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綜述

時間:2022-05-03 02:56:00

導語: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綜述

語文教學長時間以來過于注重基礎訓練,教學模式程式化。全部教學活動圍著高考指揮棒轉,考綱怎么要求,我們就怎么教,將學生看作是一個不會思想的物品。不可否認,聽、說、讀、寫,字、詞、句、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只關注怎樣造句、怎樣構段、怎樣謀篇布局,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培養、情感的熏陶,忽視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就有悖于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性質。語文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它不僅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體悟前人已有經驗知識,而且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重獲生命體驗、煥發生命光彩,讓生命延續的一個過程。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孩子們與經典著作中的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教師、同伴交流合作,體悟作品里呈現出的獨特情感世界,明白做人的道理,修身養性,領悟人生的真諦。這樣,使他們由一個懵懂的孩童成長為一個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具有社會責任的人。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培養,但同時也應成為一個能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能激活學生情、智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真正打開學生觀察視野的課堂,應該是一個真正能讓學生感悟人生、體悟生命角色的課堂。

一、語文學習要能激活學生的情感、智慧

學生在學習時只有明確了“我想要學什么,我真正要了解的是什么”,才會主動去探求,要不然學習自主性、主動性的培養將成為空談。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理念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要關注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精神與創新精神,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語言文字的藝術,就是一種打動人的藝術。語文是人文性極強的一門學科,絕大部分入選教材的作品都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新課程下的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作品的內容都關注學生的生活,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因此,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用不同的方法去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走進作品之中,同作者、同文本中的主人公進行對話,產生碰撞,讓自己的情感得到熏陶,豐富、完善自己。學生們的智慧是沒有窮盡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想法,有的時候是很單純的,就似璞玉,需要教師去開發、去雕琢。把單一的、純理性的教化與豐富的情感體驗融合在一起,把理性的認知變為情感的認同,這不也是“人文”的體現嗎?那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呢?

1.將“組織教學”變為“誘發動機”,其核心是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受到有效的情感刺激,面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強烈的需求和欲望,進而促使其形成學習的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和思考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假如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新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絕對不會莫名其妙的產生,而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誘發讓其產生。在實踐中運用的目標分解法、贊揚肯定法、和平共處法等,都是有效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2.將“傳授知識”變為“主動探求”,其核心是讓學生真正從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掌握學習和求知的主動權,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探求蘊藏于教材中的知識寶藏。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強調自主求索的精神。這意味著教師再也不能只瞪著眼睛站在講臺上看著學生學習,更加不能再用一套泛黃的講義來應付全班不同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應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之中,關注、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質疑,讓教學在彼此問答、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習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中深入。教師的教在學生的學習后,學生的學習在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主導。這個過程很復雜,也很重要,操作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運用問題交流法、主題探討法、師生溝通法等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

3.將“鞏固知識”變為“自我展現”,其核心是讓學生不再受機械記憶、重復練習的痛苦,以自我展現的形式,一方面吸收、鞏固知識,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變成自己的素養,另一方面有主體意識、張揚個性而且又積極合作,養成開朗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要在“動”字上下工夫,讓學生能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那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呢?教師可以運用課本劇、辯論、演講、朗誦、趣味游戲等形式誘導學生動起來。學生在“心動”中學,在學中“心動”。在“身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人人動”中發現不足、改進不足。

4.將“運用知識”變為“實踐創新”,其核心是讓學生突破教材的局限,打破經驗教訓的桎梏,不當知識的奴仆,不是任教師驅趕的溫順的小綿羊,而是著力培養自己尋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質疑敢闖的創新精神。縱觀學習的整體過程,這一部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前三個階段的學習都是在為這一階段的實施積蓄力量。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這一階段是否有成效。我們應該看到只有這一階段的學習落到了實處,發揮了效力,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才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才能達到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所要求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目的。所以,教師在這一階段就要有探險意識、突圍精神,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敢于突破,沖出常理,經常用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生分析一個人物形象,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唯一的認識?此人是否還有其他的性格特點?換一種思考角度是否會有其他的認識呢?我們思考是不是有偏頗或漏洞?用這些問題來啟發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敢于創新求異,鼓勵學生多思善想,不被一家之言所惑,有自己的思想。

5.將“檢查知識”變為“共同體驗”,其核心是讓生生、師生問將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進行交流,總結已知,體悟學習方法,品味學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這一部分雖是尾聲,但不要流于形式。學習簡報、學海拾遺、幾點體會等,都是很好的體驗和交流形式。一句話,要讓學生在共同體驗和相互交流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成一個體系,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的意識。

二、語文的學習讓學生擁有開放的“大課堂”

新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要將學生從“小課堂”引領到“大課堂”,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去學習語文。大力提倡“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讀紙質書(報刊、雜志)、電子書(電腦、網絡、光盤)和無字書。進行一些春游、參觀、訪問、調查等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工廠、農村,走向博物館,走向美麗的大自然,親自領略外面精彩的世界,目睹祖國的日新月異的風貌,親身體驗人生百味,讓學生做自主發展的人。除了現實生活,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可能的生活。課程要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與社會環境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語文學習當然要促進學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調、生命質量的提升。如果只是簡單地復制生活,學生可能陷于日常的、瑣碎的生活,感受不到生活更多的魅力。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夢的天堂里飛翔,擁有一種超越個人、超越家庭、超越社會的向往。這種向往就叫理想,它可以溫暖人心,提升人格。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我們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一旦被激發了,他們會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和體會到的東西將會比在課堂上多出許多。

三、語文的學習使學生體驗社會角色和身份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有讓學生由一個懵懂單純的孩子到一個有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的人的轉變過程。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就要多思考,怎樣通過教學促進學生對社會角色的體驗,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怎樣才是有利于學生思想的發展。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方式,其本質就是互動合作、平等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不同的角色。學生不是孤獨的學習者,他們渴望與其他同學一起合作溝通,和他人分享經驗和體會。大家都渴求一種開放的交流,積極和他人打交道。在這種理念下的學習,學生經常變換自己的角色,不斷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成長。長期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傾聽、感悟能力和團隊精神都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四、讓語文課堂變為提升學生能力的場所

新課程的教材,無論內容的編寫還是形式的設計安排都非常關注情景,注重互動。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合理利用這些教學情景和教學資源,訓練學生各種能力,使語文課堂活化為提升學生能力的場所。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語文能力不僅是從課堂上獲得,更多的是要在實際生活中培養。由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證。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給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園地,從這里出發,我們的語文教學可以穿越傳統的課堂,使語文教學和現代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和學生們的情感、知識體驗密切聯系起來,和他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這樣語文教學就會有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