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芻議
時間:2022-11-05 09:15:04
導語: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高中語文教育體系改革進程的推進,素質教育理念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落實,但是高中語文應試教育痕跡依舊明顯。尤其是在古詩詞教學方面,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法仍然在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被頻繁應用。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力被阻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被磨滅。因此,本文探討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煥發的有效途徑,希望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主要途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古詩詞往往用字凝練且意蘊深遠。不僅通過寥寥數字便可呈現優美意境,而且能夠將最濃郁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思融匯在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中,啟發學生的情感意識和文學創造力,其所具有的教育價值不言而喻。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約束,現階段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注重對詩詞文字的碎片化分析和指令性記憶與背誦。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認知只停留在“考點”、“背誦”等膚淺認知層面,自然很難深刻的領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審美韻味。這就導致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薄弱,課堂教學氛圍僵滯,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偏低,教學效果有限,學生文化素質和文化底蘊積累不足。所以探究煥發語文古詩詞教學生命力煥發的有效途徑將有益于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1以“演”助學,激發理解教學生命力
以“演”助學是指通過讓學生演繹古詩詞所描繪的故事橋段的方式幫助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理解,以便于煥發古詩詞理解教學的生命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古詩詞都適合演繹,教師應該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篩選,提煉適合學生表演的古詩詞內容,將古詩詞的背景、角色等融為一體,創編古詩詞劇本。由教師指導學生對古詩詞劇本進行研讀,并分組進行古詩詞的演繹。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帶有鮮明的人物角色,同時具有良好的敘事特點,可以選做古詩詞演繹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將《琵琶行》的背景資料進行整理,包括《琵琶行》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然后再結合詩中人物進行角色上的劃分。在角色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適當的豐滿人物,但是最核心的還是要突出詩文中的具體內容,將凝練的詩句以更真實的語述表達出來。通過對《琵琶行》的演繹,學生不僅能夠對《琵琶行》的詩文有更直觀、具體的認識,還能夠深刻的體會到詩文中所蘊含的詩人的情緒與態度,這將有效帶動高中古詩詞理解教學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2以“寫”輔學,激發創造教學生命力
以“寫”輔學是指讓學生通過對古詩詞進行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帶動學生對古詩詞知識的運用,鍛煉學生的古詩詞創作技巧,并啟發學生的文學創造意識,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煥發創造教學生命力。在以“寫”輔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循序漸進,選擇適合學生仿寫的古詩詞,先讓學生結合古詩詞的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的過程中不斷的摸索古詩詞創作的核心內涵,尤其是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凝字”、“煉字”。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要創作的內容以常規的語述描述出來,然后再結合語句的核心思想對整段文字進行剪裁,并以此循環、類推,最終形成一首詩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帶動學生對古詩詞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可以有效的啟發學生對于“詩眼”、“詞眼”的認知,當學生能夠自己來凝練“詩眼”、“詞眼”之后,學生自然而然的可以更好的把握古詩詞的核心思想。隨后在學生仿寫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師可以設定一定的主題,由學生自由創作,然后再由學生進行講解,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品評。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可以通過學生創作意識之間的碰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可以作為學生仿寫的參照詩文,學生可以以學校、家庭等諸多場景作為選擇,通過對這些場景的刻畫,融入自己對場景的情懷,然后再不斷通過創作的磨礪,真正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3以“境”佐學,激發審美教學生命力
以“境”佐學是指在高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現有的各種多媒體設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以便于學生融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中,真正的感受到古詩詞所蘊含的內在美感,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煥發審美教學生命力。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前應該積極的收集關于古詩詞的所有影音視頻資料,并且利用各種剪輯軟件將這些影音資料統編在一起。尤其是教師可以根據自身課堂教學的目標設定以及教學節奏的預期安排,選擇適合的節點嵌入適合的影音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在古詩詞教學前對班級內部的環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設,打造真實的“境”。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區分開,以便于學生能夠融入到古詩詞教學的氛圍中,通過多感官去認知和感知古詩詞的內在美感。當然,在以“境”佐學的教學方式應用過程中,教師主要還是選擇一些以風景刻畫為主的古詩詞內容,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一詩中學生如果沒有川蜀旅游經歷的話,很難理解《蜀道難》中詩中所蘊含的宏大、偉力和峻險,這也是一直以來學生可以背誦《蜀道難》卻不知其所以“難”的原因。所以在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影音播放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川蜀之地的層巒疊嶂,感受到險峻山峰所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與震撼。最主要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去體味李白詩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所蘊含的獨特的美感,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的感悟《蜀道難》,并領會《蜀道難》中所蘊含的文學藝術魅力。
4以“情”強學,激發情感教學生命力
以“情”強學是指充分的挖掘古詩詞中所蘊含的詩人的情感意識和情感態度,尤其是將情感作為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核心,打破傳統以“字”、“詞”為核心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模式,以煥發情感教學生命力。古詩詞每一首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練和情感的寄托,尤其是這些流傳已久的古詩詞中更是承載的著歷史的文化積淀和詩人深厚的情感訴求。所以教師在對高中古詩詞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讓學生去品味古詩中“詩眼”和“詞眼”所蘊含的情感意識,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挑”出“詩眼”和“詞眼”去解讀其創作價值。特別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還應該有意識幫助學生將古詩詞中的情感與生活中的情感意識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借由生活更好的對古詩詞中的情感態度進行認知,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強化學生對于古詩詞內在意蘊的掌握。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該詩中流露出詩人不畏艱難,頑強不屈的闊達胸懷,并且借由生活場景的雕刻顯映了詩人心中對風雨坎坷的超然態度。而對于這種情感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難以逾越的障礙,將在這些困難面前的感受勇敢的表達出來,再引導學生用豁達的態度直視這些艱難險阻。雖然看上去詩文情感與現實情感沒有必然聯系,但是通過現實情感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感悟詩文情感搭建一道橋,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進入到詩文情感中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對于學生身心的成長都會有良好地促進作用。
5結束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的當下,只有進一步優化和創新古詩詞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消極影響,才能夠更好的帶動學生深入的理解、感悟、鑒賞和創作。也才能夠真正的挖掘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理解能力、創作能力、審美情趣和情感意識的培養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洪敏.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
[2]廖顯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討[J].課外語文,2018(4).
[3]梁赫元.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J].好家長,2017(40).
[4]姚遠.探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文本細讀的應用對策[J].新課程(下),2017(5).
作者:王美琪 單位:佳木斯大學
- 上一篇:簡述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 下一篇:高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