學史、古文化常識做基礎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選讀一些有代表性、經典性的作品。閱讀的作品在循時段(文學史體系)、循序而進的情況下,涉獵面宜廣博不宜狹窄,古今中外都應在選擇之列。大致說來,《詩經》、《楚辭》、《論語》、《老子》、《孟子》、《左傳》、《戰國策》、《史記》、《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選》、《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當在首選之列。其他如魯迅、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錢鐘書、冰心、余秋雨、路遙、賈平凹等人的作品亦不可忘卻。中外文化寶庫典藏豐富,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首次增加了“課外閱讀推薦數目”,盡可將其作為指南來指導學生。

需要指出的是,博覽絕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而是要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滌蕩、性情得到陶冶,叩開我們美好心靈的門扉,一句話,即要學以致用。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誦讀和積累外,還有何良方呢?不妨說,新修訂的《大綱》中增加的初中《文言文背誦目錄》,使我們在指導文言文的背誦方面有章可循。我們可以組織一個語文興趣小組,讓一些喜歡古文化、有志于發掘古文化的學生能有一個表現自我的天地。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實施,過去那種大包大攬的作風必將被時代所拋棄,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期達到“教為了不教”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