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語文課教學語言藝術

時間:2022-06-28 05:42:40

導語:談論語文課教學語言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語文課教學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教師要使用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去傳遞信息、情感,塑造學生圣潔高尚的靈魂,去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那么,語文教師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一、教師教學語言要言簡意賅,體現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語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既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也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成為祖國語言文字忠實的傳播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自覺地推廣并運用普通話,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母語。首先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不能含糊其詞,更不能似是而非。使用語言的同時,還得講究邏輯性,一絲不茍。有條理又不為生硬呆板的教學語言可以使學生高效率地掌握課堂學習任務。在教學中,常常出現一種情況: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某個知識點,反復地講內容,使得課堂教學語言變得繁瑣,與言簡意賅背道而馳。事實證明,一個優秀的教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捕捉知識要領。

二、教師教學語言要詞準意切,通俗易懂

詞準意切,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詞語必須準確明了,不能含糊其詞。有的教育論著中把其稱為“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它要求教師的語言準確無誤,必須精確地表達知識的內涵。對各種現象的描繪,對概念、定義規律的表達,都要做到語言詞準意切,不使人發生歧義和誤解。比如,有的教師望文生義,對概念的解釋不進行細致地推敲,像“語法就是語言的法則”“法人就是負有責任的人”等等,這些解釋都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對傳授的知識也不能信口開河,今天說一樣,明天說一樣,讓學生無所適從。即使學術上有爭論的,也應該給學生講明白,我們取哪種說法,使學生心中徑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學》的教學中,講到教育的起源這一問題時,就有勞動起源論、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等多種理論,教師應分別對其進行分析,指出其優缺點,什么理論最正確,應采取什么理論。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這重要的影響作用。對于教師來說,教學語言要言之有情,情理交融不能只是做教材的傳聲簡,教師不能將知識一味地灌輸,把學生當做收納知識的容器。而要在教學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和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背影》一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充滿情感地朗讀課文,為學生創建一種情感氛圍,使學生腦海中浮現出“父親”的畫面,從而深刻地了解課文,體會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愛。

三、教師教學語言要具有趣味性

對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中其教學語言不僅僅要保證精確、規范、科學,而且還應該有一定的趣味性。因為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持久,在一節課中,如果教師的語言平淡無奇,那么,他們很可能就會喪失聽課的興趣,出現開小差的現象,從而影響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語言只有充滿趣味性,才能夠深深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感到枯燥無味。教師在講述的時候,應該使自己的語言跌宕起伏,快慢適宜,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聽課實際調整語速,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才能在課堂上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師更應結合學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課堂語言來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收集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按照教學需要把它們引入課堂,調動自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記憶學到的知識。

四、教師教學語言要具體、形象

教師的課堂語言不但要規范,還要形象。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變淺顯,枯燥的變風趣。所謂形象,就是要用多樣化,有個性、有特征的語言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平面的文字產生立體的想象和感悟。例如,講到典型的人物、生動的事例、感人情節,教師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學生如臨界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才能渲染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不自覺地沉溺其中。如講到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文時,在描述“翠翠”與“儺送”第一次見面時,“翠翠”嬌嗔的那句“你這個挨刀背時的”,教師就可以用“角色扮演”的語氣來演繹人物,學生便會對“翠翠”這個人物形象感受更立體,同時也將湘西的淳樸民風展示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來,教學效果必然大大加強。語文課就是這樣,有時一個例子、一句比喻、一個舉手投足的模仿,就能使學生的理解變得更具體,更深刻。正如《學論》中所說:“君子之教,喻也?!蹦芑钣谜Z言的特色,講語言特色形象化,必然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五、教師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質疑。要為學生創建合適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為此,教師在課前應該積極備課,對教學中所涉及的問題要都能有所準備,在學生預習的時候就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聽講。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在恰當時候巧妙對學生進行點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是形象生動的,應該是充滿趣味性的,有生命力的。我愿和大家一起努力探求課堂教學語言運用的技巧和藝術,讓流暢、生動、規范、優美的語言在我們的課堂上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