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文學理性塑造作用
時間:2022-06-30 09:58:07
導語:語文教學文學理性塑造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性與文學理性
理性來自拉丁語,在希臘文獻中能找到與“理性”意思相似的詞。廣義的理性,意指與感覺相對立的意識功能,除了清醒思考外,還有對思想作高度整合功能,以及支配行為功能,除了邏輯和推理外,還包括直覺。康德的理性指一種更高和以無條件綜合為特征的思想功能,目標是上升到無限,以求最高統一和整體性,在實踐的方面,理性成為一種以最高原則來規定和要求行為的內在絕對律令。廣義的理性把人包容在他要理解的整體世界中,隸屬于整個世界,不以世界主宰自居;狹義理性,把人和世界分開,以主體身份對世界。馬爾庫塞將理性的內涵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主體與客體相互聯系的中介;二是人們借以控制自然和社會滿足各種需要的能力;三是一種通過抽象來獲得普遍規律的能力;四是自我思維主體借以超越現實的能力;五是按照自然科學模式形成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傾向[1]。這五個內涵事從“主體”和“人”出發,強調理性的主體性和工具性。文學理性從認知角度看,文學用特有方法行使其批判功能,這種批判常以幽默方式進行;文學提供局限的和具體的知識;文學理性的作用是隨機地處理不可言說的沖動與語言操作之間微妙的創造性的關系。文學理性從道德實踐角度看,作家通過提供有關道德理想,不是可操作的社會改革方案,道德理想深刻影響著人們現實行為。柏拉圖認為,其所處時代的文學是感性的與膚淺的和墮落的,夠不上理性而被逐出理想國[2]。亞里士多德溝通理念與實在,賦予詩歌以必然和可然,而使文學具有理性的尊嚴。雪萊指出詩人是人間未經承認的立法者。
高職語文教學需要理性啟蒙話語。高職生的特殊性在于直接面對就業,所學知識的工具性功利性較突出,必須要在短時間具備一定人文素養。文學的理性塑造要害之一是啟蒙。高爾泰賦予文學以人的解放重任,認為歷史上所有傳世不朽偉大文學藝術作品,都是人道主義作品,是以其人道主義力量來震撼人心的;文學之美的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屬于更宏觀價值,即以人的解放程度為標志之社會進步[3]。文學的非理性以合法性,抨擊對個人感性生命壓抑,“反封建”就是一個響亮口號,因為人們發現和反對對個人生命和情感蔑視及壓制。賦予或重視文學情感性,是客觀可接受的。文學中個人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成熟度高,主體的審美、藝術活動就越高,而個人心靈自由就是理性的自由。這種理性對高職生的感染和熏陶是無形和效果顯著的。高職語文教學需要思辨理性。高職生如果單純傾向于就業和打工,思辨能力與抽象能力必然缺失,語文教學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思辨理性是十八世紀以來認識論哲學的基本關注點。事實表明,思辨理性是近代以來提供思想合法性的有效途徑。當代文學理性研究突出表現在于比過去更重視敘說圓滿性;更重視對古希臘和先秦以來重要思想資料;更加注重對思辨理性的合理涉及。高職語文教學需要提升高職生的審美性。審美性在當代中國文學語境中具有重要而熱烈的作用。審美被現代人用于對生活的證明與敘述,甚至能代替宗教或道德。西方倡導審美優先,個人感覺被賦予合法性和基礎性,個人可通過審美來寄托自己精神。審美或文學的審美性,確認文學的感性性質,為文學擺脫政治提供理由。有學者把文學的大類歸結為審美性,如報告文學是否屬于文學,在于它是否具有審美性,報告文學中是否表現出來理性的審美,審美性成為正面價值標志。審美性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有號召力,在于它既有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淵源,又與中國現代社會以來美育救國思想相共鳴。高職語文教學需要培養高職生的精神自律性和職業專業性。自主性(自律性)是當代學生是否具備現代性的基本標志之一。人的精神世界解體,首先分解為科學、道德與藝術三個自律領域,隨后又在每一領域逐項分類,形成無數專業領域,每一領域有其自律系統,并形成專家對文化權威。一般認為,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對學生的作用在于,詩性出自語言的一種特殊用法,把對應原則從選擇軸心反射到組合軸心,突出詩本身的材質(語音)可能性與專業性。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開始出現的“朦朧詩”,凸現詩歌自身審美價值,強調詩人個人直覺,以前所未有的言語結構組成新的形象和可作多種解釋的情感方式。它使那一代的學生強烈意識到語言的作用和音節的作用,對依賴于再現對象的觀念產生質疑,與詩的詩性相遭遇。文學對學生精神陶冶而言,不僅標志一種特性,而且也標志一種高級精神活動,這種精神能極大地滿足學生今后成長的價值取向;尤其是今后學生步入社會后對自己領域以外的文化和政治無能為力時,如果有一個純屬文學的領域,屬于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自由領地,外人不至于干涉。
三、高職語文教學的文學理性塑造功能
高職語文教學的文學理性塑造在于培養高職生是一種深度思想功能和心靈感知能力。高職語文教學不是簡單地教學活動或者是簡單地賦予現象以名稱,也不止在于建立起各種現象與文字之間的聯系。學生的文學理性及人文精神具有一種看不見的性質,文學的理性美不是視覺所能見到,要用心靈而不憑感官去觀照與判斷。文學理性與其它理性一樣,需要高職生通過推導和追蹤,與文學現象背后的、更根本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聯系。這種思想功能的重要性,被法蘭克福學派把它與批判性和超越性聯系,認為工具理性是一種認可和承認現實的理性,工具理性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為它只把理性作為人征服或掠奪自然的工具手段而放棄了對現實的批判;真正的理性是批判理性,能夠超越現實,提供符合真理的和諧世界的可能。后現代主義則把理性的批判思想功能稱為形而上學來源,對這一功能消抹差異,導致整體性、統一性和深度模式等作用進行劇烈攻擊,宣稱要擺脫深度和走向平面。高職生在文學理性的教學塑造過程中能夠自然理解與接觸各種最新思潮,體悟文學理性的思想功能。高職語文教學的文學理性塑造在于培養高職生一種自我批判的與反思的功能。高職生對自我的認知和戰勝自我會伴隨一生,文學理性的塑造在于能提供其強大而穩定的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康德認為理性首先必須認清自身界限,在合法范圍內起作用;包括文學理性在內的任何一種理性在內,理性的功能如越出自身界限而起作用,必然產生謬誤或悖論。這種批判的與反思的功能延伸就是社會批判。文學理性的自我批判功能,是理性能夠不斷變更的涵義,是高職生思想境界自我否定和更新的源泉。培養高職生的文學理性首先培養有理的素質,標志一種心智潛能和一種基始狀態,本身不包含能動因素;還要培養理智,理智是一種驅動和反映,是高職學生進入社會后各種愿望的原動力,能夠指導思考并通過思考指導高職學生行動過程。高職語文教學的文學理性塑造在于培養高職生健康向上的情緒與情感。高職生處于成長關鍵時期,通過感官不僅收獲認識外部世界材料,也會引起內在的情緒性反應,即情緒與情感,諸如快樂與憤怒,緊張與輕松,恐懼與痛苦。情感與情緒作為認識材料的感性不一樣,具有主觀性而不受理性控制。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試圖用理性改變和制服人的情感但并未成功。情感是感性的主觀性后果,知覺是感性的認識成果。一種色彩例如紅色,既可作為認識對象被描繪,它從分類學上與各種非紅色相區別,或與非色彩相區別,構成知識;也可作為情感引發點起作用,它令人興奮激動,與相應情感聯系在一起。高職生審美判斷或鑒賞判斷作為文學理性的運用,是文學活動所用的主要心意功能,是一種對情感的判斷而非對感性的判斷。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把作為認識的感覺稱為客觀的感覺,把情感稱為主觀的感覺:即為避免繼續誤解的危險,應把始終純粹主觀的并且絕對不能形成一個客體表象的那種東西,用情感來稱呼[4]。高職生崇高的愉悅是一種包含著驚嘆或敬重愉悅,與理性有很深聯系,盡管情感與情緒是感性的,審美情感并不都是感性所引起,理性是高職生情感與情緒的真正來源。高職語文教學的文學理性塑造在于培養高職生想象能力與抽象能力。對高職生而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文學理性作為活動的文字,作為文學中想象與抽象功能,一直以來都是受到關注。亞里士多德最先論述詩的功能,他認為詩是一種比歷史更富哲學性與更嚴肅的藝術,詩傾向于表現帶普遍性事,而歷史卻傾向于記載具體事件,詩富哲學性,在于詩歌按必然律和可然律來描寫[5]。事情是否發生并不重要,詩歌中可能發生的事比已經發生的事甚至更可信,如果人們相信已經發生事兒,那也是因為它是可能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歌應該是這樣或那樣的事,按照必然律和可然律進行判斷。亞里士多德已經注意到詩的想象與抽象功能,詩描寫的不是表面外觀,而是事情內在東西。詩所依靠的想象力與抽象能力作用于思想整體,它用隱喻從整體上對事物間關系加以塑造,詩并不受制于現實時空,所刻寫的是從尋常觀察及推理所看不到的卻又是現實的本質真理,并因此而能想象到末來。聲音與思想功能有關,詩可以通過和諧的聲音,道出萬物間永恒相似與同一。
- 上一篇:統計局黨性教育指導方案
- 下一篇:旅游局穩定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