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語文教育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發展

時間:2022-11-19 08:45:54

導語:高校語文教育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語文教育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發展

【摘要】高校語文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已經被高校設定為必修課,但在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論文針對當前高校語文教育不能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情況,提出了對高校語文教育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人文素質;語文教育;高校;策略

一、人文素質教育概述

人文素質是一種以人文知識作為理論基礎,以人文精神作為內在品質,以人文行動作為實踐基礎的綜合性品質,對人的發展和思維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在人文素質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其中核心的部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思想方面,更多的是要將這種思想轉化為行動,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所形成的價值觀,只有將這種價值觀外化于行,真正付諸實踐了,才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人文素質教育。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文素養外化為人文行動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高校語文教育概述

1.高校語文教育的定位。傳統觀念中,對語文的認識還停留在說話和文學知識的學習方面,當前對高校語文教育的服務定位則更加的豐富和深化,包含有閱讀能力、人際交往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在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語文教育對大學生的未來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高校語文教育的定位就具有技能性和服務性特征。

2.高校語文教育的教學目標。從語文教育的本質來講,高校語文教育的開展不僅僅是要讓大學生學會使用語文這種工具,同時還要使語文教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了解到更多的美學知識,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創新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只有把握了語文教育的這種本質目標,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的工作,實現教學的科學化。

三、高校語文教育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關系與角色認識呈現非理性特點和無序化狀態。在高校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從而增加對語文課堂教育的掌控。在價值觀的引導和審美水平的培養養中,教師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師生關系的正確處理是高校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促進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是提升高校語文教育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所以,在進行正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僅僅是一個傳道者的身份,更多的是參考者、引導者和示范者,從這些角色中不難看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加強審美教育中的個性化引導,張揚個性與自主,與學生教學相長,相互促進,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師生關系,增加課堂的傳遞性與效率性。目前,在高校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著趨向感性的發展趨勢,這導致了課程安排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學生在接受課程學習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混亂,這種情況將直接導致高校語文教學質量的下降。另外,在高校語文教育中,師生角色認識也在不斷變化,并呈現出無序化的特點。

2.高校語文課程人文性定位的不確定。對課程的合理定位并對課程教育進行優化升級,這是有效開展高校教育的前提,只有堅持了合理科學的定位才能合理開展教學。在學術界關于高校語文教育存在問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聽說讀寫”能力的掌握程度不能達到社會需求的標準,主要表現在閱讀量少和寫作能力差等方面;還表現在學生關于審美能力的下降,這種情況體現在對中國優秀古典文學的閱讀鑒賞能力弱和日趨低俗化的審美水平;此外,還包含了學生面對多元的文化選擇時表現出價值觀的扭曲和心理負面消極等情況,這主要是表現在學生在人文精神上的缺失,久而久之,將會出現學生心理疾病和價值觀混亂,不能夠正確對待社會現象以及社會情境等問題。

3.高校語文教育教學及考核評價方式單一。高校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圍繞在對課程的定位上,還要對教學方法進行系統的整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當前學生的興趣點和價值趨向。當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教學方法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出于對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實現的考慮,還是保留著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入化和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從而造成高校語文教育效果的下降。目前,有些教師依舊傳承舊式的教學模式,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味地老師講學生聽,逐漸讓老師失去了講課的激情,同時學生也喪失了學習的樂趣。此外,有的教師不能高效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授課,教師整堂課都在對著電腦講,學生盯著屏幕看,這種情況就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特長,沒有將聲色情融為一體,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課堂更加沒有活力。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師生之間的溝通,不能給學生提供一種積極的教學氛圍,缺少師生間心靈上的對話和共同的心智生活。此外,在高校語文教育中,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還停留在以試卷形式進行,對傳統文化的展示不夠鮮明,不能夠體現文學藝術的魅力,沒有發揮原有的人文精神素養對于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應有的作用。

四、高校語文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1.構建師生個性化審美教學環境。高校語文教育的目標,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礎必備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外,還要求學生通過語文這一載體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學習,從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與此同時,促使學生能夠對社會事物進行正確的審美,對是非曲直進行合理的判斷。因此,通過高校語文教育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審美觀點并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是提高語文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手段。營造一種個性化的審美教育環境能夠有效地促進師生雙方的審美能力的提升,在高校語文教育過程中營造個性化審美教學環境能夠有效避免師生角色認知混亂的情況,首先,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和輕松;其次,還要營造一種雙向民主的溝通氛圍,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特點,建立多角度的溝通方式,通過與學生民主平等的進行交流來了解課程中需要改進的問題,為高校語文教育的優化提供重要保障。

2.確立高校語文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高校語文素質教育直接關系到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基礎,因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語文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體現,更是通過文學藝術的熏陶來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和審美能力。運用“文以載道”的特質來對學生進行情感和思維上的引導,把文學中的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思想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高校語文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其他政治課程和理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在高校語文教育中要改變舊的傳統觀念,提倡具有說服力的創新思想,改變教師的觀點,確立高校語文教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地核心課程地位。對高校語文課程進行科學的定位和評估,同時在課程安排上給予傾斜,在相關的科研上給予資金和資源上的支持,保證高校語文教育的科研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3.改進高校語文教育教學及考核評價方式。在高校語文教育的教學及考核評估上要進行深入的改革,首先,在內容上的選擇上要保證其質量,挑選的教材要能夠突出人文特色并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模式上體現出人文主義教學模式,以專題為核心設置課堂討論,運用情景式的教學模式和隨即通達的教學理念,能夠在學生的認識思維中加深理解和豐富思維;充分運用語文網絡教學平臺來發揮語文教育在人文素質培養中的作用,創造網絡教學環境傳遞數字化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學習的信息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更加合理化的教學方式。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和政治格局演變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加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國家提高軟實力。高校語文教育已經成為全國高校開展的必修課程,高校語文教育也成為了我國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從當前的教育模式中不難看出,在語文教育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能將高校語文這種載體運用于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教師在講授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根據這些問題,首先要營造個性化的審美教學環境,其次要確立高校人文素質培養中語文教育核心地位,最后要對高校語文教學考核評估的方式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王革.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M].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

[3]林紹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特色及經驗借鑒[J].東南亞研究,2009(01)

[4]李宇航.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5]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作者:阮崇友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