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三改分析

時間:2022-10-30 03:07:07

導語:語文教學中的三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中的三改分析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其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發展的空間,為語文教師施展才華搭建了舞臺,讓所有的語文教師感到語文教改的魅力。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改革,深入貫徹新課改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成績,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進行“三改”。

一、語文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一名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地開展新課改,提高語文成績,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均是以教師為主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所有環節的中心,而忽視教學的主體—學生,本末倒置,教學效果不顯著。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方法,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語文教師要由原來的主導者、權威者,向參與者、服務者轉變。教師要放下權威、師長的架子,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勇于挑戰課本,挑戰權威,實現生命的超越。

二、語文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改變原有教學方法,重視綜合性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水平與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不能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說課多以“滿堂灌”的形式出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式,積極倡導和運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助于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避免“注入式”的教學方式,為創造性思維開拓了廣闊的活動空間。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其次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語文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提問、討論、讀書、作業的時間。學生讀懂的問題,教師不需要講解;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學生有問題可隨時發問,有不同見解可隨時發表;學生實在弄不懂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點撥和講解。綜上所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把大部分時間交換給學生,語文教師由過去的包辦者轉變為引導著、合作者、組織者和參與者,這樣,課堂的效率就提高了。

三、語文教學應改變傳統的考試方式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語文的考試方法有必要進行新的變革。考試,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起著指導教學的作用。改變傳統的考試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需要。改變以往機械的考試方法,改變一張考卷定終身的考試模式對語文教學將起到十分關鍵和重要的作用。語文考試應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對學生思維的訓練,語文考試的題目應具有開放性。同時把平時的考核成績,平時的測驗成績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考核中去,以體現出總體性和均衡性。

語文課程改革向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挑戰,又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機遇。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和研究新課程,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三改”,改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方法,在不斷的改革中求得語文的發展,讓語文教學的天地更加廣闊。

作者:宋海生單位:五大連池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