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研究
時間:2022-01-02 11:18:21
導語: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指標。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從語文基礎學科抓起,落實語言、文化、思維、審美四項目標。大學生作為青年高知人群,存在語文知識欠缺、語文能力不足、語文素養薄弱等困惑性問題。可以開設多樣的活動性課程,培養大學生閱讀習慣,通過傳媒技術提升語文學習力,構建課程培養體系等破解大學生核心素養面臨的難題。
[關鍵詞]大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核心素養”概念。“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會界定:“所謂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的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又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是語文素養的基礎,支撐語文核心素養的日漸養成。
一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核”
網絡時代給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帶來深刻影響。課堂“低頭族”,閱讀跨入“讀圖時代”,作業、論文、看書、交友等越來越依賴于網絡,青年大學生中出現提筆忘字、名著經典閱讀減少、情境下的表達交流不暢通等語文核心素養缺失的現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是實現中國夢的骨干力量。作為建設未來社會的精銳力量,提高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勢在必行。大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學生素養的獲得是依靠學生在學校課程中的熏陶漸染,在生活中不斷體悟、自省和踐行、理解,這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這其中語言的表達與運用是基礎,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是關鍵,審美方式和思維邏輯的形成是落腳點。
二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困”
(一)大學生語文知識的危機。語文知識“無用論”的認知。很多大學生認為語文沒有用處,這種用“有用”“無用”判定語文知識的態度不可取。語文是支撐人做出合理行為、形成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學科,尤其“大學語文”課程的意義早已不是語言學習和文字學習,文字背后的思想力量和觀點判斷才是“大學語文”的真正營養。語文教材的陳舊雜糅。很多學生反映大學語文教材內容陳舊,編寫體例拘泥體裁格式。很多大學語文教材不能讓大學生產生學習、閱讀的沖動。而“大學語文”課確實存在教學模式陳舊、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簡單、教學內容重復的實際問題,不能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大學語文與生活、與社會的相關性有待提高。語文知識面臨網絡的沖擊。不會就查百度,一點擊就可以獲取知識,這也帶來學生不愿意記憶、基礎知識不牢固等問題。學生常常是說話語法不通,網絡詞匯使用頻繁,與不同年齡跨度的人交流受阻。同時隨著網絡語言不斷豐富,語文知識在繼承中不斷擴充,大學教師也要及時革新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二)大學生語文能力的缺失。1聽、說、讀、寫能力弱化第一,許多大學生聽別人說話時的專注度不夠;第二,難以做到說的簡潔通順,且不注重鍛煉;第三,不懂讀的技巧,朗讀、誦讀的語氣、重音等都很隨意;第四,寫的能力較差,且很少動筆寫文章。究其原因,缺少對大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聽的時間最長卻沒聽進去,讀的時間很少也不教方法,說的時間有限且學生參與度又不足,寫的方法太多但缺少實際練筆。2對語文能力認識“窄化”第一,錯誤地認為能力等同于創造,用實物改變來檢測語文學習,這是用“功用”思想綁架了語文學習,屬于認知狹隘論。第二,語文能力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流暢的表達就屬于顯性能力,豐富的閱讀感知就屬于隱性能力。很多時候,學生和教師只注重顯性語文能力。(三)大學生語文文化素養積淀薄弱。大學學習的四年讀過多少本文學名著?熱愛閱讀、豐富人生的基本閱讀態度是否形成?對所聽、所見,所感是否能及時記錄表達想法?目前,我國大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閱讀碎片化、零散化調查大學生喜歡的作品和作家時,大學生很多給一個模糊的答案“我喜歡讀小說”“我喜歡讀當代作家的作品”。這暴露一個問題,學生對名家、大家的作品閱讀很少,閱讀是雜亂而毫無章法的,甚至學生缺失對經典名著的閱讀。閱讀時間基本靠網上電子閱讀,隨機性大,大部頭書籍閱讀越來越少,碎片化閱讀越來越多。“這種‘淺閱讀’相較于傳統的‘深閱讀’,缺乏邏輯性,并不能很好地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2語文學習態度不端正有的大學生聽的時候聽不進去,說的時候說不出來,寫的時候往后退縮,認為語文可以自己學。實際結果是,不聽、不看、不說、不寫,造成學習態度消極,言談舉止粗陋,缺少應有的素養。其實,語文學習從小方面說是學語言、文學、文化,從大方面講是學做文、做事、做人。積極端正的語文學習態度一定意義上是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前提,也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修養,意義重大。3語文學習習慣沒養成學好語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聽、說、讀、寫都要親身實踐。尤其是寫作,是動筆頭的結果,要把所有的想法落在紙上才會有作品成果。文科類大學生在畢業時寫一本散文集,一部小說,一些詩篇都將是大學美好生活的紀念。大學寫作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按習作能力強弱搭配結成互助組,只有培養出這種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語文素養整體狀況才可能有根本的改觀。
三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解”
(一)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課程。“大學生們認為理想的“大學語文”應該這樣上:課堂師生互動式的、戶外討論欣賞式的、實景演繹式的以及師生角色互換式的等等。”具體來說,高效語文活動課程主要有兩種形式。1學習比賽活動第一,基礎知識課堂搶答,回答正確就按照發言次數加分,作為學生課堂表現分數。第二,小組對抗性比賽,觀點辯論、書目競猜等,用比賽方法扎實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第三種是綜合性競賽,就某一項知識進行整體考核,比如成語接龍、通曉古詩、片段寫作、會議布置等,分成小組、人人參與,用比賽方式學習。2合作性學習活動“大學語文”學習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比如讓愛好文學寫作的學生進入校、系的文學社;讓喜歡詩歌的同學,參加社團的詩歌朗誦會等。這種活動是把學習和興趣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興趣,又發揮學生特長。“大學語文”作為含納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課程,學習過程要體現綜合性,方式方法要多樣性。(二)培養優秀的閱讀習慣。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認為:“引導多讀書,是大學語文的定位,也是這門課的基本功能。”這就是說,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瀏覽,閱讀,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1人人閱讀,建立“閱讀型校園”學校是閱讀的最佳場所,大學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讀書建議回歸樸素的形式,翻起來一頁一頁泛黃的書,反復咀嚼和品味,作者的情緒,主人公的情緒,讀者的情緒交融在一起便形成思想的共鳴。這種共鳴是理解,也是志趣的投合。“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閱讀型校園將是充滿人文情懷,富有氣質的學校。2讀寫結合,形成遞進式語文能力讀是吸收的過程,寫是釋放的過程。語文學習是吸收的過程也是釋放的過程,可以批注式閱讀,哪里有感想就在哪里寫寫,三兩句話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這樣做,就會形成越來越清晰的表達思路,閱讀和寫作成為語文一體化行為,輸入和輸出相得益彰,閱讀和寫作交相輝映。(三)利用傳媒技術提升語言學習力。“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的參與性得到增強,從而使大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提高。”陳洪教授提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許就是明天的詩詞。中國‘詩三百’都有曲調,可以吟唱。現代的流行歌曲,未嘗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樂府詩。”對網絡技術、媒體傳播不能一味否定,網絡是個雙刃劍,利用好也能夠促進語文學習。可以利用朗誦軟件,讓學生對喜歡的散文、詩歌進行配樂朗誦,還可以配合朗誦打卡活動。聽著自己的朗讀配上優美的音樂,分享出去,是一種收獲感。常常有大學在微信里分享自己的朗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對有聲朗誦的促進作用。“成語接龍”等軟件都深受學生喜歡,每一次點開回答其實相當于一次小測試,有激發內在學習動力的作用。(四)構建語文素養的培育體系。語文素養培育不是一門課程一個教師的事情,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共同為之的事業。大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要格外重視,因為這是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青年群體,對社會風氣、人文環境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大學應該盡其所能,從知到行,從外在到內全方面關注和培養學生。相關課程、社團活動、專業比賽、校園環境等方面時時處處體現人文性,讓科學成為發展巨輪,讓人文成為平衡飛行的兩翼。大學生是體現公民素質的高學歷群體,也是語文核心素養較高的高知人群。社會認知、學校目標、家長期望都讓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承擔了人們與時代的眾望,固然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困難重重,但是破解的辦法也很多。相信,青年大學生在學校教育和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能逐漸提高個人語文修養,養成美好品質,踐行“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李功毅.再呼吁: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3-11-26(5).
[2]趙俊亞.淺談青年大學生語文素養的缺失與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17).
[3]詹漪君,瞿海波.以“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8(13).
[4]王寒娜.增強語文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語文建設,2016(27).
[5]陳洪.大學語文:只有改革才能贏得尊重[N].光明日報,2007-05-23.
作者:孫玉紅 趙麗 單位:大慶師范學院
- 上一篇:初中語文教學心理教育初探
- 下一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